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创新(糖尿病的创新药)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借助人工智能创新糖尿病疗法

中大医院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帮助患者控制血糖

本报讯(通讯员 蔡逸秋 融媒体记者 余梦迪)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众多患者深陷“甜蜜”的负担中。长期服药、没完没了的皮下注射胰岛素,让许多糖友感到“心累”。近日,记者从中大医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通过先进的糖尿病“3C”治疗,为许多门诊糖尿病患者以及全院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安全地控制住了血糖,糖尿病人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优化。

日前,中大医院利用“身份证大小”的胰岛素泵,为八旬糖尿病患者解除手术风险。据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主任医师介绍,胰岛素泵是一种特殊的胰岛素输入装置,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很便于佩戴。相比注射笔的单次注射,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的方式,能最大程度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确保稳定而安全地控制血糖,并保持术后全身代谢水平的稳定。

而除了用胰岛素泵取代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外,对“甜蜜杀手”的监测也同样可以插上“科技的翅膀”。记者了解到,随着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数量日益增加,非内分泌科室的血糖异常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数据显示,仅有六分之一的入院糖尿病患者就诊在内分泌科室,其余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在全院住院患者中,近40%的住院患者存在高血糖,这部分患者并非单一发病,而是因其他疾病入院治疗。传统模式下这部分病人无法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使得其原发病的治疗和管理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同时,王尧主任医师也表示,传统的血糖检测犹如“盲人摸象”,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时的血糖就足够了,但这只反映了患者某一具体时间的点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Ⅰ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波动和难以察觉的低血糖状态,是威胁他们健康和预后的重要杀手,仅根据用餐前后的血糖状况来制定治疗方案,显然不够准确。

而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制服”糖尿病,中大医院充分利用糖尿病“3C”治疗,打通科室之间的壁垒。王尧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是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eal-time CGM)、胰岛素泵(CSII)和糖尿病管理软件(CareLink)整合为一体。“3C”治疗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又注入了医生的专业能力,是目前管理院内糖尿病患者最先进、有效的方式。

来源: 南京日报

糖尿病早发现早控制是关键 创新疗法提高可及性

人民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崔元苑)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迅速,患病率超过10%。意味着在成人当中,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几乎每4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成为一种普遍的流行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的疾病负担带来影响。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高妍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颋做客“人民好医生”,围绕糖尿病特别是二型糖尿病的防治、创新治疗方案、疾病管理等进行科普。

家族病史、老年人、肥胖超重者是高危人群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如果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后代患病的概率比较大。”高妍教授表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人体器官也在衰竭,老年人患病率更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肥胖和超重的人越来越多,造成胰岛素降糖的激素不敏感了,增加了非用胰岛素器官的工作,也就是β细胞的功能可能衰竭,所以血糖增高了。超热量的摄入、粗盐高脂饮食、过重的体重、活动少使得糖尿病易感和高发。特别是现今二、三十岁糖尿病患者增多了,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二型糖尿病症状不明显 早发现和控制很关键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主要表现是以血糖升高为主。“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理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到后期会有胰岛素功能减退。最关键的是长期血糖高,导致一些包括眼底病变、肾脏病变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目前来说,治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早期的控制血糖对控制二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周颋教授指出。

二型糖尿病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如何早发现呢?周颋教授解释,通过体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没有症状的糖尿病。如果还不能明确,就要做糖耐量实验。目前糖耐量实验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如果有症状,而且有糖尿的家族史,就需要更进一步检查和明确。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症状,一次诊断有疑似指标超标,要通过二次指标来进一步明确。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治疗更重要的是延缓或者减少合并症

如今,糖尿病的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患者寿命也延长了。“有了糖尿病不可怕。我们现在治疗糖尿病,不仅仅是降血糖,更重要的是延缓或者减少合并症的发生。”高妍教授指出,寿命延长了,发生合并症的机会也多了。我们看到,冠心病也好,心肌梗塞也好,中风也好,下肢血管病变,这些患病率实际上没有明显减少。还有糖尿病合并肾病、微血管病变、大血管和小血管合并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对此,周颋教授也称,心血管的并发症是最危险的,它可以导致冠心病、心肌梗塞,有些冠心病会导致脑卒中,这也是糖尿病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另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非常严重的一个并发症,到了晚期可能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所以早期预防非常重要。不光是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这些,还要减少尿蛋白。

“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多种危险因素的表现之一,患者肥胖、超重、血糖高、血脂血压异常、血液粘稠度增加,这一系列的改变是导致大血管和小血管合并症的全过程。我们现在降糖,还得调脂、降压、抗凝,最重要的是要变为标准体重,控制总热量,这样才能让多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能够改善。”高妍教授解释,所以,不管得了哪一种病,对肾脏的损害来说,降糖、改善病理过程更重要。

周颋教授认为,血糖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血糖高可以导致血管病变,不光是微血管病变,也包括大血管病变。但是糖尿病不光是血糖高,同时还有很多合并症,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高凝状态。

因此,在治疗方面,首先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另外,也使血压、血脂达标。还有抗凝的药、改善微循环的药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综合调理,才能把血糖、血压控制好,延缓并发症的进展。

创新治疗方案提高可及性 给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对于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周颋教授介绍,在我国主要是口服药物治疗。早期是胰岛素抵抗为主,到后期胰岛素缺乏的话会用到胰岛素。对于一些早期的血糖特别高的患者,我们可以采取早期强化治疗,通过两周到三个月的强化治疗后还是可以换成口服药。目前口服药主要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吸收的药品。

高妍教授补充,其中,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达挌列净)这两类药物是比较受到临床医生欢迎的。对于之前药物治疗出现患者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的副作用都有很好的改善。“特别是这个药物能够谈判进入到医保报销,从16元降到4元多,对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福音。”周颋教授表示。

防控糖尿病更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和我们的饮食生活密切相关。如果仅用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减少糖尿病合并症的结果。因此,患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

高妍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吃饭应该控制总热量,吃饭的速度不能太快,糖分不能太高。体重超标的患者,必须减少摄入量,增加适当运动,增强疾病抵抗力。通过药物治疗血糖达标后,在生活中要注意监测。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要因人而异,从个体化的治疗到以患者为中心,要结合年龄、疾病特点、生活环境、经济和愿望共同来制定,因此,医生、护士、教育者要协助患者来管理好这个疾病。

“还没有诊断为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通过饮食、运动的方式,把糖尿病逆转为正常的非常关键的时期。”周颋教授特别提醒说,如果已经进入糖尿病阶段,就需要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对于有些人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每天也吃药,但从来不监测血糖的情况,周颋教授表示,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药物的效果好不好,适合不适合你,有没有低血糖的风险,都要通过平时的血糖监测才能了解,所以监测非常重要。高妍也指出,如果用胰岛素治疗,从来不监测血糖,会很危险。一旦没有控制好就会出现低血糖。

“另外,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也非常重要。”周颋教授明确指出,患者应该了解一些血糖、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如果自己发现肾脏、眼底出现了什么症状或者一些不舒服的情况,就可以及时到医院就诊,寻找医生帮助。医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选择合适的药物,来延缓并发症的进展。

中国糖尿病患者超亿人 专家支招防控及诊疗技术创新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肖新华。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杜燕)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约4.25亿成人患糖尿病。其中,中国是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7年患病人数达到1.14亿。国内知名专家汇聚北京,就中国基层糖尿病的防控策略、糖尿病诊疗技术创新、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诊疗等话题展开探讨。

今天,记者从第三届华夏糖尿病诊疗与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了解到,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IDF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在这一年中,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同时,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糖尿病的大爆发,主要源于预防手段的缺失和教育不到位。”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肖新华指出,应对糖尿病的挑战,要做到关口前移。他呼吁,狙击糖尿病要做到:全人群预防,加强全民教育,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人群筛查,早期筛查与检出高风险人群,促进早期诊治;防治结合,个体化治疗,提高控制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及其死亡率;综合化管理,多因素共同防治与综合管理,提高生存质量。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内分泌科教授郭立新指出,胰岛素是迄今使用最久远的、具有明确疗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给药,给许多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的痛苦和不便。因此,改善给药方式、拓展给药途径,同时研制出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胰岛素新剂型,是目前国际、国内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我国也开始研制和在临床上推广无针注射器。”他表示,无针注射器主要采用透皮弥散给药技术,不借助针头,药液从小孔径高速喷出到达皮下组织,进而吸收入血,这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吸收,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且避免了患者对针头的恐惧,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段海峰谈到双基因修饰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时表示,基因技术与干细胞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对糖尿病的治疗预期,具有疗效显著、疗效持久、控制慢性炎症、安全性高等特点,可缓解长期用药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疾病,而心血管风险在糖尿病进程中持续存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305医院内分泌科教授祝开思表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体重,及时检测血脂、血糖和血压,并有针对性地用药治疗。另外,生活方式干预也非常重要,包括戒烟、节制饮酒、优化饮食结构、限制钠盐、放松心情、适当增加运动等。

据悉,近年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智能网络系统将国内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与各地基层医院进行“无缝对接”,以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等为纽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能力,探索构建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医疗协同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