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没有消瘦(糖尿病人不消瘦)
不痛不痒,却得了糖尿病?原来身体这些症状早没察觉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狗狗身边朋友就有三个患病的。
这糖尿病一旦确诊,意味着血液中的葡萄糖超出了正常范围。
听着仿佛没什么,但在专业医生眼中,糖尿病就是慢性癌症。
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而想要良好的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一个“早”字,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上,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狗狗问过身边的朋友,他们被确诊时,可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一些跟糖尿病看似无关的症状。
你以为他们是特例?其实现如今糖尿病患病的早期症状很多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不过,糖尿病也不是一点痕迹不可寻,就是需要大家有意识的去注意身体,察觉它发出的警报了。
接下来你将看到:
1.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2.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高危期
这里所说的高危期主要针对的是2型糖尿病。因为1型糖尿病具有发展过程快,发病突然的特点。
而2型糖尿病的发展会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般可达数年。
所谓的高危期,其实也是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病者往往对此毫不知情。
但如果这段时间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人中就有1~3个会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有大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皮肤干燥、瘙痒
这里所说的皮肤干燥,不是秋冬干燥那般,而是涂抹身体乳也没办法缓解的皮肤问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这种变化可能是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但大多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形,会认为可能是年老眼花,或者是老年白内障,殊不知很可能就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可以算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由于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
加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使尿路、下肢皮肤、阴道等反复发生感染,久难痊愈。
4.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检测一些血糖水平。
5.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有些病患会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的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大量分泌;
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像性欲减退,性功能出现障碍、肢体有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大家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不要猜疑,可选择化验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但如果血糖比常人高,但还未达到诊断标准的话,则是糖耐量减低。这类人群一定不能小觑病情。
因为这类人群10年后有半数可发展为糖尿病。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者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其实下面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就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
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都属于超重,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的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之后,胰岛素的受体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有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的多,而且以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这类精细面食为主,又从不吃杂粮。
烧菜喜欢放多油,日常还喜欢吃甜食、饮料等。
如果你日常是这样的饮食习惯,也得多注意血糖问题。
5.饭后易疲倦
很多人饭后有疲倦感,但一般都不会特别严重。如果发现自己饭后特别容易犯困,要小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偶尔进食不及时就特别感觉饿的朋友也需注意。
6.久坐不运动
日常不喜欢运动,活动量小,体能比较差,上楼梯都会觉得费力人群。
7.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这几点中,只要占了其中两条,你就要注意了。你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另外,狗狗还没有把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加上。因为三高都属于心血管慢性疾病,病原上都有相通的地方。
所以更得多注意了。
聊到这,狗狗想说糖尿病除了有一定的遗传性,其实大多还是不良的后天饮食习惯导致的。
所以,只有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还是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结
1.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2.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不胖的糖尿病人,要控制饮食吗?
不胖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糖尿病饮食管理不只是为了减肥,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血糖高的人,往往也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活动量减少,变胖的风险会增加,所以还是需要注意饮食的。
糖尿病饮食与其说是“控制”,不如说是“管理”,不是一味地少吃,而是要餐后血糖合适的均衡饮食。饮食管理走得太极端,天天忍饥挨饿,什么都不敢吃,导致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对于病情控制不利反弊。
身体消瘦,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肌肉量减少,而肌肉是利用和贮存葡萄糖的主要场所,肌肉越少,血糖越难稳。
要维持和增加肌肉量,除了适当的锻炼之外,饮食中保证充足的蛋白质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也需要管理饮食,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并达到降低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
来源:食栗派ChestnutMates
“糖友”日渐消瘦?可能是这4个原因!增重要讲究科学方法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状态,部分降糖效果是以增加体重为代价的,比如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较大剂量胰岛素的病人,容易出现体重增加。控制体重有利于血糖控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重下降,甚至明显消瘦,这是什么回事呢?
01血糖控制不达标
虽然患者进行了降糖治疗,但是由于平时忽视了血糖管理,未定期监测血糖,不了解血糖状况,治疗方案未能及时调整,导致血糖控制不达标,甚至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葡萄糖利用不足,机体处于分解代谢状态,出现体重下降或消瘦状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重下降,伴有多食、易饥饿,说明血糖可能又升高了。
02治疗方案不合适
有一些降糖药物有减重作用,比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钠-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选用这类药物是合适的。但是体重偏低或者是体质较差、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后,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如纳差、恶心、腹泻,也会出现体重明显的减轻。
03饮食控制过于严格
还有一部分患者患病后心理压力过大,过于紧张、焦虑,为了血糖数据漂亮主食都不敢吃,什么都忌口;或者过于追求血糖正常范围,运动量过大,而能量的摄入不足。这样出现了负平衡,最终出现体重减轻甚至消瘦的情况。注意锻炼运动是为了增强体质,而不是过度消耗。
04病情有变化
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或合并发症,比如近期出现感染性疾病、较大的手术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原有方案不合适、血糖升高了;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反复腹泻;或者是合并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或长期的失眠,抑郁症等,也会出现体重的减轻。要注意出现体重减轻伴有相关系统的一些症状,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警惕,仔细查找原因,及时就医。
01专业指导,制定个体化方案
糖尿病患者如何增重,首先要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比如说高血糖状态时就应该及时用胰岛素治疗;胰岛ß细胞功能衰竭的患者在多种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应该予以胰岛素控制血糖;体重不达标患者慎用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达标的范围内。
02科学饮食
饮食一定是要科学,定时定量,不要担心血糖升高而过于严格的饮食管理,特别是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比例。要注意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不同的,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的血糖应宽松管理,注意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要重视生活质量。对于体重不达标人群,在医生的帮助下,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或者调整饮食结构。
03坚持运动
坚持适当的运动,运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控制餐后血糖,还能增强体质。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能够增加肌肉含量,保持健美的形体。
04定期体检及专科复诊
定期体检及专科复诊,出现合并症或者是并发症的时候,要及时地进行干预和治疗。此外,要加强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还要经常测量体重,发现体重突然增加或减少,都要认真查找原因。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