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测血糖(糖尿病测血糖可以扎脚趾吗)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关注“血糖”就行?这个指标也很重要,很多人忽略了

糖友们都知道,糖尿病需要定时监测指尖血糖,常见有空腹、睡前、三餐后血糖以及必要时午晚餐前及凌晨3点血糖,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指标也很重要,那就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

以下是我们医院的糖化血红蛋白报告:

从表中可以看到,标准的HbA1c检测方法的正常参考值为3%~ 6%。糖化的升高和血糖的对照表如下。因此,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我们可以初步估算血糖的控制情况,例如糖友如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那意味着近3月其平均血糖水平为8.6mmol/L,如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那意味着近3月其平均血糖水平为10.2mmol/L,这个是平均血糖水平,不论空腹或餐后。

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关系对照表

糖化血红蛋白已成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既往,糖尿病诊断标准主要以血糖水平为依据,但根据目前最新的指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亦成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前提是需要由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出示。所以,如果是正规的单位体检发现糖化血红蛋白≥6.5%,请务必要专科就诊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4%-6%,但我们临床医生并不要求每一个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均要达到正常。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的年龄、病程、并发症、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综合评估。下图是医生评估控制目标的主要参考因素,对糖友来说有点复杂,糖友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目标水平。

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互不可缺

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1次。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而且,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即刻血糖水平,也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自我血糖监测和持续葡萄糖监测可以很好地弥补 HbA1c 的上述不足。因此糖友们都要定期监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健康热力计划#

专业护师详述!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监测血糖?转发收藏!

据科普中国消息,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已高达 11.9%,且发病日趋年轻化。根据 2021 年的数据统计,我国 20 岁至 79 岁的糖尿病患者有 1.41 亿人,是糖尿病第一大国。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日常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血糖控制和监测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于血糖的日常控制和监测缺乏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有时使病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血糖监测。

01

不同患者有不同控制标准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的试金石,可以指导饮食,评估用药效果,也是动态反应防控效果最便捷的方法。

那么,血糖值控制在什么范围最合适呢?

其实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非常强,不同人群、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身体状况,控制目标会不一样,具体分为严格控制、一般控制和宽松控制。

1. 需要严格控制的人群

严格控制指的是空腹或餐前血糖:4.4~6.1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6.1~7.8 mmol/L。

新诊断、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的非老年患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风险患者,以及接受过精细手术(如整形)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2. 需要一般控制的人群

一般控制指的是空腹或餐前血糖:6.1~7.8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0.0mmol/L。

择期大、中、小手术患者、器官移植手术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伴有稳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需要一般控制血糖。

3. 只需宽松控制的人群

宽松控制的标准为空腹或餐前血糖:7.8~10.0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3.9 mmol/L。

低血糖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患者、中度和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预期寿命不足 5 年(如癌症等)患者、75 岁以上人群,以及精神或智力障碍者,可进行宽松控制。

4. 如何确定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控制目标需要根据具体年龄、糖尿病病程、并发症等决定,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大部分健康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7.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

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或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8.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1.1 mmol/L。

年龄超过 75 岁、频繁发生低血糖、生活不能自理或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进一步放宽,建议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4.0 mmol/L。

02

给自己开一张“监测处方”

1.什么时候需要监测血糖

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一周测一次七点血糖,三餐前、后及睡前,可不在同一天测。

血糖控制很差的患者:每天都测七点血糖,直到血糖控制平稳为止。

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的监测血糖,调节饮食和运动。

口服降糖药患者:可以每周监测 2~4 次餐前或餐后血糖,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的七点血糖。

特殊情况:当出现低血糖、调整用药或血糖升高时,要随时监测血糖,短期内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直到血糖平稳控制为止。

2.常用的血糖检测方案

四点血糖:监测时间为三餐前、睡前,适用于正常饮食情况下,每日 1~2 次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七点血糖:监测时间为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适用于正常进食情况下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每 4~6 小时血糖:适用于肠内或肠外营养的饮食前提下,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含胰岛素泵)的患者;也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缓解期。

每 1~2 小时血糖:适用于静脉胰岛素输注或 ICU 患者,无论何种进食方式,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性期需要每 1 小时测量一次。

老年患者的血糖监测频率参照一般人群的要求,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3.除了血糖,还需要监测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小于 7.0%,治疗初期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建议每三个月查一次;当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后,可延长为每六个月查一次。

尿酮体:当血糖持续升高时、短期内频繁发生低血糖时、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时,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需要检测酮体。当尿液中出现酮体的时候,一定要接受医生治疗的建议,不可轻视。

微量白蛋白: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血脂:高血脂的患者至少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患者至少半年检查一次。

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做一次眼底检查,以后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03

血糖仪该如何用?

血糖仪简单易学,在糖友们居家护理或有不适症状时,可以快速测出血糖,为治疗提供依据,是糖友们的好帮手。血糖仪价格一般在几百到一千元以内,一般家庭都能承受,建议糖友们都为自己配备一台。

1. 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步骤一:准备好 75% 酒精、无菌棉棒、血糖仪、试纸、采血针。

步骤二:取出试纸,手指不要触摸试纸的测量区,将试纸放入血糖仪中。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三:用75%酒精消毒指腹侧面。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四:等待酒精干燥后,用采血针按压采血,将用完的采血针放入坚硬不易穿透的容器内,如易拉罐、罐头瓶、茶叶盒、矿泉水瓶等。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五:要用干净的棉签抹去第 1 滴血,将第 2 滴血滴入试纸中,等待血糖监测仪出结果。

图片来源:魏丽丽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六:用洁净棉球按压穿刺部位一到两分钟止血。

2. 即时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采血时不要用力挤压采血部位,容易使得数值偏低。

扎针时第一滴血注意一定要拭去,因为第一滴血一般含有更多的组织液,影响结果。

选择采血量的时候,应不多不少,这样既可以减轻疼痛也能保证数值的准确性。

不可选择对监测有干扰性的消毒剂,如碘伏等。

若血糖数值异常,应重复监测一次,必要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3. 采血部位的选择及轮换

重复在同一手指或部位采血,容易引起手指疼痛加重,增加恐惧心理,也能影响采血口的愈合,造成“蜂窝手指”。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手指轮换采血的方法,能有计划地轮换采血手指和采血部位,给手指充分的愈合时间。

制图:魏丽丽

区域划分:将末梢采血部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并按顺时针顺序轮换。

间隔距离:每次采血点距离上一次采血点,至少间隔0.3厘米,避免重复的组织损伤。

双手轮换:单号左手双号右手,左边一次,右边一次,部位对称轮换。

血糖检测时间对应部位轮换:空腹—大拇指,早餐后-食指,午餐后—中指,晚餐后—无名指,睡前或其他时间—小拇指。

采血部位的轮换,要建立在采血部位健康的基础上,如果有不适合采血的情况,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制图:魏丽丽

出品:中华护理学会

作者:魏丽丽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任护师 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业员会副主任委员

审核:赵芳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护师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免去每天扎手指的痛苦,动态血糖仪了解一下

有糖尿病的患者都知道,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血糖监测是医生了解患者糖代谢的紊乱程度,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降糖效果以及后期作为病情随访的重要参考。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血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测静脉血浆糖

此种方法更多地是在医院开展,患者自我监测时不可能随时随地监测静脉血浆糖。

2. 末梢血糖仪

这是一种快捷、准确、简便的血糖监测方法,也是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最常用的重要方法。

3.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需要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分析,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能反映这次抽血前8~12周之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监测,人体的血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点时的血糖还是各种糖化蛋白的监测,都没有办法精准的反映全天的血糖波动,因此持续监测血糖一直是人们的梦想。

什么是动态血糖监测?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制动态血糖监测,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人们可以便捷全景式的观察到个体葡萄糖水平的瞬息波动。2005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运用临床,除了能够实时显示监测的结果之外,还有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报警功能、预警功能。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我们国家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实时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一般由葡萄糖感应器、传感器植入装置、发射器、记录仪和分析软件等组成。其原理是通过置于皮下的葡萄糖感应器中含有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再由葡萄糖感应器发射到分析软件,转换成血糖值,可以全面地连续反映全天的血糖水平,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还可以探测到常规监测技术无法探测到的隐匿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如何使用?

1. 患者在医院填写动态血糖监测知情同意书。

2. 在身体的特定部位植入动态血糖监测葡萄糖探头。

3. 链接记录器和发送器。

4. 绿灯闪烁表示机器正常工作。

5. 特定的保护装置固定仪器。

6. 记录动态血糖就餐、运动、治疗情况。

哪些患者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可以持续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使它更好地达标,同时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

3. 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所谓围手术期,就是在即将进行手术和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的患者,针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血糖的过度波动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

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需要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正在进行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反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的低血糖、没有症状的低血糖、夜间的低血糖。

5. 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

6. 血糖波动特别大的患者,或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地保持高血糖的患者。

7. 妊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

通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教育,能够让患者了解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以及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医患沟通,利于患者病情,在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同样重要。

第一、患者要做好饮食、运动、睡眠以及降糖药物使用的记录。

第二、在佩戴的过程中不建议进入磁场,比如去做核磁共振,进行x线检查等。

第三、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不建议进行盆浴或者浸泡洗。

第四、手机对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是没有影响的,可以放心使用。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田竹芳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