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水种糖尿病(水泡 糖尿病)

齐鲁壹点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出现水肿是怎么回事?警惕这6大诱因,快看看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当出现肾部病变的时候,患者会出现水肿的情况。但是并不是只有糖尿病肾病才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水肿,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糖尿病患者水肿都有哪些原因导致呢?

1、糖尿病肾病

如果糖尿病患者得了糖尿病肾病这种并发症,肾小球过滤功能会下降,会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引发水肿。糖尿病患者要流心这种症状,出现时要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

2、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还有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比较常见,也比较严重,那就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脚部如果出现伤口发生了破溃的情况,就会导致感染,就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糖尿病患者就会有比较严重的水肿,尤其是在下肢部位。

3、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一组以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病变。得了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后,末梢循环就会出现障碍,双下肢静脉就会产生淤血,糖尿病患者就会出现水肿的情况。得了糖尿病神经病变,除了有水肿这种表现以外,患者的肢端会出现麻木、刺痛的症状。

4、营养不良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方面过于严苛,什么都不让自己吃,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而营养不良也是会导致水肿的,叫做 营养不良性水肿。如果是这种原因导致的水肿,患者还会出现渐进性消瘦的症状,会越来越瘦。这种原因导致的水肿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严重了会导致器官功能紊乱,甚至会引起死亡的结果。

5、甲状腺功能不全

糖尿病患者如果甲状腺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甲状腺功能不全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引起黏液性水肿。这种类型的水肿按下去会没有弹性,还会引起肌肉无力、心动过缓的症状。

6、药物

有一些降糖药物也是会引起水肿的,不过这种原因导致的水肿会在停止药物以后消失。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的和医生沟通,看是否能更换药物。

虽然说水肿是糖尿病肾病的典型症状,但是并不是出现了水肿就一定意味着得了糖尿病肾病。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他的并发症,会导致这一症状发生,这一点要提前了解清楚。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糖尿病与水肿的“不解之缘”

↑点击上方“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加关注哦↑

糖尿病患者水肿为哪般?

作者:仝俊雪

来源:糖尿病天地

在我国农村有句话叫“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里的“穿靴”指的是男人脚肿,“戴帽”指的是女人脸肿。意思是男的脚肿、女的脸肿人就离死不远了。探究原因,脚肿是因为心脏病,脸肿是因为肾病,但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并没有性别差异,男女都有可能患病。虽然这种对性别区分的说法是片面的,但是也提示了心脏病和肾病造成的人体水肿的差异。也许令您始料未及的是糖尿病与水肿之间竟然还有很多关联,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糖尿病与水肿的“不解之缘”。

糖尿病肾病会引起水肿

肾脏是糖魔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的人会发生糖尿病肾病,也就是说5个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1人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会使患者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低下,肾功能受损。肾脏是身体排出水分的主要器官,当肾脏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水分不能排出体外,潴留在体内时,便会出现水肿。

肾病引起的水肿有一定的特异性,水肿多从下肢和脸部开始,尤其是眼睑、颜面部。糖友在平时要多注意细节,比如说当出现颜面部、下肢水肿等情况,要当心是否出现了糖尿病肾病。

心血管疾病会引起水肿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同时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水肿主要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心衰造成的。

心衰引起水肿的特点是首先出现在身体最低垂部位——也就是脚踝部,患者双脚会出现对称性水肿,按压脚部会出现凹陷,这是判断是否为心衰引起水肿的有效方法。

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引起水肿

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水肿主要是由于神经受损导致静脉淤血。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水肿多见于双下肢,与体位、活动关系密切相关,而且多伴有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等症状。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如果发现水肿会随着体位变化(如站位水肿加重)以及活动(如活动时水肿减轻)等情况而发生变化时,要留意是否并发了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眼病引起的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视网膜病变可引起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水肿并不像其他疾病引起的水肿那样肉眼可见,只能通过眼底检查发现,但是患者还会伴有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等症状。

视网膜病变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很多糖友都会忽略眼部检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指出,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3年后就要做眼科检查,之后每年都要复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要做眼科检查,并且每年都要复查1次。

肥胖引起的水肿

一些体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手、足部位肥胖性水肿。水肿产生的原因是皮下脂肪组织增多,静脉回流受阻,同时脂肪造成散热困难,因而周围血管扩张,另外,肥胖患者不爱活动,不利于静脉回流,所以造成下肢水肿。

体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手、足部位水肿,并且排除了其他病变,就是肥胖自身引起的水肿。患者只要减轻体重,水肿症状就会消失,并且也有利于血糖控制。

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营养不良的人一定会骨瘦如柴,其实营养不良也会导致全身浮肿,而出现“假胖”现象。这主要见于过严地或错误地执行糖尿病饮食,造成体内蛋白质和/或维生素B1缺乏。这种患者一般表现为全身性浮肿。

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必过于严格地控制饮食,在控制每天膳食总能量摄入的同时,合理搭配食物种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选择膳食纤维丰富、微量元素多样的食物,既能控制餐后血糖升高,又能有效避免营养物质单一而出现的营养不良。

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水肿

胰岛素副作用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救命稻草”,但是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所以注射胰岛素也有副作用,其中之一便是水肿。胰岛素在改善血糖控制的同时,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水肿,称为胰岛素水肿。

胰岛素水肿多见于首次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剂量偏大时,一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可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胰岛素水肿一般对人体影响不大,正常情况下无须特殊处理,停用胰岛素后水肿症状便会消退,这也是与其他疾病造成的水肿用来区分的一点。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但该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水肿,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原因是加重体内水钠潴留。

对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引起的水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或者与其他药物合用来减轻副作用。尽量避免与胰岛素联用,在需要联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密切监测,不可自行使用。

内分泌频道现长期征集原创文章,可以是科普类、科研成果类、前沿资讯类、临床病例、亦可以是人文故事类,要求内容贴近内分泌医生,以传播知识传递情感为基调。来稿请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邮箱zhaochenglong@yxj.org.cn,并注明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以及联系方式等,稿费:100~300,小编微信cdx19931218

糖尿病无故水肿小心肾病 糖尿病肾病如何防?

血糖控制不良,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而,糖尿病肾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身上,病程多在10年以上,男性患病几率要高于女性,所以本病的早期预防十分重要。那么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又该如何防治呢?

无故水肿小心糖尿病肾病

1、蛋白尿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临床蛋白尿,只有用放射免疫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惟一的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从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2、水肿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若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水肿加重,多为疾病进展至晚期表现。

3、高血压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病人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

4、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5、贫血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病人,可有轻度的贫血。

6、其他脏器并发症表现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但有严重视网膜病变者不一定有明显的肾脏病变。当糖尿病肾病进展时,视网膜病变常加速恶化。

糖尿病肾病早期如何防治

1、改善生活方式

吸烟是2型糖尿病发展至DN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肾功能的恶化相关。戒烟可以使DN进展的危险减少30%。因此,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戒烟。控制体重也是一个重要措施。有研究发现,使超重患者的体重指数下降,可达到稳定肾功能、显著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建议DN患者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4.9[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2、饮食治疗

低蛋白饮食可减少DN患者尿蛋白排泄量,延缓肾功能恶化速度。早期DN患者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在正常低限[0.8-1.0g/(kg·d)]为宜;肾功能不全时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在0.6—0.8g/(kg·d)之间,并以动物类蛋白为主。为避免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在低蛋白饮食时应保证足够热量的摄入。有条件的患者可加用α-酮酸制剂。另外,DN患者还应适当减少饮食中的盐分,少吃含高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

研究指出,糖尿病一旦肾小球滤过率 下降达60%以上,或合并有蛋白尿时,必需实施限制蛋白摄入。在一般情况下,逐日摄入蛋白量宜小于0。8 g/kg,严峻者可以更为严格。为什么将限制蛋白摄入做出如斯明确的划定呢?这是由于低蛋白饮食中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有防治作用。

异常血活动力学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条件,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在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可泛起,且高血压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相称高而且严峻,因此这种过高的压力就可以直接传入到肾小球内,一方面促使蛋白尿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到损害,终极可导致肾脏病变的发生与并趋严峻。高蛋白可以显著增加肾小球血流量,从而加剧肾脏损害,而低蛋白则显著减轻了这一过程。

3、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造成DN各种病理变化的始动因素。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延缓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并延缓微量白蛋白尿向临床蛋白尿发展的进程。在药物的选择上并不强调必须使用胰岛素。临床上降糖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药物的种类、剂量及强化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微量蛋白尿的发生,建议应尽早地强化血糖控制,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4、控制血压

高血压在肾功能衰竭进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严格控制血压与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同样重要。建议DN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控制血压的水平要低。在降压药物选择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应作为首选,必要时联用2种到2种以上的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3代B受体阻滞剂等),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的变化。

5、调脂治疗

糖尿病患者常伴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也可加速DN的肾功能下降及增加病死率。通过合理饮食、减肥、血糖控制,可以改善高脂血症。当经过血糖控制和饮食治疗不能达到目标时,可予以降脂药物治疗。以甘油三脂增高为主选用贝特类药物,以胆固醇增高为主者选用他汀类药物。建议治疗标准为:总胆固醇《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mmol/L、甘油三脂(TG)《1.5mmol/L。

6、控制蛋白尿

蛋白尿不仅是DN的临床表现,也是促进肾功能恶化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也应使用ACEI或ARB治疗以减少尿中白蛋白的排泄率。

7、减轻血管病变的措施

应用抗血小板的药物(如阿斯匹林、双嘧达莫)或活血化瘀的中药能延缓部分DN患者的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