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看病(糖尿病肾病挂什么号)
糖尿病肾病是什么情况?防治指南提出4个用药建议,糖友提前关注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是中老年人身上不足为奇的一种疾病了。但是在不少糖友控糖的路上,都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还可能有一些患者因为糖尿病肾病抱憾离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肾病是什么情况?很多糖友都知道,糖尿病可能会诱发一些慢性的器官损伤,针对身体内的某些器官造成伤害,而肾脏就是其中一个。在长期患病的患者身上,受到血糖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肾脏血管受损,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就可能诱发肾脏疾病。
根据国外研究的数据显示,大约每百位糖尿病患者中就可能有1个人会进展为慢性肾衰竭,这也会对糖友稳定病情,保护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糖尿病病情不稳定,导致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并且诱发肾脏病变的疾病就可以被称为糖尿病肾病。
相比于其他诱因带来的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一开始往往会出现微量的蛋白尿。如果能够在这时及时地发现病情,并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有望稳定病情的。但很少有人能发现这种异常,以至于虽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较为缓慢,却仍然不断地让肾脏受到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受伤害。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长期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肾脏病变不断加重,诱发了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
首先,长期稳定血糖
当血糖稳定下来了,肾脏血管也不容易受到刺激,不容易诱发肾脏血管病变,威胁肾脏功能,时间长了也可能导致健康受到损伤。
其次要重视糖尿病的复查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对定期复查这件事非常漠视,甚至觉得医生就是单纯地想多挣钱。其实对糖友来说,定期进行蛋白尿、血肌酐等检查也能作为了解肾脏功能的一种方式,一旦发现指标异常,也能及时地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
最后就是遵医嘱用药
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其实也是需要考虑对肾脏的影响的。一般来说医生会尽量选择肝肾负担比较轻的药物长期服用,稳定血糖。如果你擅自停药或者乱吃别的药,也可能导致肾脏受到伤害,面临一定的威胁。
假如你真的出现了糖尿病肾病,或许要针对疾病采取不一样的治疗方式。除了稳定血糖,还应该注重保护肾脏功能。
用药建议一:药物治疗要考虑肾小球滤过率
对身体一向比较健康的人来说,药物经过哪里代谢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肾小球过滤率就影响了有些药物是不适合使用的。很可能会给肾脏增加一定的代谢负担,影响肾功能。
用药建议二:选择对肾功能有利的降糖药
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时候,稳定血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一些降糖药是明显能够让肾脏收获好处的,更适合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用,比较常见的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相比之下,这些药物会比普通的降糖药带来更大的肾脏受益,对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也是表现比较优异的。
用药建议三:必要时搭配降压药治疗
由于肾脏疾病的出现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在查出糖尿病肾病后,如果你原本也有高血压的问题,优先推荐普利类的降压药和沙坦类的降压药。在用药的过程中,目标血压的范围应该是130/80mmHg。用药时还应该监测血肌酐水平,不超出265微摩尔/升,是比较安全的水平。
用药建议四:合并高血脂的患者调整他汀药物
三高问题相互影响,当患者出现糖尿病合并肾病、高血脂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他汀类药物来稳定病情,降低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注意在食用匹伐他汀、氟伐他汀的时候检测肾脏功能和肝功能,以免因为他汀药物带来较大的肝肾负担。
糖尿病肾病本身是一种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如果不能提前预防,也应该了解在出现疾病后如何治疗?面对糖尿病肾病,主要的治疗方案除了稳定血糖就是保护肾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对治疗疾病也有帮助,记住光是吃药还不够,一定要配合定期的复查。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8):23.
2、刘健, 王琴, 车霞静,等. 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分析[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6):5.
3、20年,糖尿病肾病治疗终于有新突破了!死亡风险能够降低至少30%·健康时报·2019-07-09
糖尿病肾病是怎么回事,能预防吗,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为30%-40%,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为15%-20%。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提高认识,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应用一些干预手段可使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天气趋冷,皮肤排出的汗液和毒素减少,肾脏的负担比其他季节增大,冬季又容易感冒,而感冒是导致和加重肾病患者肾脏损伤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故冬季糖尿病肾病患者一定要积极防治感冒,如感冒后有浮肿、泡沫尿等症状,一定要赶紧去医院看病。
饮食不当也是糖尿病肾病的诱因和加重因素。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讲究的是冬令进补,高蛋白质、高脂肪的摄入可加重肾脏的负担,从而加重糖尿病肾病。
低蛋白质饮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可改善蛋白质、糖及脂肪代谢,减轻肾功能不全症状及并发症。故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入冬季后,更要坚持低盐、低糖、低脂、低蛋白质的饮食习惯,适当增加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入;在大吃大喝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健康。
天气寒冷,人们一般不愿意户外运动,喜欢待在温暖的家里甚至卧床休息,其实这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做法,因为这样会使肾脏血流减缓,加重淤滞和肾脏的硬化萎缩。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冬季应该坚持合理的运动锻炼,不仅可增强抵抗力,防止感冒,还可加强肾脏的血液流通,有助于损伤修复,防止肾小球硬化,同时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锻炼方式以步行为主,天气晴朗时尽量参加户外运动,不适合户外活动时也应该在室内散步,不要卧床。
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异常对于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及时防治肾脏损害,建议糖尿病肾病患者同时要关注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除了饮食合理、适当锻炼外,合理用药也很重要。患者不要擅自换药或停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要尽快获得医生的专业指导。
得了“糖尿病肾病”,当心危险的“并发症”!
今年65岁的刘大妈患糖尿病十多年了,最近她总觉得尿里泡沫越来越多,而且夜尿频繁,早上起床后眼睛浮肿,双腿憋胀,全身倦怠无力。于是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科室主任曹清慧经过详细的问诊查体检查,发现刘大妈合并了糖尿病肾病。好在发现的及时,还不算太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刘大妈的血糖控制达标了,身上也有劲了,眼睑及双下肢不肿了,复查尿常规及尿蛋白检测均已转阴。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全球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肾病,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约21.8%。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曹清慧介绍,糖尿病肾病发病隐匿,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千万不能忽视。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曹清慧讲到,糖尿病肾病最关键的是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因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一旦症状出现,很多患者已发展为临床蛋白尿期甚至晚期出现了肾衰,甚至尿毒症,并大大增加其患心血管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在晚期阶段,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或进行肾脏移植才能存活,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未病先防是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手段。2型糖尿病患者来门诊初次就诊时,接诊医师通常都会对患者进行常规肾脏病筛查,检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和血肌酐,若是结果正常,会建议患者以后根据情况半年至一年筛查1次,筛查的目的就在于进行早治疗。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5年后,也会建议患者筛查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一般都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前不久接诊的一位患者,尿微量蛋白达到了659.2mg/L,MALB/UCrea 1371.7mg/g,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尿常规及尿蛋白均已转阴。也有一些症状更严重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即使不能完全转阴,也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平时在家中若出现尿中泡沫增多、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视物模糊、倦怠乏力等症状时,千万不要大意,很可能就是患了糖尿病肾病的征兆,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筛查并发症情况。
如何预防糖尿病肾病
控制血糖: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控制血糖,有效的降糖治疗可以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病程进展。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控制血糖也要关注血压的情况,曹清慧建议,65岁以上糖尿病患病人群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年轻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以下。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发生率,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控制血脂: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加重肾损害,故也需积极降脂治疗。
积极改善微循环:糖尿病病人往往血粘度增高,存在微循环障碍,导致肾缺血缺氧,肾功能下降,尿蛋白增加,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可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糖尿病患者应戒烟限酒、限制蛋白质和盐的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中医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上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消渴病日久不愈,失治或治不得法,加之素体肾虚,痰、湿、瘀、郁、热、毒等各种病邪得不到及时化解,波及肾脏,肾体受伤,肾用失职,从而出现糖尿病肾病。中医通过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扶正祛邪,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内外同治,可大大延缓糖尿病肾病向尿毒症的进展趋势,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