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头上有(糖尿病头上有味道怎么办)

甘肃张若楠 0
文章目录:

脖子上出现这种表现,多半是血糖超标了!照镜子时每天多看一眼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群人,身上大多数地方都白白净净的,但脖子背面总是黑黑的,洗不净还很难看。

请注意,这不是脏,而是一种病。

脖子洗不净,小心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天鹅绒样的色素沉着过度斑块。

最容易出现在颈部和腋窝等容易摩擦到的部位。

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身体代谢功能出现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肥胖和糖尿病。

这类人群往往存在着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内在代谢问题,过多的胰岛素分泌会促进皮肤增生变厚,影响下丘脑分泌促黑色素激素,进而导致黑棘皮症发生。

控糖是第一要务

黑棘皮病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与之相伴的血糖异常可并不友善,肾衰、眼盲、烂脚……这些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悬在每一位糖友头上的利刃,一旦血糖长期失控,危险就会悄然而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提出了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的“500111”法则,坚持做下去,血糖一定越来越好——

5——每周运动五天,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长期坚持锻炼和节食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强度过高反而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建议从强度比较轻的项目开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

0——不喝饮料

研究显示,饮料可增高29%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不含糖但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增高糖尿病风险31%;贴着“健康”标签的100%纯果汁,增加糖尿病风险12%。

0——晚饭以后就不再进食

晚饭时间最好在18~20点之间,这样到睡觉前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毕,不会影响睡眠质量。

晚饭后不要再吃东西,也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1——肥胖的人每餐要减少一两主食(50克)

让人长胖的是“坏”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是指纤维含量少的糕点、米面。建议可以配合粗粮等一起混合食用,来减少“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

1——每天蔬菜摄入至少要一斤(500克)

注意每天蔬菜量要大于肉类。每天蔬果的品种以4~6种最合适。

1——每星期最多外出就餐一次

饭店餐馆放的油盐会比家里做菜多很多。即使无法做到每天在家吃饭,也要注意油和盐的摄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练肌肉

肌肉是人体的“天然降糖药”。

胰岛素要发挥降血糖的作用,需要肌肉的帮忙。

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运动中酌情增加下列运动,对强化肌肉很有帮助——

俯卧撑

做俯卧撑时,为避免运动损伤,腿部和腰部不能弯曲。如没有相关基础,可以从跪姿俯卧撑开始做,逐渐增加难度。

哑铃操

想要锻炼上肢肌肉,可以试试哑铃,通过手臂对哑铃的提拉,强化局部肌肉的锻炼。

肌肉力量锻炼采用小负荷多次重复的方式。

深蹲

深蹲是锻炼大腿肌肉的关键动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做这个动作时请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上述运动建议每周做2~3次,每次20~30分钟,长期坚持,您不仅会发现身上的肉变结实了,更有力量了,血糖也会控制得更平稳了。

抗糖路上化解“七怕”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 田 慧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袁勇贵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编者按:糖尿病改变了糖友的生活,除了打针、吃药,也让他们备感焦虑、恐惧和痛苦。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主题为“糖尿病与幸福感”,国际糖尿病联盟呼吁,要致力于提升糖友的幸福感,而不是仅仅关注血糖。本报特邀权威专家,梳理影响糖友幸福的七个“恐惧点”,并给出应对措施。

怕低血糖:出门带甜食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进行血糖调节,但如果这项功能出了故障,即发生了糖尿病,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包括餐前反应性低血糖和用药不当引发的低血糖。前者会使人感到饥饿、出冷汗、头晕;后者症状轻重不等,如不及时纠正可导致四肢无力、出现幻觉,严重者可至昏迷,令糖友感到害怕。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表示,相较正常人,糖友不仅更易发生低血糖,且症状也更严重。糖友“怕低血糖”的心理会导致两种恶性结果:一是在用餐时尽可能多摄入食物,导致血糖进一步恶化;二是在用药时减量,或者用药后不运动等。

要改变这种心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表示,糖友首先应明确三点——自己容易发生哪种低血糖、发生时间和相关症状,可以记录下来,在复诊时与医生共同分析原因和对策。外出时,随身携带升糖食物,如糖块、糖水等,一旦出现心慌、手抖的症状可及时补充。另外,尽量多了解控血糖知识,通过饮食和运动改善自身血糖调节能力,保证血糖稳定,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怕疼痛:扎针有技巧

糖友疼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

对于监测和治疗产生的疼痛,田慧建议,疼痛耐受力低的糖友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为了健康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不能逃避,还要争取让每一次药物注射、血糖检测都有价值。“例如,血糖检测有助糖友了解餐后或运动后的血糖波动情况,以更科学地制订治疗计划。有的糖友一天扎7次手指,但不清楚测血糖是为了什么,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结果是白白受痛。”其实,扎针也有技巧。例如,避开末梢神经多的指腹,尽量扎指尖两侧;扎针前按压手指,让血液充盈至指端,然后压住近端指关节再施针,这些方法可减轻一半疼痛。

对于病情进展后可能发生的各类疼痛、不适,包括痛性神经病变、心梗疼痛、带状疱疹痛、皮肤瘙痒、胃肠道痉挛和胀气、不宁腿等。田慧介绍,这些疼痛可以治疗,只要及早查找原因,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也能够帮助糖友减轻很多痛苦。

怕挨饿:节食别过度

“我在告诫患者‘管住嘴’时,常遭到反驳说,不能让人一直饿肚子啊。”田慧表示,这反映出不少糖友都认为得了糖尿病就等于丧失了品尝美食的权利。

实际上,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糖友只需适当控制饮食,“美味”与“控糖”可以兼得。“我有一位患者曾为了控糖10多年没有碰过奶油蛋糕,在一次朋友过生日时,在摄入足量蔬菜、适量鱼肉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吃了一块拳头大的奶油蛋糕,结果血糖一点没升高。”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这位糖友已摄入了不少蔬菜,可以延缓糖分吸收,另一方面,不少奶油蛋糕已改为低糖或零蔗糖,混合奶乳的蛋糕亦可减缓糖分吸收;而且这位糖友的甘油三酯正常,完全可以承受奶油蛋糕带来的血糖、血脂负荷。

“管住嘴不等于啥都不吃。”袁勇贵建议,糖友要多了解营养知识,知晓各类食物成分,在三餐中均衡分配菜、肉、主食,增加摄入品种;就餐时先吃蔬菜,后吃肉类和主食;餐后适量运动,做到吃动平衡。另外,糖友也不宜过度节食,特别是老人,过度节食不利于肌肉保持,会让血糖进一步恶化。

怕截肢:每天都查脚

糖尿病是血管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引发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足。如果出现下肢大面积坏死,必要时就须截肢而保命。在某糖尿病网络论坛的讨论中,有糖友表示:“真的很怕进展到这一步。”

袁勇贵表示,这种恐惧是很难消除的,但如果能将焦虑转换为行动,积极控制血糖、规范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很大一部分患者都能避免截肢。除了关注血糖、血压等指标变化,糖友日常还要保护好足部,做到以下几点。1.每天都要检查足部,并用温水清洗,注意别用热水泡脚,洗后彻底擦干;2.皮肤干燥者需外涂护肤乳霜,足跟易干裂者需敷用护肤油;3.选择宽松、柔软、透气的鞋袜,避免挤压脚趾,不穿会裸露足部皮肤的鞋子;4.养成闲时常搓脚底的习惯,保持脚部血液循环;5.避免自行挖除脚部鸡眼或胼胝、乱用药膏、用针挑破水泡等行为。如果出现脚部的破溃、感染,要及时就医,目前已有不少先进技术可帮助糖友处理破溃、红肿伤口,避免截肢。

怕遗传:改掉坏习惯

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不少糖友非常担心下一代的健康,甚至因此感到自责。田慧表示,总体上,糖尿病有遗传背景,但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否发病,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联度更高。因此,糖友不必太过担心这种遗传倾向,更不要自责,而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扭转这种影响。

虽说2型糖尿病不是遗传病,但袁勇贵认为,这也为糖友家庭敲响了警钟。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要更加注重日常饮食和运动,每年做好体检,必要时可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女性,一方面,可以在妊娠前做好遗传咨询,在妊娠期、哺乳期控好血糖,保护自己也避免影响到宝宝发育;另一方面,做好生活习惯调整,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掐断生活方式上的“遗传”。

怕折寿:护好心血管

调查显示,约75%的糖友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可以说,心梗、脑梗等大血管并发症是悬在糖友头上的“利剑”,这种恐惧又会进一步影响到身体健康,形成恶性循环。田慧说:“不少糖友一看到血糖、血脂、血压出问题就焦虑,一听到并发症就心慌。”

袁勇贵表示,虽说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能一直将血糖控制好,就能延缓甚至避免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进展,糖友的寿命也可以达到人群平均水平。

想要延寿,严控血糖、控制饮食还不够,田慧认为,糖友还要改变心态,承认现实,接纳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不抱怨、不焦虑,尽量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变化。“不能一边嘴上说着想长寿,又一边焦虑、抑郁,抽烟喝酒,做的都是减寿的事。”

怕花钱:早防并发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医疗支出的13%用于糖尿病,其中近85%用于并发症的治疗。此外,糖友日常饮食花费也有所增加。田慧教授在我国西部地区义诊时,有不少糖友反映,当地蔬菜价格比粮食高,且品种单一。

田慧表示,避免巨额医药费的关键就是在糖尿病初期控制病情。“我曾接诊过一个病人,平时不体检,不知道患有糖尿病,脚趾破溃后也不及时处理,就诊时打了抗菌素、做了血管造影,花了不少钱。住院时又因为怕花钱而对下一步治疗犹豫不决,导致病情恶化,最终不幸离世。因为怕花小钱延误成了需要花大钱,又最终因怕花大钱导致了死亡,真是遗憾。”田慧痛心地说。

袁勇贵鼓励糖友,日常的检测、药物费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做到让每一次检测都有意义、让每一剂量的药物都用对,以及积极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好血糖,减少乃至停用药物,都可以节省大笔治疗费用。“如果能从糖尿病前期就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尽量不发展到用药的阶段,岂不是更加节省?”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脖子上出现这种表现,多半是血糖超标了!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群人,身上大多数地方都白白净净的,但脖子背面总是黑黑的,洗不净还很难看。

请注意,这不是脏,而是一种病。

脖子洗不净,小心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天鹅绒样的色素沉着过度斑块。

最容易出现在颈部和腋窝等容易摩擦到的部位。

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身体代谢功能出现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肥胖和糖尿病。

这类人群往往存在着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内在代谢问题,过多的胰岛素分泌会促进皮肤增生变厚,影响下丘脑分泌促黑色素激素,进而导致黑棘皮症发生。

控糖是第一要务

黑棘皮病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与之相伴的血糖异常可并不友善,肾衰、眼盲、烂脚……这些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悬在每一位糖友头上的利刃,一旦血糖长期失控,危险就会悄然而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提出了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的“500111”法则,坚持做下去,血糖一定越来越好——

5——每周运动五天,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长期坚持锻炼和节食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强度过高反而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建议从强度比较轻的项目开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

0——不喝饮料

研究显示,饮料可增高29%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不含糖但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增高糖尿病风险31%;贴着“健康”标签的100%纯果汁,增加糖尿病风险12%。

0——晚饭以后就不再进食

晚饭时间最好在18~20点之间,这样到睡觉前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毕,不会影响睡眠质量。

晚饭后不要再吃东西,也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1——肥胖的人每餐要减少一两主食(50克)

让人长胖的是“坏”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是指纤维含量少的糕点、米面。建议可以配合粗粮等一起混合食用,来减少“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

1——每天蔬菜摄入至少要一斤(500克)

注意每天蔬菜量要大于肉类。每天蔬果的品种以4~6种最合适。

1——每星期最多外出就餐一次

饭店餐馆放的油盐会比家里做菜多很多。即使无法做到每天在家吃饭,也要注意油和盐的摄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练肌肉

肌肉是人体的“天然降糖药”。

胰岛素要发挥降血糖的作用,需要肌肉的帮忙。

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运动中酌情增加下列运动,对强化肌肉很有帮助——

俯卧撑

做俯卧撑时,为避免运动损伤,腿部和腰部不能弯曲。如没有相关基础,可以从跪姿俯卧撑开始做,逐渐增加难度。

哑铃操

想要锻炼上肢肌肉,可以试试哑铃,通过手臂对哑铃的提拉,强化局部肌肉的锻炼。

肌肉力量锻炼采用小负荷多次重复的方式。

深蹲

深蹲是锻炼大腿肌肉的关键动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做这个动作时请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上述运动建议每周做2~3次,每次20~30分钟,长期坚持,您不仅会发现身上的肉变结实了,更有力量了,血糖也会控制得更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