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冶得(糖尿病治得了吗?)
糖尿病有什么好的疗法?能治愈的那种
众所周知,目前糖尿病没有治愈的方法,需要通过饮食以及运动控制血糖,如果饮食、运动仍然控制不了血糖,还要到医院去找专科医生进行药物治疗,一般是口服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
不过,临床上有一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通过短期、每日多次(3~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令使血糖获得满意控制的治疗方法,甚至逆转糖尿病。
很神奇是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疗法。#关注糖尿病#
胰岛B细胞在高血糖等有害因素作用下,可能处于暂时的“休眠”状态而非死亡。尽早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解除高血糖对B细胞的抑制,有可能激活被抑制的B细胞功能,使血糖重新下降到目标水平。
研究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能使53%的糖尿病患者在1~2年不用任何药物,维持血糖基本正常,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
特别是对那些起病较急、病程短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胰岛B细胞功能尽快恢复,短时间内控制住高血糖,有可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短期胰岛素强化适应的人群有三类:
①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糖化血红蛋白>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时;
②具有一定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的最大耐受剂量3个月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仍>9.0%;
③具有一定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使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且经过充分剂量调整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仍然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7.0%或反复发生低血糖。
不过,老年、体质较差、低血糖风险高、预期寿命较短、伴有严重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不推荐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三种方案,即基础 餐时胰岛素注射方案、胰岛素泵治疗方案以及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注射方案。
胰岛B细胞功能修复一般需要3个月时间,因此,我国强化治疗的时间一般是两周至3个月。治疗目标是空腹血糖维持在3.9~7.2mmol/L,非空腹血糖在10.0mmol/L以内。
如果时间过短,则血糖不能达标,诱导不出缓解期;如时间过长,发生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又会增多,短期强化治疗的获益就会被长期强化治疗的副作用抵消,从而达不到强化治 疗的初衷。
经过一段时间强化治疗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逐渐下降,胰岛素用量也应随之减少, 此时就需要进行调节。
强化治疗2~3周后,先减少注射次数, 再减少用量, 当胰岛素剂量减少50%以上,结束强化治疗,次日空腹血糖仍<6.1mmol/L,考虑血糖临床缓解,也就是所谓的“治愈”,可暂停使用降糖药物,仅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停药后需注意每1~3个月随访监测血糖,若血糖一直维持在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可继续随访观察。
如果强化治疗时间已到3 个月, 空腹血糖仍然> 7.0mmol /L,非空腹血糖>10.0mmol/L表明强化治疗失败,就要转为常规治疗,即恢复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或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的治疗。
糖尿病治疗五部曲,步步递增,强效降糖
一方面,糖尿病不可怕,因为它可防可治。另一方面,糖尿病很可怕,因为长期血糖升高可造成全身多部位损害,导致经济负担增重和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寿命。长期以来,糖尿病治疗已形成五大治疗原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驾马车”——饮食、运动、监测、教育、药物。但今天主题不是这五驾马车,而是当针对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控制仍不能达标的人群,我们应该如何五步为赢,继续治疗,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也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
所谓生活方式干预即为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划重点:是每一位糖尿病人群的基础治疗,需要贯穿于糖尿病人群的一生,是降糖药物不能替代的。部分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血糖维持正常范围,同样,部分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当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不能维持在合理范围,糖化血蛋白≥7%时(糖化血红蛋白一个反应近三个月血糖水平的指标,正常值在4-6%.),这时需要启动药物治疗。
单药降血糖:二甲双胍为首选药物,其不仅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还可以减轻体重,更是二型糖尿病伴肥胖人群的“良单妙药”。其他可以单独使用药物有:阿卡波糖、格列本脲等。
降糖药物有9种,包括7类口服降糖药(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2类注射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
当单药降糖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双药联合降糖,以二甲双胍为基础联合用药,联合其余任意一种降糖药物,比如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格列本脲等。
第四步:众人拾柴火焰高,二不敌三
请注意:如此联合用药只适合糖尿病,其他的疾病联合用药请参照其他疾病的治疗原则。
当联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取三药联合治疗,同样,二甲双胍为基础治疗药物,可联合其他8八类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比如胰岛素促泌(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不联合使用。
当三药联合都效果不佳时,这时往往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可采用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治疗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注射,当然此时可同时加用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前提是无二甲双胍禁忌症),尤其对于肥胖人群。
当然这是2型糖尿病正常发展趋势采取的五步治疗手段,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可能刚开始就要采取胰岛素替代或强化治疗。比如:1型糖尿病人群;2型糖尿病人群伴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的人群(比如糖化血红蛋白≥9%或空腹血糖≥11.1mmol/L)。
再一次强调,用药是一门学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物联合使用不一定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糖尿病可采取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不代表其他疾病同样适用,药物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我用这5种方法,战胜了糖尿病,31年没有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并发症,带给我们的伤害将是无法挽回的。轻度并发症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重者生活难以自理或死亡,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和身心痛苦……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一直坚持用这5个方法控制血糖,患糖尿病31年,没有并发症。
1.用对药,不相信偏方能治病
患病这些年,我坚持去大医院看病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打针吃药,(刚开始得病害怕打针,一度拒绝打针,在血糖飙升控制不住的情况下,只得住院接受正规的胰岛素治疗),后期一直沿用胰岛素和药物控制血糖。
在这些年来我始终如一的坚持用药,从不跟着感觉走,不私自减药、停药。
因为吃过亏,上过当,民间的医生和偏方我一概不理睬,什么保健品能治病我也不相信,别人尽管说,我就四个字:不买,不吃。
我没有并发症也要归功于相信科学,相信正规的医院能治病。
2.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疗法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管住嘴,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辈子的事,管理好自己,又要合理膳食,该吃的吃,不能吃的绝对不吃,不买后悔药,吃的清淡些,少熟肉制品、罐头肉等加工食品。
平时我尽量能拌着吃的蔬菜就拌着吃,这样既清淡又少了油和盐。在夏秋季我会选择吃些野菜,如蕨菜、马齿笕、荠菜,这些蔬菜药用价值可观。现在我家冰箱里还有冻着的马齿笕。
3.监测血糖,是糖尿病病友的首要任务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监测血糖又是我生活的重中之重,我坚持多测血糖,让数据说话,1周测1次全天血糖,每天不间断的测餐前、餐后、随机血糖,从此空腹出现低血糖的概率降低了。我还一直沿用尿糖试纸来检测尿糖,对平稳血糖有很大帮助。
这些年来我测血糖试纸一买就是200~300条,最终让我欣慰的是没有出现并发症。
4.运动是最好的降糖良药
运动降糖是良药,我每天都运动。我坚持每天步行10000~15000步,用运动降糖。我喜欢练习变速走,快走加慢走交替进行,有时走路时我会双手交叉举过头顶。我每天会做提肛运动,分两次完成,每次做30次,方法是:两脚站立并拢,两手插腰两脚尖抬起提肛,可缓解便秘,加强腿部力量。
我有一次血糖高了起来,运动1.5个小时回家后测血糖降低2mmol/L。实践告诉我,运动降糖很有效。
5.学习是控制血糖的有力武器
糖尿病与我相伴31年了,这些年来我学习糖尿病知识不能少。我经常参加医院组织的大型公益讲座进行学习,每天坚持上网查看各个微信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并把这些知识贯穿到我抗糖的全过程,“五驾马车”是我每天的生活指南。
1型糖尿病和我相伴31年,往事不堪回首,有过困惑也有过苦恼,但是我没有绝望。我的体会是,为了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好好生活下去,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作者: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