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血糖尿病(查血糖尿病需要空腹吗)
糖尿病入院检查那么多,都在查些啥?
我们知道,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理想的血糖控制,更是要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我们不仅仅会关注血糖的高低,也会进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糖尿病的分型、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明确有无合并疾病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那么,糖尿病患者入院会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糖代谢指标1.血糖
血糖既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入院后查静脉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可了解当下病情,更是为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少,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也会下降,因此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这时可选择检查糖化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
3.胰岛功能
胰岛功能的主要是通过测定空腹胰岛素和(或)C肽,或测定多个时间点的胰岛素和(或)C肽来评估。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评估胰岛功能,这既能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也能对后续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4.糖尿病自身抗体
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意义在于辅助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因为1型糖尿病往往抗体呈阳性,而2型糖尿病则是阴性。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我已经诊断了2型糖尿病,还有必要查这些抗体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特殊的1型糖尿病(如LADA),在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所以在随访评估中,抗体的检测仍是必要的。
二、合并疾病相关筛查1.其他代谢指标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肥胖等,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对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的控制——即其他代谢指标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包括血压、血脂、尿酸、BMI等。以下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2.肿瘤标志物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糖尿病人群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的常规筛查,可尽早发现异常。
3.心电图、心脏彩超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等。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4.肾功能、尿液检查
查尿常规,关注有无尿蛋白、管型尿、血尿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疾病。查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排查慢性肾脏病;同时能指导临床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要减量或禁用。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检查##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需定期化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1.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用双胍可使VB12缺乏的风险增加13%,原因如下:
1)二甲双胍阻碍VB12吸收:
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脈改变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减少组织细胞对VB12的运输和利用。
2. VB12缺乏会引起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
糖尿病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Hcy升高可进一步加重血管的损伤。
多项研究表明,Hcy水平对心肌梗塞的预测准确性,几乎是胆固醇的40倍,美国和欧洲卒中指南同样指出Hcy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所以,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常规化验血中Hcy水平,并及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补充叶酸、VB6、VB12将其降至正常范围(小于6.3umol/L)。
中国专家学者最新研究:血液检测可早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防止致盲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刊登了中国学者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期杂志的卷首文章。论文截屏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刊登了中国学者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期杂志的卷首文章。论文截屏
中新网上海8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中国的专家学者率先构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浆代谢指纹图谱。这意味着,未来,糖尿病患者只要进行血液检测,就可快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知晓病变程度,最大限度防止因病致盲,改善生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当日透露,该院内分泌科麻静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钱昆教授团队联手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了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期杂志的卷首文章。
在中国,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仁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伟介绍,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是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早诊早治是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唯一途径。
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最终实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体外诊断,其灵敏度高达94%。仁济医院供图
目前,该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仍主要依赖于眼底显像,不利于大规模筛查的开展。刘伟指出,探索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体外诊断技术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临床研究团队打造了临床信息数据库,并通过血浆质谱检测构建代谢指纹图谱,再进一步构建分类模型,最终实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体外诊断,其灵敏度高达94%。
据透露,中国学者的这项新研究成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液检测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新策略。相关方法在疾病的分级中也表现出明显优势。(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