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盐针(盐 糖尿病)
五款临床常用长效降血糖注射剂简介
长效降血糖注射剂在临床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类药物半衰期长,可大大减少给药次数。本文主要聊聊临床常用的几款长效降糖注射剂的药理、适应症、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1、甘精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药理:甘精胰岛素是人胰岛素类似物,具有长效作用。 体外研究显示甘精胰岛素及其代谢物 M1 和 M2 对于人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与人胰岛素的类似。甘精胰岛素适用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成人 1 型和2 型糖尿病,青少年和年龄在 6 岁及以上儿童的1 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常见低血糖、体重增加、鼻咽炎等
药物相互作用:1)、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抗糖尿病药、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丙吡胺、贝特类、氟西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普兰林肽、水杨酸盐、生长抑素类似物(例如奥曲肽)和磺胺类抗生素。2)、可能降低降血糖作用的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和氯氮平)、皮质类固醇、达那唑、利尿剂、雌激素、胰高血糖素、异烟肼、烟酸、口服避孕药、吩噻嗪、孕激素(如口服避孕药)、蛋白酶抑制剂、生长激素、促交感神经药(如肾上腺素、特布他林)和甲状腺激素。
2、地特胰岛素
地特胰岛素注射液
药理:本品是可溶性的,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持续时间长。 与甘精胰岛素相比较,本品的时间作用曲线的变异性显著降低。本品的长效作用是通过在注射部位地特胰岛素分子之间强大的自身聚合以及通过脂肪酸侧链与白蛋白相结合而实现的。本品适用于1型糖尿病以及经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头痛、流感样症状、低血糖、低血糖、肠胃炎等
药物相互作用:1)注意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素合用时,可能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2)增加本品降糖作用药物: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p-受体阻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水杨酸盐、合成代谢类固醇和磺胺类制剂。3)降低本品作用的药物:口服避孕药、噻嗪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拟交感神经药、生长激素和达那唑。4)酒精可以影响胰岛素的降糖作用。
3、德谷胰岛素
德谷胰岛素注射液
药理:德谷胰岛素与人胰岛素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与人胰岛素相同的药效学作用。本品一般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FDA也批准了本品用于治疗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1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常见低血糖、头痛、鼻咽炎、腹泻、体重增加等。
药物相互作用:1)增强本品作用的药物:口服抗糖尿病药物、GLP-1 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水杨酸盐类、合成类固醇以及磺胺类药物。2)降低本品作用的药物:口服避孕药、噻嗪类、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拟交感神经药、生长激素和达那唑。
4、度拉糖肽
度拉糖肽注射液
药理:度拉糖肽是一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与内源性 GLP-1(7-37)具有 90% 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胰腺 β 细胞中,GLP-1 受体是一类膜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可与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度拉糖肽可激活 GLP-1 受体,增加 β 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导致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度拉糖肽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延缓胃排空。本品适用于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一般每周给药一次。
不良反应:常见疲劳、恶心、腹痛、脂肪酶升高、心动过速等。严重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C细胞肿瘤风险、急性胰腺炎等
药物相互作用:暂不明确
5、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药理:司美格鲁肽是一种 GLP-1 类似物,与人 GLP-1 有 94%的序列同源性。司美格鲁肽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机制来降低血糖,两者均为葡萄糖依赖性。因此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受到刺激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受到抑制。司美格鲁肽降低血糖的机制还涉及轻微延迟餐后早期胃排空。司美格鲁肽半衰期延长的主要机制是与白蛋白结合,使其肾清除率降低和保护其不被代谢降解。本品适用于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可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风险。本品一般每周给药一次。
不良反应:常见恶心、腹泻、头晕、胆结石、脂肪酶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药物相互作用:暂不明确
感谢您的阅读,如需获得更多药品咨询,敬请点赞和关注!
以指为针防中风,85岁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被誉为“鬼手神针”
来源:【生命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常颖慧 何 佳
最新数据显示,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病凶险,每年夺走我国190多万患者的生命。脑血管病目前位列百姓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中风的预防和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期,《生命时报》特邀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被誉为“鬼手神针”的85岁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院士,详细讲解中医药如何治疗中风病。
针灸治中风名扬海外
石学敏出生于天津市,年少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后,精研中医经典,有疑问喜欢追本溯源。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刚参加工作2年的石学敏,被派到北京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针灸研究班,正是这次机会,让他对中医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对针灸产生了浓厚兴趣。用他的话说,“针灸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点”。石学敏决定选择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中风病为突破口,潜心研究针灸。在援助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期间,国防外长萨布摔伤,治疗效果欠佳,瘫痪在床。石学敏用了两根银针,让卧床的萨布双腿有了知觉。
中风,中医上指人突然出现昏迷、摔倒、扑倒、半身不遂、口歪眼斜等一系列症状。石学敏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应从脑论治中风,由此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主穴为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三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3分钟。继刺人中,用雀啄泻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0.5~1寸采用提插的补法,至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辅穴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极泉穴直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同极泉穴,委中取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的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1998年,“醒脑开窍”针刺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推广到国内外。石学敏表示,针刺在急性期可减少梗死体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病灶邻近区域的脑细胞增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应早期积极采用针刺治疗,对降低脑卒中患者残障程度、减少日常对他人依赖性,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疗效。”
很多人觉得,针灸得去医院,其实不然。石学敏说,用银针刺激穴位为“针刺”,用手指刺激穴位叫“指针”,前者确实得在专业医师操作下进行,但后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做,效用一样。“对老百姓来说,可尝试学习‘指针’养生保健。”
四组数据告诉你中风为何高发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究竟为何?石学敏列出以下四组数据,或许可看出端倪。
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风险增加53%。对全球61个人群约100万人观察,平均随访12年的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血管病风险倍增。对亚洲人群的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因此,高血压是我们预防脑卒中的第一因素。
糖尿病与脑卒中风险挂钩。糖尿病能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颅内出血的风险,并随糖尿病病史延长,心脑血管病风险逐年增加。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与脑卒中风险增加也显著相关。
血脂异常是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血脂中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重视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为5%,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心房颤动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17倍,随着年龄增长,风险增高。
预防中风的心得体会
防治中风方面,源于调查研究和生活实践,85岁高龄的石学敏有很多心得体会。
现代人要培养运动习惯。石学敏非常热爱运动,年轻时打篮球,是校篮球队队长,还是游泳健将。现在虽然已经85岁,依然每天保持2万步以上的运动量,朋友圈微信步数总是第一名。“现代人要培养运动习惯,保持规律、适度的运动。”石学敏强调,久坐对身体非常不利,坐一两个小时,要站起来活动几分钟。如果在室外运动,不要过早或空腹运动,要等太阳升起或饭后1小时再开始。
饮食中蔬菜比例高一些。石学敏的日常饮食中,蔬菜比例最高,再搭配肉、奶等蛋白质,烹调方式低糖、低盐,主食多样且限量,每餐七分饱。他表示,现代人的饮食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高糖、高油、高盐、高脂增加了胰岛素抵抗,为肥胖、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埋下了祸端。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选择低钠饮食。糖尿病患者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及杂豆类;每日蔬菜500克左右,两餐之间选择低血糖指数水果;常吃鱼禽、蛋类,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每日饮用奶类或豆类;足量饮水,限制饮酒;定时定量进餐,控制进餐速度。
人际关系上宽厚大度、求同存异。石学敏一直强调要把眼光放到做事情上,要心胸开阔地面对一切人和事。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做好事情的基础之一,也是养生的关键所在。中医认为,情绪跟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长期精神紧张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都是不利因素。石学敏经常说,遇事不要急躁,冷静决策,果断执行,抓大放小。有失败错误,总结经验,不过分纠结。面对褒奖和荣誉,也不要过度自喜,骄傲自满。人际关系上要宽厚、大度,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求同存异。
每天睡够8~10小时。石学敏平日再忙,每天也会保持8~10小时的睡眠。用他的话讲,“这是我能始终保持充沛精力的重要原因”。石学敏表示,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睡眠也要与自然同步。春夏为阳气生发,人要夜卧早起;秋冬阳气收藏,人要早卧晚起;子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是睡眠的最佳时间。
《黄帝内经》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石学敏表示,预防中风,除了上面提到的要求,按摩穴位效果也不错。
降压:按揉太阳、百会、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用大鱼际擦抹胸锁乳突肌、用小鱼际从前额至耳后按摩。改善脑部供血:按压翳风、风池、天柱。
石学敏特别强调,30岁以上人群且有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者,应增加测量血压的频率。同时,重视正常血压高值(收缩压120~13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血脂,注意戒烟。如果突然手臂抬不起来、走路身体不平衡或说话不清楚等,要警惕是否为急性脑血管病,及时就诊。
“石氏指针法”预防中风
指针按翳风
位置: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方法:双手向后做护住头枕部状,两个大拇指在翳风按揉3分钟,直到翳风部位发热。
指针按风池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方法:双手向后做护住头枕部状,两个大拇指在风池按揉3分钟,直到风池部位发热。
指针按天柱
位置:位于后发际线正中旁1.3寸左右。
方法:双手向后做护住头枕部状,两个大拇指在天柱按揉3分钟,直到天柱部位发热。
循环按三穴
依次按揉翳风、风池、天柱穴位,共1分钟。
指针按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方法:微前伸小腿,以拇指按揉3分钟,局部酸胀感为度。
“针刺”改善中风后遗症
吞咽障碍:针刺风池、完骨、翳风,咽后壁点刺。
语言障碍: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中风后抑郁:针刺百会、四神聪、印堂、风池、神门、合谷、太冲。
认知障碍: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四神聪。
睡眠障碍:针刺神门、四神聪、合谷、太冲。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小小针剂,大学问
何为苄星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一种长效青霉素,临床中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也可用于控制链球菌感染的流行,也是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用药。近年来,随着性病患者的增加,注射卞星青霉素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1]
近日,笔者在临床上就遇到了一例肌注卞星青霉素的患者。现将病例介绍如下:
案例一:
患者女,62岁,诊断:1、后循环缺血;2、脑梗死;3、糖尿病;3、慢性胃炎;4、梅毒。患者于2月19日以“突发头晕、视物旋转伴双下肢困乏2天”之主诉入院。门诊以“后循环缺血”收住我科。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经治疗一周后,患者症状好转。因患者有梅毒病史,2月27日医生下达医嘱:灭菌注射用水2ml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肌肉注射(备注:两侧臀部交替注射),核对好医嘱后,按常规备药,到患者床旁进行操作。结果发现药液推注受阻,加之患者诉疼痛,所以当即拔出针头。心中暗自疑虑,怀疑是药液问题,于是重新抽取药液进行注射。依旧有阻力。于是请教上级老师,查阅相关资料,现将药品相关知识罗列如下:
一、造成针头堵塞原因:1、药液自身成分所致:
苄星青霉素是青霉素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的缓冲剂及混悬剂混合制成的无菌粉末,为了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释放和吸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缓释剂和混悬剂,而混悬剂具有很大的表面自由能,有自发聚集趋向和增长趋向,且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降后聚结而不能分散,所以这就是笔者按常规肌肉注射法推注受阻的原因。
2、注射器针头选择不当
2ml的溶液溶解120万单位的溶媒,药液溶解不全。加之药液特殊属性-难溶于水,增加了针头堵塞的几率。
3、抽吸药液过早
苄星青霉素溶解后呈粘稠的混浊状,与空气长时间接触,水分缺失,易于凝固。若注射时针头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有可能造成针头堵塞,注射失败。[2]
4、溶媒量过少
临床上医生一般下达的溶媒量是2~3ml溶解。但是据文献报道,推荐使用不少于4~5ml的溶媒溶解稀释。[5]
二、临床工作中,如何优化?1、注射器的选择
因药液量多且刺激性大宜深部肌肉注射,太浅易引起疼痛并导致硬结发生。马玉华等提出10mL 8号针头注射器注射长效青需素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使用5mL 7号针头注射器。孟藜藜提出将7号针头的针梗刺入皮肤3/4,以达到深部肌肉注射,使苄星青霉素药液对机体的刺激性减弱。[3][4]
2、溶剂的选择
①灭菌注射用水溶解12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患者普遍感觉疼痛。[5]
②生理盐水 常规推荐使用溶剂。其pH值为7.0,呈中性,其溶液为等渗溶液,肌肉注射后刺激局部组织引起局部疼痛。[5]
③专供注射用青霉素类药物的止痛溶剂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作为溶媒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能有效缓解病人疼痛。然而由于利多卡因药物本身有可能会对心脏以及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尤其是妊娠期病人,同时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限制了其广泛应用。[5]
3、量的选择
据文献报道,推荐使用不少于4~5ml的溶媒溶解稀释,配置时针头与瓶内壁紧贴,将溶媒沿瓶壁注入,避免剧烈震荡,使其充分溶解。[6]
4、肌注部位
采用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上1/4处为肌肉注射部位。由于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外上1/4处的神经丛分布较宽阔,在此处进行注射,可避免神经末梢的聚集区,使痛觉减轻甚至是无痛,但消瘦病人慎用,以免刺入骨膜,引起病人更加剧烈疼痛。[7]
5、肌注体位
因苄星青霉素的特殊性质,注射过程中,患者宜取坐位或俯卧位,局部肌肉放松。因为卧位式注射由于重力作用,药液颗粒易沉积于针头,增加针头堵塞的几率,不建议选取该体位。[8]
6、肌注的注意事项
(1)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使用前要做注射用青霉素皮试,皮试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2)药液要做到现用现配;
(3)给予双侧臀部各肌注120万单位,一周一次,连续3周。一个月后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
(4)注射前不完全排尽注射内空气,常规肌肉注射方法要求在注射前应排尽注射器内所有的空气,以免引起皮下气肿。不完全排气是在抽吸完药液排气时,只将药液推至注射器乳头处,然后更换注射针头。这样在注射针头处留有0.1-0.2mL.空气,空气密度比苄星青霉素混悬液密度小,注射器内的药液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减少了药液聚集,容易推注,有效避免堵塞针头,且注入小量空气,对人体没有损害。[9]提高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5)快速推注;
三、肌注方法对比常规的注射方法
优化后的改进方法:
肌肉注射是临床护士毎天都要进行的工作,一项常规的无菌技术操作,苄星青霉素的混悬液容易堵塞针梗及针尖导致注射失败,这就要求护士要熟知药物的性质及注射方法,在新的护理模式下,以病人为中心,掌握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使病人满意,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高效、优质、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元贞.新全实用药物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
[2]武郧,李晓花.混悬液注射方法的改进[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2):148.
[3]马玉华,胡小玉.不同型号注射器注射长效青霉素效果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342.
[4]孟藜藜,减轻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疼痛方法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31(23):3727-3728.
[5]张涵.不同溶媒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痛觉效果比较[].医学理论
[6]于萍,桑江丽,黄丽花.吸取安瓿及密闭瓶药液操作细节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2,27(2):56.
[7]李姣红.改良注射法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23)1107-108.
[8]诸小华,蒋晓红.长效青霉素无痛肌肉注射方法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7,13(14):127
[9]杨英先,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研究进展,基层医学论坛[J].2011,15(3)
[10]李雪.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疼痛效果研究临床研究2014年1月
[11]黄关笑,刘雁平,卢关珠.提高苄星青素肌内注射成功率的方法研究国际护理学志2013年2月第32卷第2期
[12]魏雪梅,胡贤芬,沈利.苄星青霉素的两种肌内注射方法的比较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21(5):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