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葡萄糖16点是糖尿病吗(葡萄糖16点是糖尿病几期)

孙医生讲糖 0
文章目录:

血糖16.2,未必是糖尿病!病治愈了,可能你得的就不是糖尿病

有时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谁谁以前就是糖尿病,现在治好了,不吃药了!

还有人说,谁谁被误诊了,以前说是糖尿病呢!现在啥都吃,血糖也不高!

这些说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可能确实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因为在临床治疗上,确实发现有些血糖很高,但是不能诊断糖尿病。

说一个例子:

外科会诊的一个病人血糖16.2,医生很着急,这个糖尿病人什么时候能做手术呢?

病人是一个外伤导致股骨颈骨折的病人,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没有口渴、多饮、体重下降,入院1天来,多次测血糖都高,我说,这未必是一个糖尿病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大家一定很熟悉,诊断主要就是看血糖结果,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餐后2小时血糖或者是服用75g葡萄糖以后的血糖超过了11.1,或者是任意时间的血糖超过11.1,那么就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但是呢,对于这样的血糖情况,是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不是说一定就能诊断为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还有一点可能大家都忽视了,那就是一定要排除应激状态,急性感染、 创伤或者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升高,这就不能以这个时候的血糖值来诊断糖尿病。

今天看到的这个病人,就是入院后多次测血糖均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这个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却只有5.2%,说明病人最近一段时期的血糖都是正常的。血糖升高是因为这个病人处于骨折的应急时期,由于多种升糖激素分泌,这些升糖激素还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降血糖作用,从而使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这样的患者就要进行分辨,看看患者是不是处于一种特殊的时期,特殊时期的血糖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特殊时期过后2周再进行血糖的检测,更准确的要求是做葡萄糖耐量的检查,如果那时的血糖仍然超过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们才能说患者确诊了糖尿病。

另外呢,我们还有一个辅助的工具,那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代表最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高,说明血糖的升高就是极短时间内出现的。那么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患者,即使是血糖高,也可能是由于一些急性病变,如感染、外伤、急性卒中等疾病导致的血糖升高,只有这些疾病状态改善了,稳定了,那么等2周以后,我们再来看血糖情况,再来确定患者的糖代谢状态。

那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血糖高了该如何处理呢?

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的就是胰岛素,应用胰岛素将升高的血糖平稳在正常状态,保证外科、心脑科等科室对疾病的治疗。这样的病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病情的好转,胰岛素的用量会大幅度的减少,我们曾经有一个股骨骨折合并肌间脓肿的患者在疾病初期每天的胰岛素用量用到80多个单位,在住院2周以后,胰岛素用量不到10单位,出院时完全停用。这就是一个急性应急的患者。出院后进行的葡萄糖耐量检查他呈糖尿病前期表现。

有些糖尿病朋友说自己患糖尿病,甚至曾经用胰岛素治疗,但是后来除根了,治愈了,误诊了!可能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虽然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少,但是可能存在的。好好想一想,你诊断糖尿病的时候是不是处于这种状态呢!

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提醒:16.7是报警值,糖友们要知晓

“我不打胰岛素,能吃能喝的,干嘛要给我打胰岛素?打了胰岛素以后就不能停了!”

今天在门诊看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体检的时候发现血糖特别高,高达24mmlo/l,同时尿酮体也是阳性。这个老人已经出现酮症了,如果血糖不控制,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了!于是我就告诉老人家,这种情况需要住院使用胰岛素治疗,谁知老人听到要使用胰岛素之后特别抵触地说出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重视糖尿病,认为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升高了而已,能吃能喝的,就算血糖高点也不碍事。他们不知道,其实糖尿病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这些并发症?接下来,我就带大家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糖尿病的两类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个是急性并发症,另外一个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这两个并发症起病都很急,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很快就会因为严重脱水而出现昏迷,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梗塞、肾损害、视网膜损害等等),发生慢性并发症往往需要10年以上。

二、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
  •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的发生跟血糖值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血糖值往往可以达到16.7-33.3mmlo/L,主要是由于身体突然遭受打击,比如突发感染或者突然停用胰岛素,造成体内的胰岛素突然减少,胰岛素的作用是促使细胞利用葡萄糖来产生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血糖,如果胰岛素突然减少,细胞就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于是就会转过来溶解脂肪来产生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但是脂肪大量溶解会产生酸性的酮体,酮体过多会造成酸中毒,所以我们把这一并发症称为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血糖值比酮症酸中毒还要高,往往超过33.3mmol/L,甚至高到连血糖仪都测不出来,血糖升高会造成体内严重脱水,所以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比酮症酸中毒还要容易致使病人昏迷!

总之,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病,治疗糖尿病往往要长期规律使用降糖药,千万不要用用停停,特别是胰岛素。另外,平时也要注意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尽量避免感冒发烧,以免身体遭受打击。如果血糖突然飚高,超过了16.7mml/l,这时候要警惕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可能。

  •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就像滴水穿石一样,由于短期的伤害小,水滴在短时间之内很难造成石头的穿孔,但随着伤害的逐渐累积,伤害会逐渐扩大,再坚硬的石头最后也会被洞穿。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也是逐渐累积的,血糖偏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血糖偏高累积的时间,往往累积10年以上就可能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

比如说:如果是周围神经受损,这时候病人会出现手麻脚麻或者感觉减退;如果是心脏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会出现胸闷、胸痛;如果是大脑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容易头晕、困乏,甚至发生脑梗塞;如果是肾脏血管受损,则病人会出现肾功能减退,最后甚至会演变成为尿毒症;如果是眼部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出现视力下降,最后甚至会演变成失明;如果是腿部的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出现下肢冰冷、走路就容易出现腿部肌肉酸痛,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小小的伤口而引发巨大的麻烦......

所以说,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跟短期的血糖偏高关系并不是很大,就算血糖高达20mml/l甚至30mml/l,短期内也不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太大的损伤,发不发生这些慢性并发症,关键还是看血糖偏高累积的时间。有些人短期的血糖值很高,但后来他控制好了,血糖一直达标,可能他永远都不会发生这些并发症;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算不是很高,但只要高出正常的范围,时间久了也对血管和神经都会造成损害。

总而言之,对于糖尿病,我们的眼光一定把目光放长远,短期达标还不够,关键还是要长期平稳,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16.7mml/l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报警值,一旦血糖超过这个数值,千万不要视而不见!

我是善良的吴医生,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传播健康知识,做您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您觉得我写得还不错、对您有帮助,那就请您点个赞,并且转发给您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吧!

你的「空腹血糖」未必是真的

餐前血糖≠空腹血糖

一般情况下,对于需要做空腹血糖检测的患者,医生会告知早上别吃饭来抽血。至于几点以前抽血、空腹多长时间抽血、能不能喝水,通常不会特别交待。因此,患者一听说要检查空腹血糖,当天早晨便不吃早饭,不喝水,到医院抽完血,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了;还有些糖尿病患者觉得检测空腹血糖都是在早餐前,所以普遍认为空腹血糖就是早餐前的空腹血糖。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空腹血糖的定义

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能力,空腹血糖是指晚餐后不再进食(除饮水外)经过8-12个小时空腹隔夜,次日清晨未进食、未服降糖药时抽取的血液所测出来的血糖水平,最佳检测时间段为早上7点到9点。

哪些潜在因素会影响空腹血糖值

1. 饮食因素

有些患者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数值正常,自己的糖尿病就控制好了,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空腹血糖结果,在检查的前一天晚餐时特意地控制自己的饮食,甚至比平时提前几个小时吃晚餐,这样所检测的空腹血糖会低于平常的血糖水平;相反,个别患者在检查前一天晚上暴饮暴食,甚至吃宵夜,在第二天检测时即使空腹达到8小时以上,他的检测结果也可能高于平时的血糖水平。

2. 情绪及运动

个别患者存在严重失眠,导致机体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异常,因此睡眠不足可能会引起空腹血糖升高。检测前如果进行长时间或过量的有氧运动也会影响个人的血糖水平,过多地消耗血糖导致血糖值偏低,或剧烈运动后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3. 空腹时间过长

大部分的门诊患者,一大早空腹从家中或长途跋涉赶到医院,然后排队挂号,再排队就诊。等到抽血时,已经到了10点,甚至临近中午。这时所检测到的血糖数值由于血液葡萄糖的利用而下降,甚至个别患者可能出现低血糖的反应,此时的血糖值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水平。

4. 感染性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力较正常人低下,更容易受到细菌及病毒的感染,出现感冒及肺炎等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当机体受到感染后,体内激素的生理代谢发生紊乱,胰岛素代谢加快,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增高;部分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也有可能影响机体的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

5. 用药后导致血糖数值偏低

一些患者在家提前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再到医院采集空腹血糖标本,就诊时往往是在用药后一小时左右,根据餐前药理作用分析,药物发挥降糖作用导致空腹血糖数值下降。

综上所述,想要得到一个真正的空腹血糖值,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如果测定的空腹血糖数值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情况,医生也就无法给出适合患者状况的药物方案,只有保证所测得的空腹血糖值的准确性,才能更好的地控制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1]曹菊梅,张娟平,周娟茹.空腹血糖标本采集的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3):297-298.[2]杨丽玲,周开明,许淑珍.血糖检测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25.[3]管秀红,周佩如,黄洁微,黄梦斐.门诊患者血糖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0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