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太可怕糖尿病(糖尿病那么可怕吗)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每5秒就有1人因其死亡!糖尿病的并发症究竟有多可怕?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

赵爱利,福建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文祥,福建医科大学教授,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生导师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指出:

全世界有5.37亿(10.5%)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21年全球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的成年人有670万(占全因死亡率12.2%),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因其死亡。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往往容易忽略了发病信号。

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可怕?

我国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约有83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常伴有疲累和肥胖,但通常在糖尿病前期或患病期也会有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如伤口不易愈合、视力减退、手脚麻木、皮肤瘙痒、小便次数变多、口干舌燥以及刚吃完饭就开始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

如视网膜病变、肾脏衰竭(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血管(如心衰和心肌梗死等)等多器官的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如截肢和失明等),甚至亡。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一是遗传二是后天环境(病毒感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常见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尿病前期病史、体重指数(BMI)≥24.0、中心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少运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人群以及有巨大儿分娩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Q1: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里的糖,通常指精制糖,而糖分为精制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和淀粉。

单纯控制糖的摄入,而没有减少淀粉的摄入,也不等于控制饮食,还需要低脂低盐、戒烟戒酒等。

除饮食外,长期不运动、肥胖、糖尿病前期病史及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Q2:有糖尿病,就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糖尿病人体内缺水的体现,控制喝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Q3:血糖控制正常,就可以放松饮食管理?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控制饮食和运动管理,三者相辅相成。

不控制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不利于机体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和体重;饮食控制得当,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Q4:只吃糖尿病食品就不会有事?

糖尿病食品是为糖尿病人挑选的适合的食品,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

但归根结底,和普通食物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上还是需要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Q5: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

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代糖(葡萄糖浆、麦芽糊浆等)代替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等,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

如何预防糖尿病?

1.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按时吃早餐、勤喝水以及劳逸结合。

2.健康的饮食模式

保证主食不过量(250-400 g)、粗细搭配(减少精细米面并搭配粗粮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鱼禽蛋类,少食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中除参照水果的升糖指数外,还应结合水果的含糖量选择水果:

适量吃含糖量小于10%的水果主要有石榴(1.69%)、西瓜(4.2%)、草莓(5.9%)和柠檬等;限量吃含糖量10%-20%的水果,如苹果(12.3%)、香蕉(19.5%)、火龙果(13.3%)和芒果等;禁止吃含糖量大于20%的水果或果脯,如干枣、桂圆(20%)和蜜枣等。

3.规律适当的运动

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和瑜伽等。

4.定期的体检

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几乎会伴随人的一辈子。

定期检查血糖(正常值为3.89- 6.1 mmol/L),超出正常值就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提前进行干预。

已经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改良饮食模式

多用粗粮代替精细米面,减少糖(包括精细糖如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以及淀粉)的摄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注意高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指数食物搭配着吃,可有效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版)

<55,为低血糖生成指数

55~70,为中血糖生成指数

>70,为高血糖生成指数

尽量不吃脂肪含量高(如红烧肉等)及辛辣重口的食物。

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散步、太极拳和瑜伽等,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但注意,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后再运动,且不可空腹锻炼。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明显低血糖、足部伤口感染、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时不宜运动。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

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

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

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原来,这些才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后果……

糖尿病可怕吗?很多人认为它并不可怕,因为它太常见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9年11月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20~79岁成人中约1.164亿患糖尿病。换算一下,大概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人。

可是,糖尿病又很可怕。

2019年,全球约有42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当于每8秒就有一个人因它死亡。更为严峻的是,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减少了9年。

高血糖,让全身变“酥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一旦疏于对健康的监管,血糖就容易悄咪咪地升高。

而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一旦糖尿病病人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这些并发症就要来了。

2010 年,据美国糖尿病学会统计数据显示,病程在 3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46% 以上;5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61% 以上;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 98%。

所以,202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指出,糖尿病治疗的终极治疗目标为——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01

心脑血管病变——致死致残

糖尿病所致的心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都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病变,俗称“糖网”,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致盲原因。

据研究表明,患病15年后,70%以上患者会合并视网膜病变。如果超过30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生“糖网”。

03

糖尿病肾病——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病情进展到晚期,就会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据了解,在临床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

04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如治疗不及时或者病情严重,可能会需要截肢。

05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种不适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受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病变。

常表现为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泌汗障碍、心率过快、排尿困难、胃肠道不适等。遗憾的是,这种病变在治疗上相当困难,所以其重点还在于预防发生和控制发展。

逃不掉,就该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易解,并发症难除。然而很多糖尿病人在平时不注意,直到眼睛、排尿等都出现了一些异常,还不知道自己的血糖已经快控制不住了!

其实,当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受到高血糖影响而发生病变时,往往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而我们也可以凭借“异常信号”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

01

来自四肢的信号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手脚麻木,或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灼热感、蚁行感、手套袜套感、脚踩棉花感、对冷热及针扎感觉迟钝或完全没有感觉等,需要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02

来自皮肤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及外阴顽固性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毛囊炎或疖痈、皮肤不明原因地起水疱,且反反复复、久治不愈,需要警惕糖尿病性皮肤病变。

03

来自口腔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腔烧灼感、口腔黏膜干燥、牙龈红肿压痛、牙齿扣痛、松动、脱落等症状,或是出现牙龈反复肿胀、出血、牙周脓肿、牙槽骨破坏、牙齿松动移位和脱落等牙齿问题,要警惕糖尿病牙周病。

04

来自眼睛的信号

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眼外肌麻痹、突然上眼脸下垂、头痛、头晕等症状都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

此外,如果眼睛出现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点或有飞蚊症、视物变形、复视或视力减退,也提示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眼病。

05

来自心脏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明显疼痛症状,只是表现为胸闷、憋气、心悸、头晕、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问题。

06

来自消化道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出现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需要警惕长期血糖过高。

07

来自肾脏的信号

肾脏损伤后会出现肾功能受损和蛋白尿,引起小便泡沫增多,随着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会出现颜面及浮肿。

因此,当患者出现尿里泡沫增多及浮肿时一定要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08

来自性腺的信号

血糖高可导致神经及血管病变,从而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往性功能正常的中年男子,发生阳痿或勃起不坚时,可能出现了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据调查,男性糖尿病合并阳痿者约占50%。

平时,我们很难把这些疾病的小细节与糖尿病联系起来。但是,早期发现这些糖尿病并发症信号,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继续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此外,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检查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