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肠胃疼(糖尿病肠胃不舒服怎么办)

中医康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影响胃肠功能,三个方子来治疗

张发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方法,验之于临床,疗效颇佳,深受广大患者和同道的好评。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01

审症辨位,因机尽悉

中医学没有“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消渴合并“痞满”、“胃脘痛”、“泄泻”、“便秘”等病的范畴。

张发荣认为本病可涉及胃肠系统各个部分,损伤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可能胃损害偏重一些,有的可能肠损害偏重一些。

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相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同,所以首先应当明确病变部位。

张发荣根据主要病变部位,大致将本病分为胃、小肠和结肠功能损害三大类。

糖尿病胃损害主要表现为胃瘫。

其轻者常常没有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嘈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饱胀感、烧心、反酸嗳气等。

中医辨病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张发荣认为本病的内因与脾虚有着密切关系,因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中焦不健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气机不畅等情况皆可出现,继而引起上述诸症。

至于外因则无外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七情失和等等。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腹泻多是间歇性的,少数呈连续性,可伴轻微腹痛。次数一般每日2~3次,多者可达10余次,伴大便失禁者常见。

本病始于消渴日久失治者,患者正气渐伤,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元气大伤,所以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脾气本虚,而腹泻为标。

糖尿病结肠功能损害,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秘。

有的3~5天不行一次,或者大便排泄不畅,形如羊屎,有的可见大便先干后溏,但排便时间显著延长。便秘可为间断的,也可以与腹泻交替出现。

本病早期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致腑实不通;或湿热蕴结以致气滞不行。病久则为气阴两亏,无水行舟或气虚推动无力。

02

专病专方,加减用药

(1) 糖尿病胃损害的治疗:

针对其心下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和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

方药:制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太子参,大枣,甘草。

本方寒热互用和阴阳,苦辛并举顺升降,黄芩、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干姜、制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久则损伤脾胃,故配以西洋参、甘草和大枣补脾和中。

加减:舌苔特别厚腻、湿浊中阻突出者,去大枣,加草果;厌食少食者,加鸡内金、麦芽;舌红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嗳气频发者加丁香、吴茱萸。

(2)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治疗: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在腹泻频作时,用健脾除湿的常法治疗,收效缓慢,针对糖尿病的特点,采用清热生津、温中固涩的变法治疗,多获捷效。

常用葛根芩连汤合桃花汤为基础方。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干姜,赤石脂,粳米。

葛根芩连汤原为协热下利而设,由于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现常作为治疗消渴的基础方。

葛根清热生津,并能升提胃肠清阳之气,黄芩、黄连苦坚肠胃以止泻。桃花汤为治疗胃肠里寒泄泻的名方。故二方合用,共奏苦坚止泻、温中固涩止泻之功。

加减:肠鸣水泻症状重者,加仙鹤草、车前子以加强分利止泻之功,特别是车前子具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功”;腹痛明显者,加木香、丁香理气止痛;

脉沉、粪质稀溏冷清、里寒症状较重者,加制附片增强温运脾肾阳气之功;脾虚食少,加山药、薏苡仁健脾除湿。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腹泻缓解或停止,即应改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如参苓白术散之类以巩固疗效,促进康复。

(3) 结肠损害的治疗:

结肠损害主要表现为便秘。针对其津血不足、脾虚气滞的病机特点,治宜补益津血、健脾理气。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增液汤、枳术丸加减。

方药:黄芪,当归,玄参,麦冬,生地,白术,枳实。

本方针对糖尿病性便秘颇有针对性,方中当归补血汤、增液汤补益津血,既是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方,又是润肠通便的效方,再配以枳术丸健脾分滞,增强荡涤肠中积滞的作用。

加减:服上方仍大便不通者,加肉苁蓉、酒军。

临床上也有前述方法罔效,只有另加芦荟。

03

中西医结合,多法并举

由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常发生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所以有效、持久地控制血糖是防治本病的基础。

西药对于控制血糖疗效确切,张发荣在临床实践中,常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降糖药物,并酌情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至于西药用治胃肠功能紊乱,由于促胃动力药物疗效不确切,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他不主张频繁使用。

饮食治疗方面,应指导患者低脂饮食和少食多餐,并注意保证肠道营养,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流质食物,便秘患者应鼓励高纤维膳食。

04

验方治疗,贵在坚持

从长期的临床观察来看,除上述各种治法之外,中医验方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大凡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的患者,长期坚持服藿香正气液或胶囊,每日3次,每次1支或1粒。

腹泻者可加服小檗碱,每日3次,每次3~5粒,多获良效。

实践证明,这种治法,不仅可以治疗并发症,而且对糖尿病本病也有治疗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其治疗效果。

05

养生调摄,防患未然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使其他并发症的恶化,医者应当及时教育患者,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如《素问》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本病预防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饮食,坚持适当运动。

步行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运动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定距离或定时走或慢跑,结合体操、气功等体育疗法,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另外,应注意避免房劳太过,保持心情舒畅。

二甲双胍降糖效果好,但为何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胃肠不适?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丨小吴健康科普

编辑丨小吴健康科普

提起二甲双胍,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陌生。这是一种被誉为降糖之王的经典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上有着显著的效果。它价格便宜、作用明确,还能帮助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这么好的药,却让不少患者叫苦不迭——有些人服用后会出现胃肠不适,轻则恶心、腹泻,重则直接影响日常生活。为什么会这样?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还是患者身体的特殊反应?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科学原理呢?这篇文章将带你从头到尾弄明白,并教你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临床上最常用的降糖药之一。它通过降低肝脏糖分释放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水平。相比起其他降糖药,它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会导致低血糖,还能帮助减肥。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研究显示,约10%-30%的患者在服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这些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甚至是持续性腹泻。这些不适不仅让患者痛苦,还可能导致部分人因无法忍受副作用而不得不中断治疗。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在服用二甲双胍后出现胃肠不适呢?首先,这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密切相关。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药物,主要作用在肝脏和肠道。研究表明,它在肠道内会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同时增加肠道内乳酸的产生。而乳酸的堆积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和腹泻。此外,有些患者本身胃肠道敏感,服药后更容易出现这些反应。二甲双胍在肠道内的特殊活动,可以说是胃肠不适的罪魁祸首之一。

除此之外,药物的剂量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临床上,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比如每天500毫克,然后逐渐增加剂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药物,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然而,有些患者为了快速降糖可能急于加量,或者服药时间不当,比如空腹服用,这些行为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二甲双胍本身并不是坏药,但需要正确的使用方法,否则再好的药也可能变成折磨。

有意思的是,二甲双胍引起胃肠不适的概率,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有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有关。有些人天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肠道对二甲双胍的耐受性低,因而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且,患者的饮食习惯、肠道菌群状态也会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患者平时饮食结构单一、缺乏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失衡,那么服用二甲双胍后更容易产生腹泻。这说明,一些看似普遍的药物副作用,其实背后有非常复杂的个人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患者而言,胃肠不适并不仅仅是副作用那么简单。少数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药物使用不当,甚至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例如,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种非常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腹痛等。虽然这种情况在二甲双胍的使用中极为罕见,但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风险会显著增加。因此,医生在开具二甲双胍之前,通常会要求患者做肾功能检查,以确保用药安全。

真实案例中,有一位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张先生,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医生给他开了二甲双胍。然而,服药不到一周,他就开始出现持续的腹泻,每天跑厕所五六次,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无奈之下,他只能停药。后来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肠道菌群紊乱,且胃酸分泌不足,导致他对二甲双胍非常敏感。医生调整了他的用药方案,改为饭后服用,并联合益生菌调理肠道,最终张先生的症状明显好转,血糖也逐渐稳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面对药物副作用,患者不应该轻易放弃治疗,而是需要和医生积极沟通,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那么,对于那些确实对二甲双胍胃肠不适反应较大的患者,应该怎么办呢?以下几个建议或许能帮助到你:

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很多医生会建议患者刚开始服用时,每天只服用一次500毫克,等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剂量。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过快加量。

饭后服用。二甲双胍在空腹状态下更容易刺激胃肠道,因此最好在饭后服用,这样可以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直接刺激。

改变剂型。如果普通片剂让你不适,可以咨询医生换用缓释片或肠溶片,这种剂型能让药物缓慢释放,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调理肠道。服用益生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以帮助改善肠道环境。肠道健康了,对药物的耐受性自然会提高。

避免与其他刺激胃肠的药物同时服用。如果你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比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不适,记得告诉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不要自行停药。停药可能导致血糖失控,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如果实在无法忍受副作用,一定要和医生沟通,寻求专业建议。

最后,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石。二甲双胍再好,也只是辅助工具。患者应该注重饮食均衡,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当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药物是把双刃剑,如何用好它,关键在于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你关于二甲双胍的疑惑,也让更多糖尿病患者学会如何与药物和平共处。健康之路并不孤单,科学的力量永远在背后支持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腹痛吗?这5个原因,得引起重视

腹痛是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症状,比如受凉着寒或者消化不良时,则有可能会出现腹痛的症状,但如果检查之后发现并不是胃肠道引起的腹痛,那么则要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是患了糖尿病导致的,因为有很多糖尿病病人会出现腹痛的症状。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腹痛的症状呢?

1、 低血钠、低血钾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低血钾或者低血钠的情况,此时胃肠道的平滑肌则会出现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也会出现紊乱,此时患者则很容易出现腹痛的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出现。

2、 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会导致氢离子增高,促使胃酸的分泌量增加,使胃黏膜受到刺激,促使胃部的末梢神经受到影响,最终则会引发腹痛。另外当胃黏膜因为酮症酸中毒而出现炎症反应的时候,也会引起腹痛。

3、 血容量不足

糖尿病患者还很容易出现血液容量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组织缺氧,促使肠胃淤积,导致肠胃的平滑肌因为缺血而出现痉挛,或者因为缺血而导致无氧代谢的增加,此时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会对腹腔的神经从形成刺激,从而使腹腔脏器的循环出现障碍,最终导致腹痛的出现。

4、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因此很容易引发功能障碍,比如胃肠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此时胃肠的蠕动速度会变慢,患者很容易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腹痛得出现,另外血糖长期处于比较高的状态,还会刺激植物神经系统,造成功能性幽门梗阻,导致腹痛。

5、 高尿素血症

如果血糖长期处于比较高的状态,那么胃液当中的尿素消除功能则会受到影响,从而使胃粘膜遭到破坏,导致逆行弥散,最终则会引发腹痛。另外胃酸当中的尿素消除功能受到影响之后,患者则很容易会患上高尿素血症,从而对腹膜造成刺激,引发假性腹膜炎,导致腹痛的出现。

糖尿病引起腹痛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腹痛,那么首先则要降低血糖,其次要服用一些加强胃动力的药物,比如吗丁啉、西沙必利,如果效果不是很明显,则可以采取服用中药的方式进行改善,比如健脾的中药。如果是因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所引发的腹痛,则可以服用一些调节神经的药物,比如谷维素。

温馨提示

如果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腹痛,则要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与糖尿病有关,此时应该及时检测血糖,并纠正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由于糖尿病引发的腹痛,如果能够在72小时之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则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如果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则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糖尿病引发的腹痛要给予重视。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