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时糖尿病(怀孕时糖尿病的危害)
孕期患上糖尿病?可能是这4个原因导致的,教你简单4招调理
糖尿病是现在的富贵病,但是这种病也是有生理性的,例如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女性怀孕前未患有糖尿病,而在怀孕期间出现血糖含量异常的现象。一般分泌后这种症状就会逐渐消退。
而妊娠期糖尿病却容易造成流产、早产和死胎等严重危害,而且还可能会造成羊水过多和增加巨大儿的概率。另外,还会导致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和产伤,造成分娩时间延长,从而引起宫缩乏力性出血。所以,孕妇治疗妊娠期糖尿病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1、身体需糖量增加
本身怀孕后,胎儿就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母体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摄取足够的葡萄糖,以满足身体和胎儿发育的需要。
2、肾脏的排泄增加
在怀孕期间,肾脏的滤过率会有所增加,所以肾小球的滤过率也被迫增加,但是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利用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会导致过多的糖类从尿液中排出,达到糖尿病的标准。
3、激素作用
妊娠后,母体内的雌激素以及孕激素都会有所增加,而这领个激素都会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进一步刺激葡萄糖的生成,这都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4、食量增加
怀孕之后,为了保证孕妇的营养,会盲目的进食补充营养,导致摄入的能量过多,而过多的葡萄糖除了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还会导致血糖升高。
二、患上妊娠糖尿病怎么办?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在了解发病原因后,可以进行对症治疗。
1、定期孕检
过高的血糖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好, 所以需要定期孕检,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处理。
2、控制饮食
孕妇应该严谨遵守饮食规律,每天摄入足够定量的营养素。摄入过多,易导致血糖升高,摄入过少,也会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发育。所以饮食管理的要求与其他类型糖尿病不同,均衡饮食,并且保证有效控制血糖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关键。
(1) 最好以蔬菜、谷物(尤其是全麦)及豆类来补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在早餐中获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2) 吃瘦肉、脱脂乳及低脂酸奶、干酪补充蛋白质,避免高脂饮食。
(3) 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全谷物、水果、豆类及蔬菜),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
(4) 少吃含有较多糖类添加剂的食品 。
(5) 口渴喝水,尽量少喝果汁及碳酸饮料。
(6) 少食多餐(如每天6小餐,间隔均匀)。
3、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健康妊娠的重要组成部分,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适量运动还可以帮助自身的胰岛素更好地工作,是帮助控制血糖的有效途径。
4、药物治疗
经过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运动疗法,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接受胰岛素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什么怀孕容易引发糖尿病?带您全面了解妊娠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升高,以及妊娠糖尿病筛查诊断受到广泛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约1/6的母亲在孕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其 中84%为 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
今天笔者带您了解妊娠糖尿病相关知识。
哪些属于孕期糖尿病?一共包括三种情况:
1.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约占孕期糖尿病的80-90%。
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指孕期任何时间被发现且达到非孕状态人群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3.孕前糖尿病:指妊娠前即已知患者糖尿病。
为什么怀孕容易引发糖尿病?由于怀孕后身体发生很大变化,随着体重增加及胎盘产生的一些激素及细胞因子会阻止体内的胰岛素正常工作,尤其在孕24周后会更明显,可在妊娠晚期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40%,导致部分孕妇最终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1.人胎盘催乳激素:妊娠2周开始分泌,分泌量与胎般面积有关,为主要抗胰岛素因素。
2.孕酮、雌激素:外用性对抗胰岛素。
3.催乳素:孕晚期增加5-10倍,影响胰岛细胞。
4.胎盘胰岛素酶:使胰岛素降解为氨基酸及肽而失活性。
5.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内生性葡萄糖产生。
孕期糖尿病对孕妇造成哪些影响?1.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
2. 可致羊水过多,发生率10%,影响孕妇正常呼吸
3. 难产并易致产伤
4. 增加产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孕期糖尿病对胎儿及后代造成哪些伤害?孕前期(12周以前)发生孕期糖尿病,可导致自然流产、胎儿畸形。
孕中晚期(12周以后)发生孕期糖尿病,易致胎儿胰岛素过度分泌,进一步导致巨大儿,宫内发育异常。这些孩子出生时体重过大,将来肥胖和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哪些人容易患孕期糖尿病?1. 有糖尿病家庭史者、糖耐量异常史、妊娠期糖尿病病史者
2. 年龄≥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者
3. 既往出现不明显原因的死胎、流产史、巨大儿分娩史、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史
4. 本次妊娠发现巨大胎儿、羊水过多
如何对妊娠糖尿病进行筛查首次孕检时检查空腹血糖,若正常,需在孕24-48周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OGTT)。近亲属有糖尿病者,孕期血糖偏高或糖化白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偏高,需要尽早进行OGTT。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妊娠妇女在妊娠24-28周进行75gOGTT,以下任意一点血糖异常,即可诊断:
1.空腹血糖≥5.1mmol/L;
2.服糖后1h血糖≥10.0mmol/L;
3.服糖后2h血糖≥8.5mmol/L。
怀孕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1. 孕前糖尿病妇女:积极控制血糖,将HBA1c<6.5%,使用胰岛素治疗者HBA1c<7%,使用口服药的患者应咨询医生是否继续使用,目前只有二甲双胍一个口服降糖药可继续使用,其它口服降糖药均不应继续使用。同时应评估是存在并发症。
2. 产后1年以上的的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再次妊娠时需做OGTT检查。
3. 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应及时补充含叶酸、维生素D及加碘盐。
孕期控制目标是多少?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同时应避免发生低血糖(<4mmol/L)。
饮食指导原则1.控制总热量:
每日饮食量适当,满足母亲和胎儿必需能量需要。妊娠早期(12周前)所需的能量和非孕期相当。妊娠中晚期(12周以后)增加能量300千卡/天。妊娠早期应保证不低于1500kcal/d,妊娠晚期不低于1800 kcal/d。
2.均衡营养,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
推荐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0%~60%为宜,每日碳水化合物不低于150g对维持妊娠期血糖正常更为合适。
3.少量多餐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餐对血糖控制非常重要。可将原有三餐增加至六餐,加餐将正餐主食的1/3 至1/2分流到加餐。
4.高膳食纤维饮食
膳食纤维是不产生能量的多糖。水果中的果胶、海带、紫菜中的藻胶、某些豆类中的胍胶和魔芋粉等具有控制餐后血糖上升程度、改善葡萄糖耐量和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推荐每日摄人量25~30g。饮食中可多选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片、荞麦面等粗杂粮,以及新鲜蔬菜、水果、藻类食物等。
5.维生素及矿物质:
妊娠期铁、叶酸和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了1倍,钙、磷、硫胺素、维生素B。的需要量增加了33%~50%,锌、核黄素的需要量增加了20%~25%,维生素A、B、C、硒、钾、生物素、烟酸和每日总能量的需要量增加了18%左右。因此,建议妊娠期有计划地增加富含维生素B、钙、钾、铁、锌、铜的食物,如瘦肉、家禽、鱼、虾、奶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血糖监测1.自我血糖监测:每周至少测定1次全天4次血糖,包括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
2.动态血糖监测:适用于血糖控制不理想、波动较大或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孕妇并不需要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3.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3月血糖平均水平,因受孕中晚期红细胞转换速度加快影响,应用价值有限。
4.糖化白蛋白监测:因为变化迅速可反应孕期血糖的近况(2-3周血糖平均水平),有应用价值。妊娠期应控制在正常范围的中位值以下。
孕期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即可使血糖达标,不能达标的孕妇应首先推荐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 胰岛素:
我国药监局只批准胰岛素治疗孕期糖尿病。胰岛素属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穿过胎盘进信胎儿体内,不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1.使用时机:孕前糖尿病在准备怀孕前即可开始使用胰岛素;妊娠期糖尿病经饮食运动后血糖控制未达标即可开始使用胰岛素。
2.注射部位:孕16周前注射部位同非孕人群,孕16周后要避开腹部。
- 口服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营养代谢及生长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目前,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在GDM孕妇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被证实。但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且这2种口服降糖药均未纳入我国妊娠期治疗糖尿病的注册适应证。但考虑对于胰岛素用量较大或拒绝应用胰岛素的孕妇,应用上述口服降糖药物的潜在风险远远小于未控制的妊娠期高血糖本身对胎儿的危害。因此,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部分GDM孕妇可慎重使用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华妇产科杂志
#家庭医生超能团##关注妊娠糖尿病##健康科普排位赛##守护她健康#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控糖?掌握这几点
很多姐妹晋升“准妈妈”之后
就开始大补特补
鸡汤、燕窝、阿胶……
生怕肚子里的宝宝跟不上营养
但是吃多点真的好吗?
据统计
一部分的孕妈妈
会得“妊娠期糖尿病”
不吃——饿得不行!
吃——血糖飙升!
所以
学会合理控糖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怀孕前糖代谢正常,孕期才出现的糖尿病。
多数产妇在妊娠结束后可以恢复正常,但以后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但如果患者在孕期加强管理,合理治疗,则可减少不良结局。
图源:soogif
二、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如果孕妇孕前从未做过空腹血糖检查,首次产检需要明确是否有糖尿病。所有孕前、早孕空腹血糖正常者,到妊娠24-28周的孕妇建议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图源:giphy.com
1.妊娠糖尿病诊治指南标准
孕24-28周之间,空腹血糖≥5.1mmol/L。
口服75g葡萄糖、餐后1小时血糖≥1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
任意一点血糖值异常者,应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2.妊娠期糖尿病的分级
A1级:空腹血糖<5.8mmol/L,通过营养管理和运动指导,可将血糖控制到理想状态。
A2级:空腹血糖≥5.8mmol/L,需要加用降糖药物,才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状态。
三、为什么会得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主要是因为妊娠后葡萄糖需要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因素增加,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即某些因素使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导致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
若要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则需要更大量的胰岛素。如果此时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则导致血糖升高,发生妊娠糖尿病。
●高危因素
下述原因可能会增加妊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如果以下这几条描述中,有一条或者多条情况与自身符合,孕妈妈可就要小心了:
- 孕妇因素:年龄超过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 家族史: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
四、妊娠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目前
妊娠糖尿病已经成为
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糖妈妈”的数量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
而妊娠期糖尿病的出现
对于孕妈妈和胎儿来说
都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对准妈妈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会诱发其他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心脏病等;
易发生感染的情况,感染加重糖代谢紊乱,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胎;
高血糖也可导致孕妇羊水过多。
●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早期高血糖有抑制胚胎发育的作用,导致孕早期胚胎发育落后,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易发生流产和早产;
血糖过高还可能造成胚胎过度发育形成巨大儿,因而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高,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的机率增高。妊娠糖尿病会引发早产;
图源:十月呵护
如果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在孕期血糖控制不良,那么其下一代在童年期和成年期患肥胖症、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
就算确诊了妊娠糖尿病
“糖妈妈”也不必过度恐慌
跟着医生的建议做
照样能健康度过孕期!
五、确诊了,该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糖妈妈”们可以这么做:
1.控制饮食是关键
总热量摄入:计算每日摄入总热量,维持适宜体重增长;
就餐次数:合理安排餐次,少食多餐(每日5—6次)、定时定量进餐;
热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早餐摄入10%~15%的热量,午餐和晚餐各30%,每次加餐(共3次)可各占5%~10%。
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推荐鱼类、禽类、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适当限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红肉类,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蛋糕、饼干、薯条、爆米花等加工食品。鼓励全谷物、蔬菜、低血糖生成指数(GI)水果,如黄瓜、小番茄的摄入。
2.积极运动不能少
运动是妊娠期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无禁忌证者都需要采取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可降低妊娠期基础胰岛素抵抗。餐后30分钟进行轻-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母儿无不良影响。选择一种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又称耐力运动),不提倡剧烈运动。
有氧运动主要指由身体大肌肉群参加的持续性运动,如步行。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微微出汗为宜。
3.血糖监测有必要
每周应至少监测血糖1~2天,测5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晚上睡前,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
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早空腹及餐前血糖值不超过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不超过6.7mmol/L。特殊情况下可测餐后1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夜间血糖不低于3.3mmol/L。妊娠中晚期糖化血红蛋白不宜低于5.5%。
4.定期复诊不能忘
定期产科检查以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评估情况,及时调整饮食及血糖。
六、内分泌科简介
1.总体概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是集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病诊断、防治为一体的综合性诊疗中心,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特色诊疗示范基地,深圳市医疗卫生“ 三名工程” 仝小林院士中医代谢病团队依托科室,首席专家“杨叔禹”教授三师共管团队依托科室,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福田区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单元化管理中心。牵头深圳市中医代谢病专科联盟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岭南中医糖尿病联盟单位,深圳市1型糖尿病联盟成员单位,深圳市内分泌代谢疾病标准化管理专科联盟单位,朴春丽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多学科融合,医教研协同,中西医并重。
2.科室环境
科室下设住院部床位48张,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工作室),门诊设有诊室3间及中医特色治疗室、专科检测室。科室拥有国内先进的内脏脂肪检测仪、动脉硬化检测仪、感觉阈值测量仪、多普勒四肢血流图等多种内分泌代谢病科专科设备进行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早期筛查、评估、诊断。同时开展中西医综合治疗,运用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3C疗法、全院血糖管理系统等平台平稳控制血糖。
3.科室特色疗法
根据仝小林院士糖尿病发病分“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理论,专科以态靶辨治体系为指导,通过直接降糖、间接稳糖、辅助调糖三位一体系列方案诊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疗效突出;以开郁清热、消膏降浊法、通经调脏、解毒通络系列方诊治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效果显著;以中医分类分期分证、方药量效理论为指导,开发系列中医调瘿方、疏泄方、代茶饮及外用膏,诊治甲状腺相关疾病,尤其对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桥本甲状腺炎等疗效确切。
诊疗范围: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相结合,中西医结合诊治:
- 糖脂代谢疾病(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 骨代谢疾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缺乏等);
- 嘌呤及电解质代谢疾病(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钙血症、高血压合并低钾血症);
- 甲状腺相关疾病(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术后全程管理、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 肾上腺疾病(肾上腺意外瘤、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
- 性腺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 生长发育疾病(身材矮小症等);
- 垂体疾病(垂体瘤功能评估、肢端肥大症、高催乳素血症、库欣病)。
特色优势:科室坚持对内分泌代谢病患者进行“全面性、个体化、预防与治疗并重、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兼顾”的治疗理念,运用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病,采取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内治与外治法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评估及治疗模式。具体有以下优势:
1.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的患者:我们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降糖,配合中医内服、外治法治疗,能迅速平稳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更长期的糖尿病逆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等:通过中药调节体质、改善症状、减轻胰岛素抵抗、消除血糖难控的因素,实现平稳血糖波动,减少口服药物及胰岛素的用量,保护心、脑、肾、眼等,延缓疾病的进展。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有疗效优、安全高等突出优势。
2.健康教育:糖尿病及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的科普宣教与跟踪管理;重视代谢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设有糖尿病康复俱乐部、甲状腺疾病康复俱乐部,每周一次开展糖尿病俱乐部活动,定期科普宣传、大型义诊活动, 围绕每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甲状腺日主题开展系列宣教、义诊活动,增强全民健康防病意识。
3. 门诊开展纯中医治疗初发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结节、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的患者:我们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降糖,配合中医内服、外治法治疗,能迅速平稳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更长期的血糖缓解。对甲状腺结节全病程诊治,同时开展基于TCT联合基因突变检测技术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活检术,提高恶性甲状腺结节诊出率,减少患者多次穿刺次数,拥有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术后全疗程管理门诊。门诊及病房均开展了肥胖(肥胖合并多代谢紊乱)的中西医结合全链条管理模式,将肥胖分为认识期、治疗期、延续期分期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