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梅杏糖尿病(杏 糖尿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桃养人 杏伤人……这些“经验”靠谱吗

“麦子熟时杏子黄,布谷声声农人忙。”麦收时节,黄澄澄的杏、青里透红的桃子、紫色的李子纷纷上市。说起杏和它的桃李“兄弟”们,既有诸如“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等民谚,也有类似“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忠告”。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哪个才是正解?真的是桃子“养人”可以多吃,杏和李子“伤人”只能少尝吗?

桃子“养人”也不能多吃

桃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就开始栽种的本土水果。“园有桃,其实之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里,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

桃子是甜美可口、汁水丰富的核果,鲜桃中有超过80%的水分。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桃养人”的说法可能与吃桃易带来的饱腹感有关。所谓饱腹感,即没有吃很多东西就有饱的感觉。研究表明,热量同等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容易让人觉得饱,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易让人觉得饱。此外,膳食纤维含量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也能让人有很强的饱腹感。而桃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食用速度慢,食用后让人有明显的饱腹感。

相对于杏和李子来说,桃子的热量高一些。同时,桃子含的糖分虽然主要是甜度较高的蔗糖,但升糖指数仅为西瓜的三分之一。桃中含有的果胶对预防三高、缓解便秘、减轻体重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被认为是“友好”到可以“养人”的水果。

不过,这并不意味人们可以不加节制地吃桃子。

刘少伟分析说,桃子毕竟是水果,不是主食,一次食用过多会造成糖分摄取过量,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肥胖,特别是高血糖和糖尿病人,更需要控制桃子的摄入量。而过敏体质的人,尤其是婴幼儿肠胃功能差,无法消化桃子中大量的大分子物质,食用桃子易引起嘴角发红、脱皮、瘙痒等症状。特别是带毛的桃子,即使洗得很干净,也不能完全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适量吃杏并不“伤人”

杏的故乡同样在中国。在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就有“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叙述。

杏虽曾是人们眼中的珍贵果品,但人们对它的戒备似乎由来已久。北宋的《本草衍义》中有“小儿尤不可食”杏,而到了明代,《滇南本草》中“杏伤人”的说法更加直白。

刘少伟分析说,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虽并不“普适”,但确有一定道理。研究表明,杏含有丰富的果酸和水杨酸,过量食用会导致胃酸过多,造成消化道不适,特别是脾胃不好的人,更应少吃。从中医学角度看,杏是一种性温偏热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导致火热蕴积、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等。如《本草衍义》中之所以强调小儿不宜吃杏,是因为杏吃多了,易“致疮痈及上膈热”。

杏吃多了有安全隐患,但不意味着它就不能吃。毕竟,就营养和味道而言,杏的表现着实不差。

刘少伟说,相对于桃子和李子来说,杏肉中的维生素A含量较高,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矿物质,这些有益人体的元素比很多水果都高。此外,杏和桃李一样,含有的热量少、水分多,是减肥佳品。杏的含铁量高,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含钾多、含钠少,适合水肿病人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有助于润肠通便。

所以,“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是对杏食疗价值的肯定。

熟透的李子放心吃

李子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李子果实酸甜多汁,可以鲜食或制作果酱、酿李子酒等。李子品种多样、果色繁多,从黄色、红色到紫红、紫黑色……饱满圆润、惹人喜爱。连《诗经》中都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李子是绝对拿得出手的好果子。

那么,古人为什么劝诫人们少吃李子,甚至说“李子树下埋死人”呢?

刘少伟介绍说,李子危害人体的说法由来已久。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不可多食,令人虚。”而《滇南本草》中称其之所以“不可多食”,是因它“损伤脾胃”。

从食品营养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李子含有较多果酸,适量食用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有改善食欲、促消化作用,但一旦食用过量、果酸摄入过多,就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导致胃反酸、烧心等不适感。肠胃功能弱、消化不好的人,还容易引起轻微腹泻。此外,食用李子后,如果不及时清洁口腔,酸性成分长时间滞留在口腔内,还会损伤牙釉质。

青涩没熟透的李子含有氢氰酸,一定剂量的氢氰酸(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可能致人中毒。因此,刘少伟提醒人们不要吃没有熟透的李子,而熟透的李子虽然可以放心吃,但每天最多吃五六颗即可。体质虚弱者宜少食。

刘少伟强调,民谚中桃子、杏、李子这三种水果的利与害都是相对而言的,日常食用注意适量就可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日水果的推荐食用量为200克—350克,且尽量混搭不同的水果一起食用,以摄取更多种类的营养。这个建议,同样适用于夏日常见的桃李杏“三兄弟”。(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桃养人 杏伤人……这些“经验”靠谱吗

“麦子熟时杏子黄,布谷声声农人忙。”麦收时节,黄澄澄的杏、青里透红的桃子、紫色的李子纷纷上市。说起杏和它的桃李“兄弟”们,既有诸如“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等民谚,也有类似“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忠告”。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哪个才是正解?真的是桃子“养人”可以多吃,杏和李子“伤人”只能少尝吗?

桃子“养人”也不能多吃

桃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就开始栽种的本土水果。“园有桃,其实之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里,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

桃子是甜美可口、汁水丰富的核果,鲜桃中有超过80%的水分。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桃养人”的说法可能与吃桃易带来的饱腹感有关。所谓饱腹感,即没有吃很多东西就有饱的感觉。研究表明,热量同等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容易让人觉得饱,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易让人觉得饱。此外,膳食纤维含量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也能让人有很强的饱腹感。而桃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食用速度慢,食用后让人有明显的饱腹感。

相对于杏和李子来说,桃子的热量高一些。同时,桃子含的糖分虽然主要是甜度较高的蔗糖,但升糖指数仅为西瓜的三分之一。桃中含有的果胶对预防三高、缓解便秘、减轻体重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被认为是“友好”到可以“养人”的水果。

不过,这并不意味人们可以不加节制地吃桃子。

刘少伟分析说,桃子毕竟是水果,不是主食,一次食用过多会造成糖分摄取过量,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肥胖,特别是高血糖和糖尿病人,更需要控制桃子的摄入量。而过敏体质的人,尤其是婴幼儿肠胃功能差,无法消化桃子中大量的大分子物质,食用桃子易引起嘴角发红、脱皮、瘙痒等症状。特别是带毛的桃子,即使洗得很干净,也不能完全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适量吃杏并不“伤人”

杏的故乡同样在中国。在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就有“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叙述。

杏虽曾是人们眼中的珍贵果品,但人们对它的戒备似乎由来已久。北宋的《本草衍义》中有“小儿尤不可食”杏,而到了明代,《滇南本草》中“杏伤人”的说法更加直白。

刘少伟分析说,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虽并不“普适”,但确有一定道理。研究表明,杏含有丰富的果酸和水杨酸,过量食用会导致胃酸过多,造成消化道不适,特别是脾胃不好的人,更应少吃。从中医学角度看,杏是一种性温偏热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导致火热蕴积、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等。如《本草衍义》中之所以强调小儿不宜吃杏,是因为杏吃多了,易“致疮痈及上膈热”。

杏吃多了有安全隐患,但不意味着它就不能吃。毕竟,就营养和味道而言,杏的表现着实不差。

刘少伟说,相对于桃子和李子来说,杏肉中的维生素A含量较高,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矿物质,这些有益人体的元素比很多水果都高。此外,杏和桃李一样,含有的热量少、水分多,是减肥佳品。杏的含铁量高,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含钾多、含钠少,适合水肿病人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有助于润肠通便。

所以,“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是对杏食疗价值的肯定。

熟透的李子放心吃

李子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李子果实酸甜多汁,可以鲜食或制作果酱、酿李子酒等。李子品种多样、果色繁多,从黄色、红色到紫红、紫黑色……饱满圆润、惹人喜爱。连《诗经》中都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李子是绝对拿得出手的好果子。

那么,古人为什么劝诫人们少吃李子,甚至说“李子树下埋死人”呢?

刘少伟介绍说,李子危害人体的说法由来已久。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不可多食,令人虚。”而《滇南本草》中称其之所以“不可多食”,是因它“损伤脾胃”。

从食品营养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李子含有较多果酸,适量食用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有改善食欲、促消化作用,但一旦食用过量、果酸摄入过多,就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导致胃反酸、烧心等不适感。肠胃功能弱、消化不好的人,还容易引起轻微腹泻。此外,食用李子后,如果不及时清洁口腔,酸性成分长时间滞留在口腔内,还会损伤牙釉质。

青涩没熟透的李子含有氢氰酸,一定剂量的氢氰酸(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可能致人中毒。因此,刘少伟提醒人们不要吃没有熟透的李子,而熟透的李子虽然可以放心吃,但每天最多吃五六颗即可。体质虚弱者宜少食。

刘少伟强调,民谚中桃子、杏、李子这三种水果的利与害都是相对而言的,日常食用注意适量就可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日水果的推荐食用量为200克—350克,且尽量混搭不同的水果一起食用,以摄取更多种类的营养。这个建议,同样适用于夏日常见的桃李杏“三兄弟”。(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中药知识必学:三白草

植物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脸,有长得大众的,也有棱角分明的,有些植物的叶、花、苞片颜色很特殊,让人一看就认识。如一品红冬月花际,顶端几片较狭的叶子全变红;雁来红的叶暗紫色,可是秋天一到,大雁南飞的时候,顶叶变为鲜红色,十分壮观;鸳鸯茉莉花初开时紫蓝色,后变为白色;三白草开花时,顶端三片叶子全变白。“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三白草。

三白草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chinensis(Lour.)Baill.的干燥根茎或全草,别名五路叶白、白水鸡、塘边藕,根茎秋季采挖;全草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晒干。三白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茎较粗,白色。茎直立,下部匍匐状。叶互生,纸质,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5cm,宽3~6cm,全缘,两面无毛。总状花序1~2枝顶生,花序具2~3片乳白色叶状总苞;花小,无花被,生于苞片腋内;雄蕊6,花丝与花药等长;雌蕊1,由4个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圆形,柱头4。果实分裂为4个果瓣,分果近球形,表面具多疣状突起,不开裂。种子球形。喜温湿润气候,耐荫,凡塘边、沟边、溪边等浅水处或低洼地均可栽培。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广东,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三白草春季开花,快开花时,上面的叶片有二或三片变白,因此称为三白草,夏季以后会渐渐变成淡绿色;花穗抽出后是下垂的,但是从下部逐渐花开后,会渐渐直立。

三白草始见于《新修本草》新增三白草条,云“三白草生池泽畔,高尺许。叶似水荭,亦似蕺,又似菝。叶上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根如芹根,黄白色而粗大。”陈藏器则云“此草初生无白,入夏叶端半白如粉。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则草便秀,故谓之三白。若云三黑点,苏未识矣。其叶如薯蓣,亦不似水荭。”《本草纲目》谓“三白草生田泽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商陆及青葙。四月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青不变。俗云∶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五月开花成穗,如蓼花状,而色白微香。结细实。根长白虚软,有节须,状如泥菖蒲根。《造化指南》云∶五月采花及根,可制雄黄。苏恭言似水荭,有三黑点者,乃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说虽是,但叶亦不似薯蓣。”上述特征与今所用三白草基本一致。

三白草性寒,味甘、辛,归肺经、膀胱经,为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白带,外用治疗疮疡肿毒,湿疹,江浙等地习惯在农历三月三用三白草等煮鸡蛋吃防治风湿关节炎、腰腿痛等,《唐本草》:“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同时在韩国、朝鲜等也作为民间常用药物,用于治疗水肿、黄疸、淋病等。《本草推陈》:“治火淋,虚淋,黄疸。”

现代研究发现它具有抗炎、保肝、抗癌、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三白草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木脂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化合物。三白草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和改善糖尿病患者凝血异常作用,在江苏、湖南等地民间常用其茎叶泡水服治疗糖尿病、肾炎水肿等,其所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槲皮素和槲皮苷等,这类物质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葡萄糖和半乳糖还原成相应的多元醇的作用,因此能够阻止由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神经病和血管类疾病的发生。茎、叶均含有可水解鞣质以及小分子木质素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所含金丝桃苷具明显的抗炎作用,而木质素类可以抑制核转录因子,表明三白草通过抑制炎症通路活化达到解毒消肿的功效。

三白草不仅清热利湿,还具有一定的舒肝作用,某些地方用三白草捣汁服用来缓解肝癌的症状,用于肝胆湿热的肝癌,症见肝进行性肿大,质硬,表面不光滑,有间歇性疼痛,甚则出现腹水等,常与大蓟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等配合应用。

治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肿,用三白草、生桅子、生大黄等分为末,加酒或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注意保湿。一般轻者一天肿消,重者3天可消。治痈疽,用三白草(鲜者为佳)适量,干品研为末,加桐油适量调成糊状,鲜者捣为泥,加适量桐油,外敷患处,收效明显,特别对有头疽疗效更佳。《广西中药志》:“治妇女白带及痧气。”三白草在芜湖地区民间医生常用来治疗妇科常见的白带病,并多配伍蔷薇科的翻白草,因为翻白草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之作用,其与三白草为伍则清热利湿解毒之力更强,收效尤捷。赤白带下用三白草配合辨证施治,能收到满意疗效,一般赤白带下质稀无臭者,配合健脾燥湿之品;带下质稠黄赤腥臭者,配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由宫颈癌引起带下者可适当配伍抗肿瘤中草药。

三白草现在在妇科炎症应用广泛,由三白草、苦参、黄柏、蛇床子等十三味药组成的三白草洗液,为纯中药外用制剂,该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杀虫利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经多年临床应用于妇科炎症性疾病,获得满意效果。三白草加瘦猪肉内服,可清热解毒,除湿邪又能培补脾肾,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改善慢性盆腔炎症状的目的,近年来采用三白草加瘦猪肉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均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