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根(糖尿病的根源是肾虚吗)

内分泌科杨玉莲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根在脾!张锡纯名方一击即中

张锡纯认为消渴症多因元气不升而致肺体有热,或因脾胃湿冷,虚火衰微而致肺胞失津,消渴即生。

针对主证,张锡纯用“玉液汤”化解,本方具有升元气,补气补脾,清虚热之功效。
玉液汤方: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糖尿病,这里指的是二型糖尿病,古人称之为消渴,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上消主要是喝得多但是口渴,中消主要是消谷善饥,特别容易饿,吃得多,但总想吃。

下消主要是尿特别多,喝多少尿多少。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到了中晚期这三个症状都有,这个玉液汤好在就是无论上消中消还是下消都有一定的调理效果,对上消口渴特别有效果。

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子,玉液汤到底是如何解决消渴病的呢?
用怀山药来治疗糖尿病是张锡纯的独家心得,很多人说怀山药不是有淀粉吗,糖尿病人不能吃淀粉啊。
这个就显得太呆板了,糖尿病人可以吃怀山药,用怀山药干煮水喝,不吃怀山药渣,只喝煮出来的水就可以了。

为什么怀山药可以调理糖尿病呢?
因为张锡纯认为怀山药可以启动脾胃功能,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糖尿病之所以血糖高在中医看来主要就是脾虚。
方中以黄芪、山药为主,补气补脾。
山药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且其色白入肺,能润肺生水,而消渴亦有之。
人参养气复脉,补中有泻;
甘草和中缓急止痛。
山药健脾益胃,生津益气以止汗。
生姜辛温散寒,能散寒邪。
三者合用可增强疗效。

知母滋阴润肺降火,药性往下走,与黄芪搭配也不容易上火。
天花粉,这个天花粉不是花粉,是中药瓜萎的根,这个根切片就是天花粉。
瓜萎是化痰的,瓜萎的根有润肺滋阴的作用,用在这里就是治标,就是为了解决糖尿病人口渴问题。

只要是有口渴症状的,天花粉是不二之选。
而鸡内金配伍,可助脾胃健运,化食之糖质,为津液之本。
五味子偏于固肾生津;
黄芪山药偏重于补脾肺,五味子偏重于补肾。

玉液汤主治元气不升,气阴不足,脾肾两虚所致的消渴症。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用玉液汤配合西药降压药后血压下降明显;
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用方加减亦获良效。

需要注意的是,方子因人而异,每个人病因不同,体质不同,用方用量都不同。

李光伟教授:顽强的β细胞,等待被唤醒,从糖尿病的“根”看未来的疾病管理

本文经李光伟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引言:糖尿病治疗理念新飞跃——以“追求缓解”为第一目标,行三级管理。

2021年12月25日,第二届“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肥胖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如期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糖尿病学界著名学者李光伟教授以“从糖尿病的根,看未来的糖尿病管理”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李光伟教授对“既往人们对于2型糖尿病的错误认识”予以了纠正,带领大家探寻了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阐明了推动治疗理念改变的理论基础,并对糖尿病新的管理理念进行了展望。

李光伟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卫生部疾控专家委员会委员,2000年当选为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七、八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是Elsevier评选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之一。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

“β细胞的宿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吗?

1998年,UKPDS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在确诊时,β细胞功能仅剩50%,之后会以每年4.5%的速度下降,12年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基本丧失。临床实践中,情况也确是如此,无论选用什么药物,血糖控制都会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发生恶化,无法避免血糖的爬坡。对于“改变β细胞宿命”、“改变糖尿病”,我们似乎无计可施,持有悲观的态度的人占绝大多数。

图1 UKPDS研究结果(1998年)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李光伟教授分享了一则案例

某女,69岁,糖尿病10年。使用优泌林50,49u 28u治疗3年;空腹血糖12mmol/l,餐后血糖22mmol/l;两年来多次因头晕跌倒,头部血肿,两次晕倒失去知觉,一次发生在清晨,一次发生在上午10点半;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走路深一脚浅一脚不敢落地,几分钟的路要开车去,不敢走。住院神经科,脑CT发现腔隙性脑梗塞,心电图未见异常,血糖偶达4mmol/l。诊断与治疗:考虑低血糖造成的高血糖,停药两周之后,跌倒事件明显减少。

李光伟教授指出,这则病例反映了当下糖尿病的诊疗现状——对于降血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治疗,很多医生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导致出现患者饥饿、血糖高、低血糖频发的“怪现象”。不禁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血糖控制的每况愈下,是疾病本身的原因?还是治疗策略(药)之过?

“糖尿病有缓解可能,以往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识,是不是全错了?”

对于糖尿病的认识

既往,我们认为糖尿病的根源在于β细胞的丢失(死亡),丢失比例越大血糖越高,所以虽然进展缓慢但是不可能根治。而2017年Banting奖得主Domenico Accili教授则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是由高的胰岛素需求激发的,换言之对胰岛素需求越多的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因此,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有利于疾病好转,部分甚至可缓解(Remission or Honeymoon)。

对于β细胞的认识

既往认为,β细胞不可复制无法再生“死一个少一个”。Domenico Accili教授则认为β细胞能有限复制,缓慢更新,甚至可有α细胞转分化等途径增加β细胞的数量,也就是说β细胞是有“后备军”的。

李光伟教授不禁感慨道:“现在来看,既往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识,很多地方都错了”。Domenico Accili教授更是一语点破了糖尿病现代治疗的缺陷:“当前的策略是‘远离糖尿病的根本’而非使之缓解。”

肥胖是糖尿病和心血管不良结局的“根”,治疗需溯本求源

早在2014年,Albert Renold奖获奖者Steven Kahn教授已指出:“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后者是β细胞功能衰竭的‘发动机’。胰岛素抵抗会先于β细胞功能衰退出现。通常来说,肥胖会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正常情况下,β细胞会增加胰岛素释放以维持正常糖耐量。若胰岛素需求大幅增加导致β细胞疲于应对,就会出现部分凋亡、去分化的现象,随后逐步出现糖尿病前期,进而发展为糖尿病。减轻胰岛素抵抗,使β细胞“减负”是延缓β细胞功能衰退进展最有效的方法。”

大庆糖尿病研究30年随访研究揭示肥胖危害

李光伟教授指出,一位身高1.7米,体重66.5公斤的人,若体重增加12公斤(BMI由23kg/m^2增长至27kg/m^2),胰岛素抵抗会变为之前的2.7倍,β细胞负担会变为之前的4倍,打个比方,如果之前是“一马拉一车”,变胖之后就变成了“一马拉四车”,长此以往β细胞难免出现衰竭,研究也证实这部分人6年内糖尿病风险增加了4倍。30年间心脑血管病死亡增加60%。

表1 体重变化带来的影响

除此之外,胰岛素抵抗还会携多种代谢紊乱因素加速2型糖尿病走向不良终点。

“正如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不能限制气候变化一样,不强调其易患危险因素肥胖就不能控制2型糖尿病。为此,胖人更应‘斤斤计较’”,李光伟教授评论道。

实现糖尿病缓解的物质基础——坚强的β细胞

维持血糖接近正常需要多少β细胞?30%足矣!

李光伟教授指出,传统观念认为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最终的和唯一的途径是β细胞死亡,现在来看,并不准确。有人报告说虽然相比于健康人群,无论是否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凋亡确实增加了,但是mass谱很宽,与非糖尿病人群有相当程度的重叠。病程短于10年的2型糖尿病人一般还剩余50%β细胞,尽管其分泌胰岛素功能已经不那么活跃,但重要的是它们依然活着。

维持血糖接近正常需要多少β细胞?30%足矣,因此有残留细胞50%是我们对糖尿病的治疗完全可以有乐观的理由。可以被唤醒β细胞就是糖尿病缓解的关键物质基础。

进入“休眠”状态的β细胞,等待被唤醒

李光伟教授指出,细胞衰竭往往是因为β细胞走向了两个方向——死亡和去分化。

“去分化”是β细胞受到刺激后的主要改变,这一看似“自私”的行为保证了其能够继续存活而非立即死亡。研究显示,“β细胞在去分化”很可能是机体应对胰岛素需求增大时的一种方式,待机体对胰岛素需求减少时重新恢复(这一过程被称为“再分化”)。

换句话说,β细胞并不是“乖乖的”等待死亡,而是想尽办法“避免死亡(不可逆转的丢失)”,等待被唤醒。1979年首次报告的“糖尿病蜜月期”——短期强化治疗2周后,获得血糖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长期改善——即为“唤醒”过程的典型案例。近年欧洲的研究发现,单纯限食减重也可以实现这一过程。

唤醒β细胞,追求糖尿病缓解——要减重多少?

DIRECT研究发现,新诊糖尿病人群极低热卡饮食减重10公斤可实现60%的糖尿病缓解,减重15公斤可实现80%的糖尿病缓解。在2021EASD大会上,lldiko Lingvay教授呼吁:“应将减重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减重15%以上能够改变T2DM病人的疾病历程,而这是其他任何降糖药物无法能企及的。”

对于减重目标,李光伟教授指出:“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减重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但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的目标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争取到最好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减重要仔细斟酌,避免肌少症。”

以“追求缓解”为第一目标——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一次飞跃

李光伟教授指出:“通过纠正高血糖去除糖毒性以及减重来减轻β细胞负荷,促进其再分化,是促成糖尿病缓解的重要途径,未来的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应以‘唤醒β细胞,追求缓解’为首要目标行三级管理,这对糖尿病患者获良好的心血管结局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作为医生,要尽最大努力,给糖尿病人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焦不调百病生,揪出糖尿病的“根”,血糖稳定在5.5!

在中医的视角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焦涵盖心、肺;中焦涉及脾、胃;而下焦则包括肾脏、膀胱、大小肠。中医认为,消渴症(即糖尿病)的根源在于上中下三焦的虚弱。

借此给大家分享一个去年的临床案例,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

这位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她的空腹血糖长期在12mmol/L左右波动,夜尿频繁,常常感到全身乏力、腰酸背痛,甚至有时胃部有灼烧感。

在为她进行诊断时,我发现她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初看之下,可能会认为她的病根在下焦,因为腰腿疼痛明显,表明肾脏可能存在问题。然而,她胃部的灼烧感又似乎指向中焦的虚弱,又令人感到困惑。

在临床中,患者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是集中在一个部位,而是分散的。经过辨证,我确定这位患者的症状属于肾阴虚、肝胃郁热型。

于是,我借鉴了医圣张仲景的“大柴胡汤”并进行适当的加减:柴胡、大黄、半夏、大枣、黄芩、枳实、女贞子、生地黄、旱莲草、生姜、炙甘草。

在这个方剂中,柴胡用于疏肝解郁;大黄和半夏则有助于清除胃热和肝火;大枣则补气养血、滋养肝脏;黄芩苦寒,可以清除心中的烦热感;枳实有助于破气消积滞,通畅胃经、肝经、脾经,缓解肝胃郁热。

女贞子和旱莲草则用于补益肝肾;生地黄则能养阴生津液,解决肾阴虚、口舌干燥的问题。

最后,生姜温中通脉,炙甘草则补脾益气,为身体提供全面的调补。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理,患者的空腹血糖逐渐稳定在5.3mmol/L,腰腿酸疼、胃部灼烧感和其他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在随后的半年随访中,患者的空腹血糖偶尔会有所升高,但只要注意饮食和作息,血糖就会逐渐降低,大部分时间都能稳定在5.5mmol/L左右。

本文旨在分享知识和健康科普,并非作为医疗建议或对任何药物治疗的推荐。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剂量比例至关重要,必须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