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型糖尿病(糖尿病的化糖是什么)
2型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不能被逆转,真是这样吗?听医生分析
60 岁的老王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可最近却总感觉口渴得厉害,频繁跑厕所,人也没什么精神。家人担心不已,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结果这一查,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老王被确诊患上了 2 型糖尿病。
刚得知这个消息时,老王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他听人说糖尿病是个“难缠”的病,一旦得上就甩不掉了,得一辈子吃药打针;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回到家后,老王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家人看在眼里,四处打听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还专门咨询了医生关于糖尿病是否真的无法逆转的问题。他们想不明白,平日里全家人都不怎么吃糖,怎么会患上糖尿病呢?
一、不吃糖,就一定会避开糖尿病吗?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群。
许多人认为,只要避免摄入糖分,就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糖尿病的成因远比单纯不吃糖要复杂得多。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而与饮食中的糖分摄入关系不大。
2型糖尿病则更为常见,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所致。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然而,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年龄增长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也就是说,糖分摄入确实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线性。简单来说,不吃糖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避免糖尿病。
糖类却分为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简单糖类。虽然减少这些糖的摄入对控制血糖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体的血糖来源并非只有直接摄入的糖类。
例如,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经过消化后,会被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进入血液。
即使完全不吃糖,大量摄入米饭、馒头、土豆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些食物在体内最终也会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以主食为例,一碗普通的米饭大约含有 50 - 80 克碳水化合物。会转化成葡萄糖,致使血糖升高。
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血糖。当人体长期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多余的蛋白质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还有,脂肪在代谢过程中也会间接影响血糖。
一些肥胖患者体内脂肪堆积,会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
胰岛素抵抗就好比细胞对胰岛素这把 “钥匙” 变得不敏感了。即使胰岛素的量足够,也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转运进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另外,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某些基因缺陷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分泌或者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即使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包括严格控制糖的摄入,携带这些遗传缺陷基因的人依然有较高的发病几率。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引发糖尿病。
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身体内的激素失衡。像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同时,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血糖异常升高。如一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长期使用后,会影响糖代谢,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所以,不吃糖并不一定就能避开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这其中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要注意蛋白质和脂肪的平衡。
二、2型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不能被逆转吗?在当今时代,2 型糖尿病如同一片阴霾,笼罩着全球众多人群的健康天空,其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令人忧心忡忡。长期以来,大众乃至部分医疗从业者都笃定地认为,一旦被 2 型糖尿病缠上,便意味着陷入了一场无休无止的健康苦战,与药物终身为伴成为了无奈的宿命。
然而,随着医学探索的脚步不断迈进,为我们揭示出 2 型糖尿病管理与逆转的崭新路径,让人们看到了战胜这一疾病的希望之光。
关于2 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交织着多个层面的生理机能失调。但是,它的核心在于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致使血糖代谢失衡,从而为 2 型糖尿病的滋生埋下了祸根。
以往,由于我们对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知尚浅,治疗手段也较为局限,主要依赖药物来强行调控血糖水平。患者在确诊后,往往陷入了一种被动的治疗模式。
例如,每日按时服药,却眼睁睁地看着病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缓恶化,“终身疾病”的沉重标签也就此深深地烙印在大众的认知中。
但幸运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2 型糖尿病患者(症状轻、病程短)是有可能实现逆转的,这无疑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与希望。
第一,生活方式的全面重塑是实现 2 型糖尿病逆转的关键基石。
在饮食结构的优化上,采用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方案堪称重中之重。
大幅削减精制谷物(如白米、白面等)、各类添加糖(如糖果、甜饮料中的糖分)以及饱和脂肪的摄入量。转而增加蔬菜、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等,其富含的天然糖分释放缓慢,不会引起血糖的急剧波动)、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比例。
这样的饮食调整能够有效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避免血糖上升,从而极大地减轻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担。
与此同时,适度而规律的运动能够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此时身体会加速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将其转化为肌肉运动所需的能量。从而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的整体代谢水平。
而力量训练则专注于增加肌肉量,肌肉组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葡萄糖储存库”。肌肉含量的增加意味着身体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够显著改善身体的代谢状态,优化血糖的调控机制。
目前,已经有多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均证实。当患者接受为期 8 周的低热量饮食计划,并结合规律的辅助运动后,约 40%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惊喜地实现了糖尿病的缓解。
这意味着他们在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后,血糖水平依然能够稳稳地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展现出生活方式干预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积极成效。
第二,体重的有效控制是 2 型糖尿病逆转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肥胖与 2 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是引发这一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当身体超重或肥胖时,脂肪组织会分泌一系列异常的脂肪因子,这些脂肪因子就像一群捣乱的“小恶魔”。肆意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现象加剧。
而且,过多的脂肪堆积还会对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其功能受到严重抑制。
临床实践中的大量研究数据清晰地表明,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实现体重减轻 5% - 10%,便能为血糖控制带来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血糖水平会明显趋于稳定和改善。
还有,对于那些肥胖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减肥手术则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康复之路。
胃旁路手术和袖状胃切除术等减肥手术方式,会改变胃肠道的解剖结构。
一方面有效地减少了食物的摄入量,从源头上控制了热量的摄取;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食物的吸收效率,从而实现了体重的快速且显著下降。
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也逐渐恢复生机。临床追踪数据显示,接受代谢手术后,约 70%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在长达 5 年的时间里,成功实现了糖尿病的缓解。这无疑为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和治疗选择。
第三,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是 2 型糖尿病管理与逆转的坚实保障。
药物治疗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等。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输出,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示出多重治疗优势。
此外,血糖监测为患者和医生指引着治疗的方向。
通过定期、规范地监测血糖水平,患者能够及时敏锐地捕捉到血糖的细微波动情况。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灵活地调整饮食结构、运动计划以及药物剂量。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血糖始终处于平稳、安全的范围之内,为疾病的逆转创造良好的血糖环境。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正如我们刚开始就提到的那样,并非所有 2 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实现逆转;疾病的病程、遗传因素、胰岛 β 细胞的受损程度等都对逆转的可能性产生影响。
对于那些病程较长、胰岛 β 细胞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或者存在较强遗传易感性的患者,虽然实现逆转可能较为困难。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管理,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2 型糖尿病并非绝对的终身疾病,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实现逆转的。
这需要患者树立积极的健康观念,尽早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体重控制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监测。
2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甚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部分患者可以实现糖尿病的缓解甚至逆转。
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并非不可逆转的终身疾病,而是一个可以通过综合管理策略有效应对的一大健康挑战!
参考文献:
1、欧光忠,陈锦辉,伍莹,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12):1102-1106 1112.
2、张文娟,夏英兰,孙子瑜,等.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素养阻碍因素的质性研究[J].上海护理,2024,24(12):32-36.
#冬日生活打卡季#
1型糖尿病患者的“隐糖”路:大学时曾被退学,工作后又被开除
唐德看上去和其他人并无二致,却经常感到无助,因为他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
从2003年17岁时发病到现在,已经18年,唐德习惯了每天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却仍然不习惯“糖尿病”这个名称,让他更加痛苦的,是隐瞒自己患病的艰难。
每天都保持运动,血糖控制得也很好,唐德感受到,近年来,社会各界已经有了一些对1型糖尿病的关注和呼声,但是自己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歧视,他表示,不得不“隐糖”,是这个群体目前的生存困境。
转学
2003年,唐德由于口干、尿频和身体不适,被县医院确诊为糖尿病。
“那时候,县医院医生诊断我是2型糖尿病。”唐德说,1型糖尿病比较罕见,当地县医院医生经验较少,误诊让他在患病的头两年一直在吃药,而这对绝对缺乏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来说,完全没有作用。
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特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目前暂无方法治愈,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控制。
唐德双十一时囤的动态血糖仪。
“由于身体不好,高中头两年学业落下很多。”没有用胰岛素治疗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严重的时候,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上课期间不停去厕所,每天都感到精神恍惚,抵抗力也非常差,经常感冒。
后来,唐德在市医院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经过胰岛素治疗后好转。惊叹于胰岛素对身体的作用,唐德努力把学业补上来,备战高考,想要学习药学,复读了一年后,他被山东一家医学院录取。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患有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的,学校可以不予录取。而1型糖尿病就在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范围内。
面对高考体检,他巧妙地避免了被查出血糖问题。
“体检前一天我都不会吃饭,也很少睡觉,几乎一会儿测一下血糖,保障自己的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熬到早上再去体检。”
离开家去求学,对于他也是一种考验。由于胰岛素需要在冰箱保存,而大学宿舍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唐德去了校医院,希望可以让校医院帮忙冷藏。
“校医院却向学校反映了我的情况,我遭到退学。”当时,唐德奔走求助,也无济于事。借助媒体力量,他被湖北一家学校录取转学,学习会计。
“虽然没有继续学药学,但是我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对收留我的学校很感恩。”
成家
2011年毕业后,他通过面试到一家企业工作,也用了自己的“办法”通过了体检,工作后住集体宿舍,“隐糖”生活又再次开始。
为了不让其他人发现,他穿宽松的裤子,在自己的裤子里面缝了口袋,把胰岛素泵放进这个口袋里。宿舍里没有冰箱,他就把胰岛素放在保温杯里,唐德称,虽然没有冰箱效果好,但是也可以保障胰岛素的活性。
“除了这个难言之隐,我觉得我其他方面不比别人差。”唐德说,因为患病,他更加珍惜可以工作的机会,比其他人都要努力。
唐德冰箱里的胰岛素、无糖可乐和水果。
工作稳定后,相亲、成家成为了他的另一道坎,他也知道,很多“糖友”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我大学时候一直没有谈恋爱,因为自卑,后来相亲,每次提及自己这个病,都会被对方或者对方父母拒绝。”相亲上的失败让唐德很受打击,但他表示理解。
后来,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在重庆工作。一开始,他没有说自己患病的事情。过了一两个月,他内心不安,觉得还是不能隐瞒,鼓起勇气讲出事实,做好了感情走向终点的准备。出乎意料,他发现,这个女孩和之前认识的女孩都不太一样。“我告诉她自己有糖尿病,她一开始的反应就是很关心我的身体。”
很幸运,唐德拥有了普通人恋爱的甜蜜,结婚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唐德觉得,妻子愿意和他结婚,他已经非常感动,工作上自然不能让妻子再为自己付出,于是,只能他来“为爱妥协”,再次换工作,“刚好有个成都一家私立医院的工作机会,离重庆近一点”。
2019年,唐德结婚了。前提是妻子向自己的父母“隐糖”,因为怕父母不同意。
暴露
2020年9月,唐德在一次酒局上因为不得不替上司挡酒,他醉到不省人事,被同公司的行政人员送到医院急诊科救治。
“那时候我已经不清醒了,如果还有一点力气,一定不会去医院。”唐德回忆说,那时护士在他醒来时问他,测到的血糖超过了16,是不是有糖尿病,他十分慌张,矢口否认,但是不可避免的,同事已经知道了他患糖尿病的事实。
事后,领导关心地询问他身体状况如何。到了年底,唐德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公司人事找他面谈,以他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劝退,并委婉表示“他最好去重庆工作,能和家人团聚”。
“我的工作或许存在一些小瑕疵,但是绝对没有到被劝退的程度。在此前的评比上,我作为财务负责人,在二十几家子公司中,被评为第三名;在平时工作中,我也创新了财务管理办法,发挥了自己得价值。”
但是他不敢走法律途径:即使现在留下来了,合同到期公司还是不会续签;他更怕的是自己患病的事情人尽皆知,那么,很难再找到工作了。
拿着公司的离职证明,他乖乖离开了。
唐德表示,“糖友”被公司拒收或劝退,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他们不得不“隐糖”的原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找工作难,还要担心被开除。”
唐德再次找到新工作时签订的承诺书
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6〕140号)自2017年起实施,第十条认定“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不合格”,把患糖尿病的青年拒于公务员大门之外。
而《通用标准》与我国的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并不适应。
“我们这些‘糖友’,不能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本身选择工作的范围就小了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是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取人的标准为‘风向标’的。”唐德表示,如果企业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对待1型糖尿病人,“糖友”们或许就不用“隐糖”。
被劝退后,唐德只能再次求职。“我找工作的时候非常痛苦,尤其是年初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现在,唐德找到了新工作,战战兢兢地度过了试用期,未来怎么样,他不知道,但他说,一定会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
呼吁
近年来,社会各界已经存在对于1型糖尿病“糖友”的关怀和呼声。
“糖友血糖控制得好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与普通人无异,能够实现个人梦想,也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但糖尿病患者却被现行的高校录取体检标准和公务员体检标准笼统认定为‘严重的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阻挡于高校和公务员队伍门外,这是不公平的!”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呼吁,尽快修改高校录取体检标准和公务员体检标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平等入学和参加公务员考试。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我国每年有1.3万名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终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但是可防可控。随着治疗手段和药物的技术进步,胰岛素注射方法越来越简单,血糖检测逐渐无创化,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异。
刘悦伦还表示,长期以来,由于科普宣传不够,人们对糖尿病还存在错误认知:一旦患病,就会丧失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产生歧视心理。社会的不理解让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除了公务员和高校,“入园难”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要面临的问题。唐德表示,在他们“糖友”群中,有家长称,孩子因为患病,幼儿园不敢接收,到最后,家长只能隐瞒实情,等入园后过一阵子再委婉向老师“交代”。
“我不想被同情,只想像被当正常人对待。”唐德说起一些啼笑皆非的经历。此前,他在“被退学”时,曾在媒体公开过自己的身份,还有有眼部疾病的大学生联系他,问他能不能捐献眼角膜。
“其实1型糖尿病并没有那么可怕,和正常人相比,只是缺少胰岛素。”唐德说,在患病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不看好他;被大学开除时,同学们很多也不看好他。他用自己的自律和努力,过得像正常人一样,除了血糖需要控制,身体其他指标都很正常。
每天锻炼是他的习惯,有时候,他还会去长途骑行,“100公里都不是问题。”
他和“糖友”们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改变糖尿病的称呼,“糖尿病这个名字却让我们觉得被污名化了,如果能像高血压的名称一样,叫高血糖,就还不错。”
【记者】王越莹
【实习生】李雅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用为化名)
【作者】 王越莹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2型糖尿病,不过是脾功能衰退,只要对症下药,就能屡治屡效
中医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从总体水平来看,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取得突破呢?
这是因为除了极少数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明智的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外,大部分的中医只按照古籍中治疗消渴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认为2型糖尿病人就是消渴,无论病人有没有消渴的表现,只要检查出血糖升高,就按照消渴的办法治疗,认为都是气阴两虚,要滋阴补气,方子里用大量的黄芪、太子参补气,生地、山药滋阴,知母、石膏、天花粉清热。
中医范畴里的消渴症的确是一种2型糖尿病,但是现在的2型糖尿病范围比中医的消渴症范围要大得多,不是所有的2型糖尿病人都是消渴。
所以,按照治疗消渴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是只有少部分病人有效果,大部分病人吃完药以后,不但病情没有好转,而且胃口变差,甚至胃胀不适,舌苔变得白腻水滑,口中感觉淡而无味,病人很形象地描述就是吃饭象吃泥巴一样。这都是没有遵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导致的恶果。
如何对2型糖尿病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呢?2型糖尿病是因为胃肠吸收来的糖不能及时送到四肢、皮肤等外周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不能正常消耗血糖,最后导致血糖升高。
机体内的营养输送和利用由中医的脾来主管,当脾功能衰退或者脾负担过重的时候,脾都不能正常地把营养运输到全身。
所以,2型糖尿病人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脾功能衰退、脾负担过重。
在具体用药的时候,还要根据病人体质的寒热来选择药物,寒性体质的要用温性药物,热性体质的要用寒性药物。所以,每个大类中又要分为寒热两个小类。运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辨证时必须分为四类。
根据自己的经验,我把2型糖尿病的辨证过程进行了简单化和条理化的整理,具体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来操作:
1、凡有口苦(早上起床时明显),舌苔黄腻,或黑腻等现象,就一定是脾负担过重。
2、凡有胸胁胀闷、肝区或右上腹胀闷疼等现象,属于脾负担过重。
3、只有血糖值升高,而没有任何症状的2型糖尿病人可以根据脉象加以判断:
1) 在没有服用强心药或扩血管药情况下,脉搏有力的是脾负担过重,脉搏弱,软而无力,重按脉搏力道不增加的为脾功能衰退。
2) 脉搏细而有力为脾负担过重,大而无力为脾功能衰退。
3) 左手脉强劲有力,右手脉稍弱,但重按力道增大的属于脾负担过重。
4) 左手脉软而无力,重按力道更小,右手脉即使有一定的力量,也属脾功能衰退。
5) 服用强心药或者扩血管药会改变脉象,因此,给这类2型糖尿病人诊脉,应该选在早上还没有服药的时候,这样才能掌握真实的脉象。
4、体重情况不能作为分型判断的标准,胖人不一定就是脾肺负担过重型。
5、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经常既有脾功能衰退的情况,又有脾功能负担过重的情况,就如同汽车既有发动机老化问题,又存在着负担过重的问题一样。
1、判断寒热,首先问诊。“平时怕冷还是怕热?”
2、第二步看舌。
1)如果病人舌质红,舌苔黄或无苔,回答怕热,肯定属热性体质;
2)如果病人舌质红,舌苔白或者黄或者无苔,回答怕冷,平时手足发凉,属内热体质。
(注意黯红和紫红的区别。黯红如放久了的猪肝的颜色,甚至有的微微带龙胆紫的颜色,舌上面必然有水滑,这种情况属于寒性体质;紫红色比暗红色鲜艳,属于热性体质。)
3)如果病人舌质淡,回答“怕冷”,肯定属于寒性体质。
4)如果病人舌质淡,但回答“怕热”,或者“没有注意,无感觉”,这时候就要参考脉象,如果脉沉,重按才能摸到,属于寒性体质;如果脉轻按重按都很有力,属于热性体质,是因为过多使用苦瓜、石膏、知母等寒性药伤了胃阳,全身还是属于热性体质。
正确分清2型糖尿病病人的功能衰退、负担过重,寒热之后,无论是用中药治疗还是平时的饮食、运动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
功能衰退和负担过重的病人,运动方案不能一样。有的2型糖尿病人运动以后,疲劳乏力、心脏早搏等症状减轻,有的运动后觉得更累,好几天恢复不过来。所以,运动方案不能千篇一律。
现在西医提出了许多糖尿病人食品,比如苦瓜、荞麦、南瓜、薏苡仁等等。有的病人吃了感觉状态转好,但是很多病人吃后不但没有感觉到好,而且,吃出新的疾病。我经常看到吃南瓜吃成了黄疸,吃苦瓜、荞麦吃出胃病的。这些所谓的糖尿病人食品并不是适合所有糖尿病人的,应该“辨证择食”。
好了,今天没有写方子,不同体质、不同情况的糖尿病调理方式也不同,有需要的可以留言说说情况,@中医屈冰教授我给你辨证一下,看看怎么调理才合适。
#中医来了##清风计划##糖尿病##关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