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益生菌糖尿病推荐(益生菌治糖尿病)

医邦网 0
文章目录:

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哪种对糖尿病有益?

《中国糖尿病指南(2022版)》里面指出,肠道菌群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等物质对肠道菌群进行靶向性调节,已用于糖尿病的临床干预研究。

那么,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分别是什么?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益生菌

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的总称,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主要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鼠李糖杆菌等多种类型。

益生元

一种膳食补充剂,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膳食纤维,能够作为益生菌的刺激物,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繁殖,是益生菌的“养料”。

合生元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物、结合体,它既能发挥益生菌的作用,也能发挥益生元的作用。

指南按“背景‑问题‑推荐意见‑证据简述”的基本框架进行阐述。其中提到有关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在2型和1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摘录如下:

问题 25:补充益生菌对T2DM患者的糖代谢有何影响?

补充特定益生菌可能改善 T2DM 患者的血糖控制。

问题 26:补充益生元能否帮助 T2DM 患者改善血糖控制?

补充特定益生元可以帮助 T2DM 患者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炎症指标。

问题 27:补充合生元是否有利于T2DM 患者改善血糖?

T2DM 患者可以补充特定合生元改善血糖,且与益生菌相比,补充合生元可能获得更好的代谢改善效果。

问题 28: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何影响?

在 T1DM 患者中使用益生菌对于血糖控制的影响尚不明确,但特定的合生元或益生元可能改善儿童的血糖控制。

指南强调,只有补充特定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才能对血糖控制或代谢改善有益,如有需要,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切勿擅自使用。

糖尿病治疗新思路?益生菌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功案例

作者:周雪 天津市海河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行么?

近日,Clinical Case Reports期刊刊发的两则病例(常规治疗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益生菌干预后病情明显改善),为临床拓展糖尿病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享其中一例)。证据表明,益生菌辅助治疗糖尿病并非天方夜谭,但对益生菌品种的正确选择是关键。

病例描述

患者,女,71岁,确诊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18 mg/dL(正常值100 mg/dL),胰岛素水平14.4 IU/mL(正常值7 IU/mL),于2018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体重90.3kg(BMI:32 kg/m^2),体脂42.7%。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高血压病史,药物治疗控制稳定。

75g葡萄糖耐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明显处于高血糖(图1A,三角形)和高胰岛素状态(图1B,三角形)。采用稳态模型评估(In HOMA-IR)计算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值为8.2(正常值为2.3)。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为6.3%(正常值为5.7%)(表1。

给予二甲双胍850 mg/天和低血糖指数、低脂、低热量饮食治疗干预。治疗期间,患者肝、肾功能正常[AST:25(10-40)IU/mL,肌酐:0.71(0.45-0.82)mg/dL]。未观察到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皮肤病变或神经病变),持续服用甲减和高血压治疗药物,治疗为期8个月。

患者的糖尿病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图1A-B,圆圈),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仍然很高,HOMA-IR值为7.9,HbA1c仍处于高水平。此时患者的体重为91.5 kg,体脂为43.1%。治疗宣布失败,遂添加益生菌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方案。

品种选择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每天服用2毫升(约40滴),浓度为每毫升1×10^8 CFU,其他治疗方案不变。经过4个月的治疗,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直至接近正常值(分别为95mg/dL和6.5IU/mL;图1A-B),HOMA-IR指数降至3.32,HbA1c水平也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表1)。患者治疗结束时体重为89.5kg,体脂为41.1%。治疗期间,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不良事件发生。

图1给予纳豆枯草杆菌B DG101辅助治疗之后患者胰岛素和血糖的变化

注:该图显示了在患者治疗前(三角形)、饮食加850毫克/天二甲双胍治疗8个月(圆形)以及饮食加二甲双胍850毫克/天加每日益生菌治疗4个月(方形)后口服75克葡萄糖的葡萄糖(A)和胰岛素(B)的血清浓度。在A中,健康患者的预期血糖水平应低于140毫克/分升。同时还显示了健康患者胰岛素水平的预期变化(B,钻石)。数值表示为平均值±SEM

表1 给予纳豆枯草杆菌B DG101辅助治疗后两名患者的HbA1c水平变化

注:HbA1c的血药浓度以三种情况的百分比表示:未经治疗,治疗1(改良饮食 二甲双胍)后,病例1和病例2分别治疗8个月和12个月;治疗2(改良饮食 二甲双胍 益生菌)后,病例1和2均治疗4个月。百分比值以平均值±SEM表示

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选择最常见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以么?

恐怕不行。

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受多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从摄入食物中提取能量的效率、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粘膜免疫、肠道通透性和全身炎症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这些因素恰恰都与2型糖尿病有关。

有大量体外研究支持肠道菌群和益生菌具有预防/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减轻代谢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作用。不过,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进一步分析,这些临床研究大多存在设计缺陷——摄入时没有考虑到益生菌的生存能力问题,若到达肠道时益生菌浓度不足,效力自然难以把控。例如,有研究中用到的益生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统称乳酸菌,LAB,属于厌氧菌,对氧气极其敏感),由于氧气对其的致命影响可能会使活性益生菌的数量大幅减少。

但另外一种类型的益生菌——芽孢杆菌属(即枯草芽孢杆菌、克劳斯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受氧气的影响不大,性质较为稳定,能够安全穿过胃部到达肠道,在肠道达到有效浓度的益生菌水平。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肠道环境中形成稳定和持久的生物膜(大多数LAB缺失),这种生理特性是其对真核宿主产生有益影响的关键。在本文的两则病例中,医生均选择了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益生菌辅助治疗糖尿病,背后的机制是?

一种解释是益生菌孢子在人类肠道内萌发并形成生物膜,其产生的信号分子到达血液,有助于刺激葡萄糖消耗或促使葡萄糖运输到细胞内,以降低血糖水平。此外,研究团队猜测枯草芽孢杆菌相关的CSF21(或其他QS分子)可能参与了益生菌的抗糖尿病作用,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小结

鉴于疾病的复杂性,益生菌对2型糖尿病的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至少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与适当的药物联合,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显示出了协同增效的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

益生菌改善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和功效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腺不能产生胰岛素,或身体不能正确利用其产生的胰岛素。糖尿病主要有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细胞攻击机体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细胞;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被认为是由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当然,还有一种妊娠糖尿病,是发生在妊娠期的一种糖尿病。

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共同之处都在于血糖失调。血糖升高对身体极具破坏性,会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性损伤,比如神经损伤、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血管疾病等等。

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胰腺会释放胰岛素,将葡萄糖从消化的食物运送到血液中,然后进入细胞进行能量生产或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简单地说,胰岛素是一种降血糖的主要激素。由于任何原因使得胰岛素利用葡萄糖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稳定,产生高胰岛素血症,血液中过多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通俗讲,胰岛素抵抗就是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虽然不少,但是作用不够这可能发生在所有三种类型的糖尿病中

近些年来,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的肠道菌群对宿主的整体健康负有很大的责任。正常的肠道菌群在宿主营养代谢、外源化合物和药物代谢、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完整性的维持、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功能。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飙升,越来越受到关注。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缺乏膳食纤维的高度加工的饮食模式,显著改变了我们的肠道菌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种改变的肠道菌群可能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有关。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有害菌增多,可能破坏肠道屏障,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也即是肠漏,使一些原本不应该出现在血液中的物质大量进入,引起系统性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胰岛素抵抗。益生菌在改善糖尿病中的作用也因此而受到关注。

那么,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益生菌在调节血糖方面是否具有有益作用呢?

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

来自动物和人类的数据表明,肥胖和2型糖尿病与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肠道细菌是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大不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机会致病菌增加,而产丁酸的细菌减少。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与正常血糖的人不同,这意味着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小肠微绒毛厚度和微绒毛之间的间隙发生改变,紧密连接厚度减少。

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多种其它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联系在一起,比如从饮食中获得更多的能量、改变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的脂肪酸代谢和组成、调节肠肽YY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脂多糖激活Toll样受体-4信号以及调节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等等

当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共生菌的组成和比例发生变化,肠道黏膜黏附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这会导致肠道屏障被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这就是肠漏。肠漏后会发生什么呢?

  • 肠漏意味着巨噬细胞可以渗入该区域,产生并激活炎症细胞因子,导致局部炎症
  • 脂多糖(LPS)易位: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会最大限度地减少LPS从肠道进入血液循环。然而,当肠漏发生时,LPS会大量进入血液循环。LPS可与免疫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4(TLR-4)结合,从而激活肠道局部和肠道外其它器官的促炎级联反应,造成慢性炎症
  • 除了LPS,其它一些细菌组分也会通过肠道屏障扩散,并与特定受体结合,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

肠漏发生后,肠道细菌及其组分和代谢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向血液循环的易位增加,最终导致炎症。慢性炎症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炎症细胞因子会引起对胰岛素的抵抗。细菌LPS引起的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就可以引起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益生菌改善糖尿病的理论基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益生菌是摄入足够数量,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的活性微生物。近几十年来,人们对益生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益生菌在维持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中的作用也受到的广泛的关注。

  • 益生菌改善肠道上皮屏障功能

某些益生菌被发现可以通过增加黏附蛋白(包括β-连环蛋白和上皮细胞钙粘蛋白)的表达和促进钙粘蛋白/β-连环蛋白复合物的形成,来增强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此外,某些益生菌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黏附蛋白的磷酸化和蛋白激酶C(PKCδ)的丰度,从而正向调节上皮屏障功能

  • 益生菌可以减少病原体在肠黏膜的黏附和向脂肪组织的易位

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引发低度炎症、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在高脂饮食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在糖尿病发病前,食用高脂饮食仅一周后,革兰氏阴性细菌对肠黏膜的黏附显著增加,并增加与固有层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的共定位;同时也会导致大量革兰氏阴性细菌从肠道易位到肠系膜脂肪组织和血液,它们可以引发炎症,从而影响葡萄糖代谢。某些益生菌菌株,比如动物双歧杆菌,可以逆转黏膜菌群失调以及细菌从肠道向脂肪组织的易位,从而改善总体炎症和代谢状态

  • 益生菌调节免疫分化

某些益生菌菌株,比如约氏乳杆菌,可以诱导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使糖尿病易发大鼠对1型糖尿病的发生产生免疫。此外,益生菌也可以减少肠系膜脂肪组织、肝脏和肌肉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比如TNF-α、IL-1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IL-6等等。

  • 益生菌可以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

高脂饮食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服用特定益生菌1个月后,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正常。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葡萄糖耐受不良减弱以及葡萄糖周转速度增加都证明了这一点。在遗传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每天口服益生菌加氏乳杆菌12周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显著下降。

益生菌改善糖尿病的临床证据

  • 对血糖参数的影响

一些临床研究评估了益生菌在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作用。对于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益生菌可以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的水平,同时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总的来说,益生菌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种膳食补充剂。

  • 益生菌对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的作用

益生菌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抗氧化状态。一项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改善抗氧化酶的水平,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一项对72名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研究发现,服用益生菌30天可以显著降低IL-6、IL-8、IL-1、IFN-γ和TNF-α的水平;另有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由益生菌和益生元组成的合生元可以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

  • 对脂质参数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水平是目前最薄弱环节,胆固醇的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调节胆固醇的稳态。阻止胆盐通过肠肝循环再吸收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许多益生菌能够产生胆盐水解酶,将胆盐去结合,转化为游离胆盐,而游离胆盐具有较低的溶解度,不易被重吸收,所以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样肝脏就会从血液中摄取更多的胆固醇来补偿性上调胆固醇制造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 耐受性

在相关临床试验中,未见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益生菌发生不良事件的报道。益生菌被发现在健康孕妇中使用也是安全的,她们没有报告任何不良反应,在她们的孩子身上也没有发现不良事件。但是,在免疫力低下或免疫缺陷的个体中使用益生菌需要小心谨慎

总结

肠道菌群失调会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肠道细菌及其组分和代谢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向血液循环的易位增加,最终导致慢性系统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漏,调节免疫系统,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一些临床试验也发现了益生菌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补充益生菌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以降低对药物的依赖或药物的剂量,但是也务必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益生菌的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菌株都具有同样的作用,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种益生菌的反应往往也不尽相同。益生菌的种类很多,我们不能因为某一种益生菌有用而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益生菌都有用,也不能因为某一种益生菌无用而一股脑地对所有益生菌全盘否定。不同的个体可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益生菌菌株甚至不同的益生菌组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所以建议多找几种不同的益生菌进行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益生菌最重要。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