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前期药(糖尿病前期药物干预优于生活方式干预)

央视新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物 这份健康指南请查收

降糖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达到平稳控糖的健康管理目标。

情景导入

张三是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医生们却给他开了看似完全不同的药物,明明是一种病症,为什么用药不一样呢?

原来,这三种药物中分别含有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这两种物质都是降糖界的一把好手,其降糖程度都在0.7%~1%,均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去乙医院的那段时间,张三正好长胖了不少,成了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所以二甲双胍更为适用。

如今,糖尿病已跃居榜三,成为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达1.43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类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在这么多各式各样的降糖药物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药物概览

首先让我们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注射性药物胰岛素和口服型药物二甲双胍。

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降糖方式,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成因就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其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也不发生不良反应,可根据需求服用速效或者长效型,效果显著。二甲双胍是一种普通的口服型药物,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等多种作用。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酸酸中毒(罕见但严重)。

其次,还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磺脲类药物,这些虽不及前两种药物的应用范围广,但针对某些患者却具有更好的疗效。

此外,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品也已问世,这种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某些并发症。当然,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物均会带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混合型用药(联合用药)

事实上,混合型用药已经渐渐代替单一重复用药,在市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实现了1 1>2的效果。糖尿病的混合型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糖药物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这种用药方案通常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肝肾功能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定。例如磺脲类 双胍类,磺脲类 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 双胍类/磺脲类等等。

药物选择

选择药物时,首先要明确所患糖尿病类型,1型,2型或者妊娠型,不同类型的疾病所需药物是不同的。

其次,考虑自身健康情况,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

  • 糖尿病早期,可服用药效不是很强的药物,如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自身调节能力来慢慢控制病情;
  • 中期则需要加服格列齐特或者磺脲类药物;
  • 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可能已经严重受损,则需注射胰岛素。

再者,要考虑自身特异性,部分人群对某种药物会有特异性反应,使用药物前要明确其副作用。

最后,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部分药物价格高昂,对储存条件,使用方式均有严格要求,可能会为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总结

总的来说,根据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真正选出适合自己的药物才是最有效的疗法,可以放心的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认真配合医疗专业人员,相互合作也格外重要。

此外,降糖药物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注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病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也可以被治愈。

来源:国家医保局

责任编辑:李冬鸣

确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到底需不需要吃上降糖药?看看指南怎么说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一种过渡状态,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存在高血糖状态,也是会对心脑肾、血管及神经等靶器官产生持续损害,后期增加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这样的患者,我们要严格评估这类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等)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管理

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

  • 极高风险人群:HbA1c>6%者;
  • 高风险人群:IFG IGT 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 IFG 或 IGT合并 1 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 低风险人群:单纯的 IFG 或 IGT 人群。

糖尿病前期风险分层

哪些糖尿病前期患者需要治疗?

对于低风险人群要强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干预。

对于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

对于超重的患者,一定要把减重作为长期治疗目标。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在干预血糖的情况下,改善血脂异常。

对于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定期监测血糖,做好二级预防。

老年人及高龄患者,不一定非要吃药降糖,严格监测血糖,注意防控低血糖发生。

如何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就是运动和合理的膳食。

  • 有氧运动是运动的核心,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减少久坐的时间。一定要走起来。
  • 合理的膳食主要是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增加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饮食多样化,减少食盐及酒精的摄入。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参考《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版)

逆转糖尿病前期,什么情况下需要用药物,用什么药物?

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之一。

很多糖尿病前期患者坚持了运动,减轻了体重,也能做到健康饮食,血糖却还是有点高。

哪些情况下糖尿病前期患者需要使用药物,使用什么药物呢?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如果你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比正常水平偏高,但均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和/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就是糖尿病前期。

哪些情况需要用药物治疗

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肥胖、吸烟、50岁以上等)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治疗。

对于那些生活方式干预达6个月以上而血糖仍控制不佳者(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血糖>7.8 mmol/L),或者一时难以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药物治疗显得尤为必要。

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4种药物

目前,被循证医学证实对“糖尿病前期”干预效果肯定的药物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前期”方面的优势显著,如天芪降糖胶囊、金芪降糖片。这4种药物各有优缺点。

1.餐后血糖偏高——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主要通过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糖类食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有研究显示,阿卡波糖可使糖耐量异常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18%~25%。阿卡波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葡萄糖耐量异常适应证的药物。

2019年低价中标国家集采之后,日治疗费用进一步降低,大幅消除了患者的经济担忧,为中国人群提供更实惠简易的糖尿病预防武器!餐后血糖偏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优先选择阿卡波糖。

使用方法:阿卡波糖片1次50毫克,1日3次,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

胃肠道不良反应有腹胀、排气增多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2.空腹血糖偏高、体型偏胖——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降糖药,主要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糖异生,延缓肠道对葡萄糖吸收等,改善血糖,还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

预防糖尿病计划研究表明,经二甲双胍干预后,“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年风险下降38%。二甲双胍能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偏高、体形偏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优先选择二甲双胍。

使用方法:二甲双胍750~1750 毫克/日。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后10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大多数患者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

二甲双胍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适时调整剂量,使用肠溶制剂分次餐前服用,或改成1~2次/日的缓释制剂,可减少胃肠道反应。

已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B12水平下降。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可每年测定1次维生素B12水平,如缺乏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3.天芪降糖胶囊

一项纳入1027例糖耐量患者的研究表明,该药降低糖耐量患者的糖尿病发生风险45%。

天芪降糖胶囊功效是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糖耐量异常人群气阴两虚证,症见倦怠乏力,口渴喜饮,五心烦热,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心悸失眠。

使用方法:天芪降糖胶囊每粒0.32克,1次5粒,1日3次,口服。偶见胃脘不适。孕妇禁服。

4.金芪降糖片

在一项纳入4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服用金芪降糖片12个月,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2%。

金芪降糖片功效是清热益气,用于“糖尿病前期”气虚内热证,症见口渴喜饮,易饥多食,气短乏力。

使用方法:金芪降糖片每片0.42克。1次7~10片,1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

服药期间忌食肥甘、辛辣之品,忌烟酒。

发现血糖升高,及早干预,可及早恢复健康,或可逆转,或延缓进展为糖尿病。

作者:葛金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