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表(2型糖尿病血糖多少正常)
2型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应该控制到多少?不少人没弄明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怎样算是把糖尿病给控制好了?”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有不少人都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降血糖”上面。他们以为把空腹和餐后血糖值都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这就算是把糖尿病“控制好”了。
但其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患者降血糖,并不能只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而除了血糖以外,血压与血脂等关键指标也同样重要!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给大家说一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分别需要控制到多少?不少人一直都没有完全弄明白!
血糖 控制标准≠正常范围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究竟应该降到多少,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同的答案。
不过,客观来说,不少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
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才可以。比如,空腹血糖需要降到6.1mmol/L以内,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需要降到7.8mmol/L以内。
但其实,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指出: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测手指血糖,只要空腹状态下处于4.4-7.0mmol/L之间,同时,非空腹状态下(餐后各个时间点)小于10.0mmol/L,这就是算是“达标”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血糖的“控制目标”与“正常参考范围”给混为一谈!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很多患者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血糖值”上面,而忽略了,还有比血糖值更为重要的指标,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按照医学指南当中的描述,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最主要”指标。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它不像空腹或餐后血糖那样,容易受到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
尽管,“糖化血红蛋白≥6.5%”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只需要控制到“<7.0%”,就算“达标”了。
当然了,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设定”。
对于一些年龄尚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比较长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度把控制目标设定得更为严格一些;
而一些年龄较大、病程很长、合并症很多的患者,控制目标则需要设定得稍微宽松一点。
总而言之,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降回到完全正常的范围。而除了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以外,更重要的是看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 不止“<140/9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实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与此同时,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仅仅只是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对于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作用有限!
只有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把血压、血脂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给控制好,才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在我国,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我们就先从血压的控制目标说起。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分界值仍然是“140/90mmHg”。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就可以了。
根据医学指南的推荐,糖尿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一般需要降到130/80mmHg以内。
把血压降得更低,会对这些患者有更好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发现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mmHg,就应该尽快开始服降压药治疗。
而假如发现,“高压”≥160mmHg或者“低压”≥100mmHg,那么,则应该考虑同时服用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来进行“联合降压”。
根据《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当中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药物应该优先考虑,其次是“地平类”药物与利尿剂。
不论是冠心病还是脑梗塞,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基础,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其核心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在血管壁当中的“沉积”。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也极其重要!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范围”一般是“<3.4mmol/L”。不过,这一标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按照医学指南的推荐,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控制到2.6mmol/L以内;
而已经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进一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1.8mmol/L以内。
也就是说,只要得了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至少需要降到2.6mmol/L以内,更严格一些的情况,甚至需要降到比1.8mmol/L还低。
而在降胆固醇药物的选择上,他汀类降脂药是首选。当光用他汀不足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时,可以另外增加依折麦布或“降脂针”(PCSK9抑制剂)等非他汀类的降胆固醇药物。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听说,吃他汀会影响血糖,那为什么还要让糖尿病患者吃他汀呢?
确实,客观来说,他汀类药物是有可能对少部分用药人群造成血糖代谢方面的影响。
但是,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他汀能够给心血管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对于血糖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现了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否则,都应该坚持吃他汀!
当然了,临床上,血脂指标很多,虽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几个指标。
首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这项指标的意义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相反”的。研究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医学指南建议,男性患者最好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1.0mmol/L以上,而女性患者最好让它在1.3mmol/L以上。
那么,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的患者来说,应该如何提升这个指标呢?
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特别强调了,应该主要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还有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此外,吃他汀类药物,也可以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而在胆固醇以外,甘油三酯也是一个非常常规且重要的血脂指标。
医学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是把甘油三酯给降到1.7mmol/L以内。
控制甘油三酯,饮食调整与运动锻炼同样是最主要的手段。当然,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也对控制甘油三酯有帮助。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除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与他汀以外,我们很少会使用专门的药物去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者降低甘油三酯。
不过,当甘油三酯水平直接超过5.7mmol/L时,会明显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这时候,往往有必要使用专门降甘油三酯的药物,比如贝特类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1,44(1):8-18
4,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5月 第18卷 第5期
#健康真知笔记#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怎样的?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是病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太过严格的血糖控制也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凡事都讲究标准,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怎样的。
1. 对大多数非妊娠的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 4.4-7.0mmol/L、非空腹血糖< 10.0mmol/L;HbA1c < 7.0%。
2. 对于特殊人群(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孕期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需选择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比上述标准要适当放宽。
需要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并不是一刀切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到正常人范围之内。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年轻的没有什么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我们可以参照正常人的标准去控制。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比较多的,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能以正常人的标准来衡量,因为血糖控制过低以后,病人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这部分人群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就可以了。
2型糖尿病控制得如何、有无并发症?除了血糖,还要看这7项指标!
生活当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患者,在他们的印象当中,得了2型糖尿病,问题就主要出在血糖上,因此,定期在家测一测空腹与餐后血糖、每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可以了。
他们认为,只要这些指标的情况还好,那就意味着糖尿病控制得不错……
但事实上,2型糖尿病究竟控制得好不好,光看这几项血糖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哪怕这些血糖指标都给降下去了,也并不意味着整个糖尿病都被控制好了。毕竟,2型糖尿病患者还得时时警惕多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等。
所以,一旦患上了2型糖尿病,大家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只用把血糖相关的几项指标给“盯住”就够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给大家细数一下,除了血糖以外,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还得定期复查的7项重要指标。
指标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一直以来,2型糖尿病都是非常明确的一项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比方说,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层来看,只要是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可以直接划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而按照“脂质浸润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始动因素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种所谓“坏胆固醇”向动脉血管壁内的渗透。也就是说,当2型糖尿病存在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往往会更容易“破坏”我们的动脉血管。
因此,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给控制得更低,才能有效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避免患上冠心病、脑卒中等可致命的心脑血管疾病。
为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提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目标】里就包括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并要求: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把这项指标给控制在2.6mmol/L以内,而已经合并了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将其进一步控制到1.8mmol/L以内!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当然了,一般我们在化验血脂指标的时候,并不会仅仅只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一项。按照常规,还会一起把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也都看一看。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认为,比较理想的血脂控制,除了要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以外,最好还将总胆固醇(TC)控制在4.5mmol/L以内、甘油三酯(TG)控制在<1.7mmol/L。
众所周知,除了血脂与血糖以外,身体当中还有一项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关键指标,这就是“血压”。临床上,“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被共同称为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三高”。
因此,为了尽量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除了要控制好胆固醇相关指标以外,也要同时控制好血压。
与胆固醇相似,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并不是简单地降到与普通人差不多(<140/90mmHg)就够了,而是同样需要降到更为严格的水平才可以。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该长期稳定控制在<130/80mmHg。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标3:体重指数 BMI当前的医学理念认为,“体重管理”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比方说,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体型上属于肥胖/超重型,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超过了25kg/m²,又或是腰围有明显的增粗。
目前的医学研究认为,这些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能有效地减重,那么,血糖将会更容易控制、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风险也会更低。更神奇的是,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实现了10%-15%的减重以后,降糖药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甚至还有人实现了阶段性的完全停药(糖尿病缓解)。
另一边,也有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过低(BMI<18.5kg/m²),这部分患者则是大家常说的“瘦糖人”。而体重过低同样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不少的危害。
为此,2022版《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专门提出,“瘦糖人”应该合理增加体重,尽量让体重指数 BMI恢复到18.5kg/m²以上。而在增重的同时,不能让体内增加的主要是脂肪成分,而是应该尽量增加肌肉组织,因为,肌肉对于血糖代谢的调控具有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有可能将体重指数 BMI给恢复到18.5-24kg/m²的患者来说,应该尽量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若是之前肥胖的情况过于严重,那么,则应该先尽力把体重给降低5%-10%,然后长期维持住。
指标4: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血肌酐(用于计算eGFR)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这使得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了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尿毒症的主要原因。
因此,定期针对糖尿病肾病进行筛查,这是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做的。只有尽早地发现问题,才能及时针对性地处理,从而延缓甚至阻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不过,要想在早期筛查出糖尿病肾病的迹象,这往往不是通过一般的尿常规或肾功能检查就可以做到的。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有特别提到: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定,以及抽血化验血肌酐水平并利用这项指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UACR与eGFR这两项指标被认为对于早期识别糖尿病肾病比较敏感,也只有这两项指标都处于正常参考范围以内,才意味着当前的糖尿病肾病风险较低。
指标5:眼底除了糖尿病肾病以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确诊的时候,往往疾病已经在体内存在了一段时间,因此,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因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特别强调: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应该立刻就做一次【眼底检查】。假如无明显的异常发现,那么,之后每1-2年也应该定期做【眼底检查】,以此来尽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迹象。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标6:远端神经 足部还有两类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相信也有不少人听说过,一类叫做【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另一类则是【糖尿病足】。
一些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慢慢发现双手或者双脚开始出现麻木、感觉异常甚至疼痛等神经性症状。而糖尿病足则主要表现为足部的感染、溃疡或组织的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截肢甚至是死亡。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当中,也需要有意识地防范这两类并发症。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
- 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年都针对远端的神经性病变做一次筛查,具体可以通过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以及温度觉这5项神经检查来做筛查;
- 此外,还应该找有经验的医生,对下肢和足部皮肤进行观察、对皮肤温度以及足背和胫后动脉作常规检查。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经常与2型糖尿病所合并的【脂肪肝】这个问题。目前的医学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防范晚期肝纤维化与肝硬化风险的重要患者群。
因为,有数据提示,接近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肝纤维化迹象,比普通人的风险高出10倍。
为此,2021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有专门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使用【肝脏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病情进行评估,当条件允许时,可以利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来对肝纤维化的程度作估测。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把注意力给放在血糖上就可以了。
事实上,除了空腹、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标以外,2型糖尿病患者还得定期复查很多血糖以外的其他指标。比如血压、血脂、体重、尿白蛋白/肌酐比、眼底、神经、足部以及肝纤维化等等。
只有当这些指标都处于较为理想的范围时,这才真正意味着2型糖尿病被控制好了,并且,暂时还没有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迹象。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4,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 第7期
#精品长文创作季#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