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里冷(得了糖尿病心灰意冷)
糖尿病人,出现心慌、冷汗时,要提防低血糖
华子在回答一位糖尿病人的咨询时,嘱咐他平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他有些不解,糖尿病不是血糖升高吗,为什么还要提防低血糖?华子告诉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偶尔的高血糖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
华子有一位朋友,家里的叔叔就是因为低血糖造成了脑损伤,在ICU里住了两周,最终成为了“植物人”。
人体正常血糖在3.9~6.1mmol/L之间,健康人血糖低于2.8mmol/L,或是糖尿病人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是低血糖。人的大脑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就会“死机”。
初期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随着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躁狂、妄语、行为异常、精神错乱等脑功能障碍症状,之后会发生昏迷,如果6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大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肿、坏死。
曾经在一个案件中,有个护士趁男友睡觉时,向其注射了胰岛素,最终导致了男友死亡,利用的就是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
1、空腹饮酒:酒精可以阻止人体肝糖原分解与糖异生反应,空腹状态下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使人更容易醉酒。所以在喝酒前,要吃些主食“垫底”,不要空腹饮酒。
2、反应性低血糖:肥胖、糖尿病前期者,会存在胰岛素分泌异常,如果吃碳水类食物过多,可能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在餐后2~3小时造成反应性低血糖。
3、肿瘤:在胰腺内发生肿瘤,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
4、糖尿病:糖尿病人需要使用降糖药物、饮食控制以及规律运动共同控制血糖,在用药过量、吃饭不及时或是运动过量时,就容易出现低血糖。
在发生低血糖时,初期表现为心慌、冷汗、手抖,此时要迅速补充含糖食物。糖尿病人最好随身携带糖果、含糖饮料,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
要注意的是,如果降糖药物中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时,会抑制多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吃普通的含糖食物不能解救。在发生低血糖后,需要直接补充葡萄糖才可以。
同时服用洛尔类药物的糖尿病人要注意,因为洛尔类药物有降低心率的作用,可能会掩盖低血糖时的心慌症状,从而没有低血糖的前驱症状,就有可能直接进入脑功能障碍、昏迷。
如果糖尿病人已经发生昏迷,则不建议强行喂食或是喂水,因为此时有可能误入气管,造成窒息。此时需要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让医生通过静脉输液方式进行抢救。建议糖尿病人随身携带联系卡,写明所患疾病与联系人电话,在出现意外时便于施救。
总结一下,有糖尿病的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低血糖的威胁。平时要对血糖进行监测,不要低于3.9mmol/L。如果出现了心慌、冷汗时,要提防出现低血糖。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要按时吃饭,不要过度运动。对用药有疑惑时,要向医生或是药师咨询,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这三点,别让气温给血糖“升温”
关注血糖健康
进入夏季后,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开始变得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注意糖尿病治疗细节,可能会导致血糖变化,影响健康。三大习惯,帮您在炎炎夏日“静”血糖!
01 睡眠习惯
夏季太热,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从而对血糖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营造一个较好的睡眠环境,避免过热、过冷,如果晚上吹空调要避免冷风对着人吹,而且应盖上适宜的被子。
此外,一些人可能在夜间发生低血糖,但不知道,早晨起床后睡衣是潮湿的,以为是天热出汗,导致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这一点需要注意。
02 饮食习惯
夏季一些人晚餐时间推迟,或者增加了夜宵,一方面规律饮食打乱之后可能需要调整降糖方案,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导致饮食过量。
夏季需要格外注意食品卫生,如果不慎导致急性胃肠炎,需要及时就医,否则可能因为腹泻、呕吐,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如果没有及时调整降糖方案,有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此外,夏季出汗较多,糖尿病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饮水过少,血液浓缩也会升高血糖数值。
03 运动习惯
夏季运动建议选择早餐后或者晚饭后,而且运动前和运动后都需要监测血糖,以便根据血糖调整运动量或者治疗方案,避免血糖过低或者过高。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水平较高(>14mmol/L)不建议运动,容易导致血糖浓度急剧上升,病情加重。
除了季节变化,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胰岛素导致的皮下脂肪增生和测血糖前没有洗手导致的试纸污染也会影响血糖测量结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测血糖前,无论有没有吃东西,都应该洗完手再测血糖。
转自:中国疾控动态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入冬渐冷,医生告诫糖尿病患者:不想因并发症进医院,这几点注意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你们听说了吗?老赵家那个亲戚,糖尿病并发症住院了,听说脚都溃烂了,太吓人了!”棋盘边,张大爷摇着头,一脸惋惜地说道,“天一冷,糖尿病患者更得小心着点,真是一不注意就出大问题。”
王大爷放下手里的棋子,赶紧插话:“是啊,糖尿病这病可不是光血糖高那么简单,听说什么眼睛看不清、脚出溃疡,严重的还得截肢!这冬天又冷又干燥,最容易让病情恶化了。”
江大爷听得直冒冷汗,他自己就有糖尿病,平时靠吃药和控制饮食勉强维持,但一到冬天总觉得身体不对劲儿,手脚冰凉,还老觉得皮肤干痒。这下听到老赵家亲戚的事,他心里更慌了:“这事儿可得问清楚,不然真有事都不知道咋回事儿!”
第二天一早,江大爷挂了内分泌科的号,见到医生就急着问:“医生啊,糖尿病冬天是不是更容易出事?听说并发症特别多,您赶紧给我讲讲,我该注意啥,千万别让我也躺到医院去。”
医生笑着点了点头,招呼江大爷坐下,说道:“江大爷,您这个问题问得好。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到了冬天,气温低、血管收缩、血糖波动更大,确实容易诱发并发症。今天我就跟您好好讲讲,糖尿病患者入冬后要注意哪些方面,做好了这些,就能大大降低住院的风险。”
医生取过一张纸,边书写边阐述:“首要之事,是加强保暖措施,以预防可能出现的血管健康隐患。”
医生指着“保暖”两个字说道:“江大爷,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特别脆弱,到了冬天更是雪上加霜。冷空气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特别是手脚容易发凉,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冻伤、溃疡,甚至坏疽。”
他接着解释:“很多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糖尿病足或者周围神经的病变,手脚的感觉迟钝,不知道什么时候冻伤了。冻伤后再加上感染,伤口恢复得特别慢,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江大爷连忙低头审视自己的双脚,喃喃自语:“近来清晨醒来,脚部感觉异常冰冷,看来是时候添置一双更为保暖的袜子了。”
医生点点头:“对,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手脚。穿厚袜子,戴手套,睡觉前可以用温水泡脚,但水温不要太高,避免烫伤,室内温度也要保持在20℃左右,别舍不得开暖气。”
医生继续说道:“第二点就是要特别注意血糖的控制,冬天气温低,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变慢,血糖更容易波动,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很多并发症就容易找上门来。”
他解释道:“冬天吃得多、动得少是个普遍现象,很多患者过年期间还会忍不住多吃几块糖或者喝两口酒,这些都会让血糖飙升,血糖过高不仅会加重糖尿病的基础病情,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
江大爷连连点头:“我这人嘴馋得厉害,有时候真管不住。”
医生笑着说:“管住嘴是关键,特别是冬天,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比如菠菜、芹菜,有助于稳定血糖,另外,坚持按时测血糖,发现波动大要及时调整药物。”
医生接着说道:“江大爷,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防止皮肤干裂和感染,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本来就比普通人弱,到了冬天又冷又干,皮肤问题会更加严重。”
医生解释道:“冬天气候干燥,皮肤容易干裂,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会减弱,皮肤的保湿能力下降,干裂的概率更高。裂口一旦发生,就给了细菌和真菌一个‘大开门’,轻则感染,重则可能形成慢性伤口,难以愈合。”
医生补充道:“特别是脚部的皮肤,裂口后再合并神经的病变,患者可能根本感觉不到伤口的存在。到医院一查,感染已经深入到了组织甚至骨骼,这样的案例我们见得太多了。”
江大爷摸了摸自己的手背:“最近皮肤干得起皮,我还没太当回事儿,看来得涂点啥了。”
医生点头:“对,涂保湿霜是个好办法,最好选择无香精、低刺激的药用护肤品,涂抹时注意脚趾缝,不要留湿痕,避免滋生真菌,平时也要注意洗澡水别太热,时间别太长,洗完及时涂保湿霜。”
医生总结道:“江大爷,糖尿病冬天确实是个‘考验期’,但只要注意这几点,问题都是可以预防的。”
江大爷连连点头:“医生,今天听您这一讲,我心里踏实多了。回去我得赶紧按您说的做,也得告诉老伙计们,别等病情恶化了才知道怕。”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苏春华,胡凤君,康春娥.寒冷地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冬季护理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