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骨头(糖尿病和骨头有关系吗)
小心糖尿病也会“啃”骨头
武汉晚报讯(通讯员刘姗姗 记者祁燕)老是感觉浑身骨头疼,以为是劳累所致,国庆假期,35岁的王女士背着10斤重的背包徒步旅行居然骨折了。前天,她在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祸首原来是糖尿病。
35岁的王女士是一公司白领,近半年来,她经常感觉全身骨头疼,以为是上班太累的缘故。国庆假期,她和朋友约好去登山徒步旅行,这次出行她还准备了一个大容量背包,足足10斤重。谁知不到一天时间,她就感觉腰痛难忍,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腰椎居然骨折了,所幸不是太严重。回到武汉后,王女士感觉骨痛症状越来越严重,晚上更是疼得无法睡觉,于是赶紧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
经过骨密度检测,她的骨龄相当于60多岁的老人,确诊为重度骨质疏松。王女士始终不敢相信,“才30多岁,怎么会患上骨质疏松呢?”医生详细询问她的病史后,建议她去看下内分泌科。结果一测血糖,她的血糖高达22mmol/L(正常人的血糖是3.9-6.1mmol/L),最后被诊断为糖尿病。内分泌科医生告诉她,这次骨折可能就是因为骨质疏松引起的,而糖尿病是罪魁祸首。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红梅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除了引起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及神经病变外,骨质疏松也是慢性并发症之一。据了解,约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骨密度减低的情况,1/3的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患者多尿时,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也会被尿液带走。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防止骨质疏松,首先要积极控制好血糖。在饮食中不能忽视钙质的补充,适当锻炼。如果出现了腰腿痛、背痛、全身乏力等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应及时就医,以免出现反复骨折的后果。
来源: 武汉晚报
别忽略“发生在骨头里的糖尿病”,有多少人不知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要一起防
骨质疏松与糖尿病有关系?是的!不仅有关系,他俩还成为威胁老年健康的一对“双胞胎”慢性病。
近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浦南医院内分泌科承办的“第五届浦南内分泌代谢病论坛”上,来自上海及浦东新区的内分泌科专家和医务人员线上、线下共450余人与会,对这两大类慢性疾病的规范诊治成为讨论重点之一。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居世界之首,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如今,传统的以单纯控制血糖为目的的观念,已逐步转化为减少心血管结局事件为治疗目标。
比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就要求医生控制糖尿病患者各种高危因素,全面干预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全因死亡率。尤其近几年,SGLT-2抑制剂、GLP-1激动剂药物问世,给广大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极大方便,这两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能同时对心肾等脏器开展保护,降低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比如降低体重、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提高,骨质疏松疾病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达到了:男性14.4%,女性20.7%。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就是骨质疏松骨折。老年患者一旦骨折,就会卧床不起,导致其他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的质量和寿命。
浦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连勇教授强调,这次内分泌代谢病论坛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骨质疏松这两种慢病管理列为学习交流主要内容,提倡针对这两类典型慢病规范管理、早期防治,社区联动,院内院外同质化管理进行学习,是因为这种慢性病的“密切关系”并没有受到大众足够的关注。
如今,很多人都认识到,高血糖会使全身的代谢受到影响,糖尿病会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糖尿病性肾病、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病。其实,还有一种发生在骨骼系统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害一点不小,致残、致死率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躯体骨骼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它就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有1/2-2/3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近1/3可诊断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就是容易发生骨折,糖尿病患者发生髋骨或股骨颈骨折者比同龄非糖尿病者高2-6倍。专家称,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控制血糖是关键。
“对临床医生来说,如何规范对两大类慢性疾病的诊治非常重要。这次内分泌代谢论坛专门邀请国内著名的骨质疏松专家章振林教授,游利教授和岳华教授讲授骨质疏松疾病相关防治问题。”刘连勇呼吁,临床医生和患者都要十分关注骨骼健康,做到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降低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病率,以增强老年人的骨骼健康。
本次论坛名家汇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鑫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邹大进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彭永德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石勇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曲伸等对内分泌领域疾病的规范诊治话题作了精彩演讲。
上海市浦南医院党委书记雷撼到会致辞称,论坛的召开让浦东新区内分泌系统的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内分泌代谢领域的热门话题和诊疗新进展,为业务知识的提高、科室的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百姓,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糖尿病患者为何易骨折?我国科研团队破解“糖骨悖论”
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骨折
我国科研团队破解“糖骨悖论”
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骨折?权威医学期刊《细胞报告医学》(Cell Reports Medicine)近日在线刊登了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联合科研团队的最新发现,为相关药物和新型检测设备研发奠定了基础。
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苏佳灿教授介绍,医学上有一个“糖骨悖论”,即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比健康的人还高,但其实骨头很脆弱,容易骨折。这是什么原因呢?医学界和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
为此,我国科研团队通过糖尿病小鼠实验,解开了这个谜团。他们对这些小鼠进行了全方位的骨质体检,发现在其骨骼内部,骨胶原蛋白和钙镁矿物质排列混乱,大量钙镁矿物质沉积在骨胶原纤维外面,像一片乱糟糟的建筑工地,难怪骨强度会下降。“如果把骨头比作建筑,那么骨胶原蛋白好比钢筋,钙镁矿物质好比水泥。”苏佳灿解释,“人或小鼠得了糖尿病后,骨头里的钢筋和水泥就会逐渐分离,分布越来越紊乱,导致骨头的脆性增加。”
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会大量积累一种名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有害物质。这是过量的糖与蛋白质结合的产物,它会破坏人体内的组织细胞,加速人体的衰老,并导致很多慢性退化性疾病。对骨健康而言,AGEs也是破坏者,会让骨胶原蛋白糊在一起,使得钙镁矿物质无法正常填充其中,从而破坏骨头的内部结构,导致其变得又硬又脆。
小鼠实验中,科研团队使用AGEs抑制剂,改善了糖尿病小鼠的骨骼微观结构,恢复了骨骼韧性。这意味着,AGEs很可能是治疗糖尿病骨病的潜在靶点。这个团队的下一步研究计划,是构建糖尿病骨病类器官模型,在实验室里模拟疾病过程,找到AGEs破坏骨骼的更多“作案细节”,争取以此为靶点筛选出相关新药。
他们要构建的类器官,是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所形成的具备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类器官的“类”字意味着它们并不是真的人体器官,但可以在结构与功能上模拟真实的器官,并能进行长期稳定的传代培养。
除了研发新药,构建糖尿病骨病类器官模型的另一个目标是研发新型检测设备。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测量骨密度来评估骨质,但这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看似正常,但其实骨头的内在结构和矿化质量可能已出现问题。因此,苏佳灿认为可利用先进影像技术开发一款新的仪器,用它检测骨头内部的精细结构,让医生能综合判断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记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