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烂觜(糖尿病溃烂是什么症状)

岭南名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遇上牙病,后果很严重

俗话说:“十个糖尿病人九个半坏牙”。最近半个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五院”)陆续收治了几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牙病问题,差点没危及生命。

小小的牙病,为何有如此大杀伤力?

今年72岁的李大爷,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几天前,因右下后蛀牙牙痛引起面部肿胀,出现吞咽困难,情况较为严重,来到了南医五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

经过抽血、CT等检查显示,患者炎症指标较高,血糖远高于正常值;面颊部口底肿胀明显,大范围积气积液;右侧面部口底肿胀厉害,张口度只有1cm;患者已经出现无法吞咽,伴有轻微的呼吸困难。

考虑到病情危重,感染可能进一步向全身扩散,口底肿胀极容易引起窒息,随时危及生命。

口腔医学中心李志强副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立即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详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邀请内分泌科、肾内科、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通过切开排脓、冲洗换药、抗生素治疗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面部肿胀也逐渐消退。

无独有偶。在此期间,科室又收治了一名类似病状的患者。64岁的刘大爷,一直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几天前在当地牙科诊所种牙,随后就出现了面部肿痛,吊针输液后不但未见起色,反而肿胀疼痛越来越厉害,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患者立即被送院治疗。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抽血检查中发现,刘大爷原来患有糖尿病,这也是他病情进展凶猛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是由于刘大爷从未进行定期体检,所以一直懵然不知。

其实,科室遇到类似这样的病情还有很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常轻视牙病,实际上,牙病,特别是牙龈炎,可使细菌进入血液和活动细胞,产生对身体有破坏作用的炎症生物信号,在胰腺中,与胰岛素分泌(血糖)有关的细胞就会受到破坏。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会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控制不好,各种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

01什么是间隙感染?

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的感染。

02间隙感染会有哪些症状?

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张口困难,吞咽困难,疼痛等),全身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如患者原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炎症容易再持续扩散,可出现口底广泛发炎、肿胀,甚至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感染也可导致细菌进入我们的血液,出现全身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03间隙感染会怎么来呢?

常见的感染来源多种,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还有血源性,相对少见。

04那该怎么治疗呢?

轻:对于一般牙源性症状较轻的感染,建议尽早就诊于口腔门诊,对病灶牙进行处理后,结合口服消炎药一般可控制。

中:对于颌面部有明显肿胀的情况,若穿刺有脓,应及时进行切开排脓,必要时需输液治疗。

重:对于感染比较严重的病人,有可能会引起窒息或者感染全身扩散,危及生命,需住院治疗,尽快进行广泛切开排脓,必要时需气管切开,全身抗菌支持治疗。

05平时该怎么预防呢?

上述的两个病人除了是牙源性感染之外,共同点是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年龄大,抵抗力相对较低,糖尿病会让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牙齿的问题引起严重的间隙感染,情况十分危险。

因此,专家建议首先要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其次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口腔/牙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口腔卫生;还有就是定期体检,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对于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不舒服,第一时间要去医院就诊!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秦新立 黄晓桥

图/视觉中国

糖尿病人万一出现烂脚怎么办?生活预防有妙招

【前言】糖尿病,这个“富贵病”,已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杀手。当今社会不愁吃不愁穿,人们因工作生活的忙碌而忽视了锻炼,而且饮食讲究多、精、好,导致糖尿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全球糖尿病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4.25亿人,其中我国已超过1.14亿人,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的1/4。单纯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在临床中,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溃疡(糖尿病足)、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其中糖尿病患者在血管外科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足。

可怕的糖尿病足
  •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过溃疡,虽然经过治疗后痊愈康复,但再次发生足部溃疡的风险会增加10倍左右。数据显示,第1年复发率高达34%,随后5年复发率更是超过70%。
  • 笔者在临床中常遇到糖尿病足患者前来住院就诊,他们发生足趾、足背溃疡是常事,甚至有些已经溃烂至足底、跟腱,仍不知道的患者。溃烂?仍不知道?是的!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已经把患者足部的痛觉神经破坏,往往出现麻木感,甚至出现足部溃烂时感觉不到任何的疼痛。病房中有不少患者是因为冬天泡脚,水温度太高都未能察觉,最后把脚“烫熟了”,出现整只脚溃烂坏死才来就诊的。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往往住院时间长、伤口容易感染细菌、需要截趾甚至进行大清创,一些患者最后还往往会面临截肢我国糖尿病截肢率调查显示,城市三甲医院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占了所有非创伤性、非肿瘤性截肢的56.5%!
  • 糖尿病足康复患者回家后,如果没有后续的持续随访随诊,没有控制饮食和特别的护理,溃疡的再发是显而易见的。
糖尿病足与生活、饮食
  • 预防糖尿病足,首先要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好,不管有没有糖尿病足,日后发生其他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眼病等并发症的风险都非常高。
  •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过度修剪趾甲、赤脚走路、从不用护肤霜、使用热水袋取暖、鞋袜过紧、运动不当等。因此,有糖尿病的患者应该比常人更需要增强足部的护理,任何有损于足部皮肤的动作都应该谨慎。
  • 控制饮食。糖尿病被称作“富贵病”,就是管不住嘴吃出来的,当然先天性和特殊情况的除外。但往往糖尿病患者是管不住嘴的,一是因为数十年的饮食习惯一时半会更改不了,二是大部分病人觉得无所谓,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老子血糖高一点点有什么所谓?又不见我有什么事!其实有这种意识是大错特错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就是一个慢性累积、短期突然爆发的过程,往往发现的时候很多患者是肾衰竭晚期、失明、冠心病、心肌梗塞,以及糖尿病溃疡。笔者虽不在糖尿病专科,但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血糖超标的患者,其中一个是酒店大厨,饮食不控制,后来住院住了3个多月才把他的小腿保住了,最终溃烂的地方长肉长皮愈合。这是活生生的残酷案例!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 保持足的干净、卫生:可以每天用温水洗脚,水温最好不超过40°,洗脚之前必须先用手试探水温,以免造成足部的烫伤。一般不要用刺激性强的洗剂,以免灼伤皮肤。洗后用毛巾尽量擦干足部皮肤,尤其是趾缝中的水分,足跟及皮肤干裂的地方,可以涂护肤品或润滑油。
  2. 检查:可每天自行检查足部情况,看是否有皮肤破损、肿胀。
  1. 预防外源性伤口:尤其是冬天,糖尿病足患者因为容易出现足部发凉,而用热水袋或直接烤火取暖,甚至烤灯取暖,都是不可取的。修剪趾甲不宜过短。不要自行处理足部干裂皮肤,尤其是自行撕扯外翻的硬皮,也不要用利器切割、用腐蚀性药物外敷。不要赤足在地毯、沙滩、鹅卵石上行走。在人多的地方如车站、地铁、购物广场等,以免被人误踩。笔者临床中曾发生过2例患者康复回家后,在家和孩子玩耍时被孩子误踩引起溃疡的情况。
  1. 选择合适的鞋袜:鞋袜不宜过紧,户外活动最好穿着有保护作用的鞋,不能穿拖鞋、凉鞋外出。
  2. 专科随诊:每年应到医院随诊,有条件应进行下肢及双足检测,了解足部有无明显神经、血管病变。对诊断和预防糖尿病足非常重要。

【结语】糖尿病足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其产生的并发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足因其致溃、致残性而显得特殊,糖尿病足也是周围血管病专科的常见病。任何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积极控制血糖、控制饮食、注意生活细节,才能得到更好的晚年生活。

糖尿病患者,反复发生口腔溃疡,应该怎么办?

有一位朋友,患糖尿病多年,经常困扰他的一件事是:口腔老是长溃疡,隔不久来一次。临床上,糖尿病人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确实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今天,龙医生就来科普一下糖尿病患者反复发生口腔溃疡的问题。

先来了解一下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炎,是一种疼痛性的口腔炎症病变,表现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浅表而局限性的溃疡;溃疡的中间,覆盖有黄色的渗出性膜状物。复发性阿弗他口炎,或者阿弗他溃疡,或者口疮,是口腔溃疡最常见的原因。

其他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包括乳糜泻、HIV感染、微量营养素缺乏、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白色念珠菌、口腔癌,等等。

这些引起口腔溃疡的病因,涉及到感染、全身性疾病、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病理过程。有些病例,是由特异性的病引起,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可能是有混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所以,要找到口腔溃疡特定的病因,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好在口腔溃疡也不是什么危重疾病,通常都是可以自愈的。

而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就让人讨厌了。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一点的成年人,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散在、疼痛性溃疡,这种溃疡一般不发生在直接与食物相摩擦的黏膜表面,不会因吃东西导致创面越烂越大。

根据溃疡的形态、大小,可以将复发性口腔溃疡分为三种:轻型的,直径小于1cm;重型的,直径大于1cm;疱疹样,直径1cm到2cm的微小溃疡,呈簇状,有时会融合成较大的溃疡,这种溃疡往往是最痛苦的

复发性的口腔溃疡,每年可以发作数次,每次出现一个或多个溃疡,最长持续时间可达两周。咀嚼、吃东西的时候,牙齿咬伤口腔黏膜,牙科操作等因素,所造成的口腔黏膜损伤,是很多患者的诱发因素。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是完全清楚,大多数人的观点在前面也说过,跟多种因素的混合作用有关。如果要说的专业一点,就是说口腔黏膜的免疫失调,导致炎症反应过度,而抗炎反应相对较弱。

也有很多人认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重要相关因素,尤其是维生素b12的缺乏。

但是,补充维生素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中,效果却是不明确的,或者说因人而异,这提示:有一些人可能跟缺乏维生素没有关系。

说了这么多,有的人可能急了:糖尿病跟复发性口腔溃疡之间,到底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是糖尿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复发性口腔溃疡,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发生口腔溃疡,跟其他患者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是同样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一直在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原因,而没有提到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的缘由。因为,没有依据表明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口腔溃疡。

但某些情况下,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没有得到控制,将可能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产生一些病原体的感染,比如说常见的真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以及其他免疫缺陷疾病的人,或者近期有使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都容易发生的口腔溃疡,可能要优先考虑是否白色念珠菌、毛霉菌感染引起。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的情况下,我们的治疗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使用软毛牙刷可以防止口腔破损导致继发的感染,通常要少吃酸性的食物,或者低盐的饮食。

2、口腔溃疡,由于疼痛比较明显,可能严重的影响生活,要注重对口腔溃疡表面的处理。

通常可使用带有麻醉作用的外用药物保护性的覆盖,或者涂抹皮质类固醇药物。有细菌感染表现时,可以使用抗菌素。一些烧灼等物理治疗措施,可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临时性用于止痛的办法,比如说要进食的情况下,如果要缓解疼痛,可以在进食之前使用利多卡因漱口,或者硫糖铝加铝镁抗酸剂漱口。

具体的使用办法,是用15ml浓度大约2%的利多卡因溶液,漱口两分钟,必要时每3个小时一次,含漱后吐出。有一些口腔的医疗机构,会将这些漱口液配置好,这样的话使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3、某些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补充B族维生素,如B1、B2、B6、B12,叶酸或铁等等,可以减少溃疡发生的次数。

4、积极控制饮食,不吃甜食,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血糖如果不得不到控制,口腔的环境不卫生,唾液分泌减少等因素,会有利于真菌繁殖。

龙医生的温馨提醒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很难找到明确的病因的。如果是跟糖尿病相关的,大多数考虑是真菌感染引起。使用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应该要控制血糖。

在更多数的情况下,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补充各种营养素和微量元素,是预防口腔溃疡比较好的办法。缓解症状的方法很多,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局部麻醉剂。

我是热爱科普的龙医生,想了解更多的感染科和肝病知识,请关注我!

欢迎评论、点赞、转发、收藏!

#健康科普排位赛#

#给爸妈编安全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