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秤糖尿病(体脂秤 糖尿病风险高)
为何体脂秤检测并不准确?原来是你没用对方法
夏天是减肥的好时候。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减肥的成果,许多人会买一台体脂秤。但是,据某社交平台体脂秤使用反馈显示,体脂秤的检测并不准确,有不少人反映自己测得的数据浮动比较大,怀疑体脂秤的准确度。对此,某健身俱乐部高级教练邵凯表示,这可能是测量的方式有问题。
生物电阻抗法必有误差
据了解,市面上销售的体脂秤绝大部分均采用的是生物电抗阻法(又称BIA法)。
据邵凯介绍,在人体内,肌肉和脂肪的电阻率不同。前者含水量高,导电良好;后者含水量低,导电较差。利用这个特性,当体脂秤电极片输入微电流到人体,测出人体阻抗值,再根据用户提供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套入预先设置的算法模型,即可简单地推断人体的体脂率。“由于身体内不同组织对电流的阻抗程度不同,所以体脂秤还可利用电阻数据,推算用户身体内的水分含量、肌肉量、骨质量、基础代谢率、体内年龄等。很多健身房放置的大型体脂仪原理与之相同。”
邵凯告诉记者,尽管这类体脂秤使用方便快捷,但依然会在特定情况下存在较大误差。“这是因为体脂率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电阻值,身体内的很多体征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他说,影响电阻值的情况主要有3种。
1、剧烈运动后,身体含水量发生变化;
2、喝水、洗澡、游泳后带来的人体水分变化;
3、测量体脂率时,皮肤接触面积、身体站姿、血液流速等,会造成测量数据的误差。
据了解,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曾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抽取了119名15-18岁的学生,分别使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生物电阻抗法进行全身体脂率测定。经比对结果,初步结论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生物电阻抗法存在一定误差;较大可能会低估女性的体脂率。
对此,邵凯表示,双能量X线吸收法和水下称重法是公认测量体脂率精准度较高的两种方式,但测量过程需要专业医疗级别仪器,并不适合普通用户使用。“相比之下,生物电抗阻法的误差,对于普通用户就完全可以接受了。只要使用方法正确,就可以减小测量误差。况且,大多数人更多关注的还是体脂率变化,至于数字是否精确,对减肥的人来说其实不重要。”
选择体脂秤先看金属片
对于如何选择体脂秤,邵凯建议:先看金属片。
“体脂秤主要依靠金属片导电检测,理论上来说,人体皮肤与金属片的接触面积越大,体内电流也会越大,测量结果会更准确。反之,接触范围越小,电流也会越小,不利于体内循环,误差也会较大。”他表示,除了金属片的面积,多几个金属片也能够提升准确率。“有的体脂秤是手持的,只有两片金属片;有的体脂秤则有脚踏、手握等金属片。我们对比测试后发现,手持体脂秤每次测量的结果浮动都比较大,容易对使用者产生误导。”
海淘要注意算法模型
邵凯告诉记者,有许多人会通过海淘的方式购买国外体脂秤,其实是没必要的。“中外人种不同,其算法也存在差异。有的体脂秤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等机构指导下,根据中国人体质生成的算法模型设计的,更适合中国人使用。这一点,有海淘习惯的朋友要多加留心。”
重视发胖,正视体脂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肥胖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有研究显示,严重肥胖比体重正常者,糖尿病的病发率增加了30倍。另外,脂肪过多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脂肪肝,重度肥胖者病变率高达61%-94%。有杂志发表过一项Meta分析,结论证实,超重和肥胖与过早死亡(35-69岁)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邵凯表示,有人向他咨询过,想知道自己胖不胖,买个体重秤不就行了吗,体脂秤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吗?“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体重状况同等理想的情况下,不同体脂率会决定我们不一样的体态。相信大家都知道经典的BMI公式,但它不能真实反应体脂与人体状况的关系。即使年龄、身高、体重等指标相同,体脂率也可能存在较大区别,健康状况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他说,即使不买体脂秤,大家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合理的体脂率,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文/本报记者 侯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体脂秤怎么知道我有多少脂肪
许多人热衷于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方式来降低体脂率,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号称能够测量体脂率的体脂秤产品,宣传可以帮助人们监测体脂变化,制定更好的健身方案。那么,这些体脂秤的计算结果真的准确吗?体脂率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测试体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生物电阻抗法
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体的脂肪组织质量在体重里所占的百分比。体脂率的计算方法有好几种,包括水下测重法、ADP法、超声波探测法、生物电阻抗法等。
水下称重法,是根据脂肪与肌肉的组织密度的差异来计算体脂率。
ADP法,全称为空气置换体积扫描法,通过将人放入专门的测量仪器中,测量人体在仪器中所占据的体积,进而推算出脂肪比例。
超声波探测法,即使用超声波来探测体内的脂肪含量,类似的还有采用红外线、X光等进行探测的方法。
以上几种方法由于操作比较复杂,且仪器不容易获取,所以一般只在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医学研究院才能做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测试体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而这也是目前市面上体脂秤的测量原理。
不管是什么体脂秤都只能计算出体脂率的估算值
市面上的体脂秤,是一种除了测量体重,还能估算用户体脂含量的电子秤。它的测量原理就是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BIA)。
人体的脂肪导电性很差,电阻率较高,而肌肉恰恰相反,肌肉中含有较多水分,导电性良好,电阻率较低。
当微电流经过体内的脂肪、肌肉、骨骼、器官等组织部位时,会受到不同的电阻力。因此,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就是通过测量微电流通过人体的速率和时间,来测定人体各个部位的电阻率差异,进而推算出体内脂肪和肌肉的占比含量。
这种技术由于测量方便、成本低,被应用于许多体脂秤产品上,但是要注意,在使用体脂秤测量体脂时,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
正确的测量方式,是需要脱掉鞋子和袜子,裸露脚底站在已经开启的体脂秤上,这时体脂秤的低压电流就会通过人体,从而计算出人体的体脂率数值。
此外,市面上的体脂秤除了有脚站式的,还有手柄式的。手柄式多个手柄,其手柄上的金属电极会连接到体脂秤上。相比脚站式的体脂秤,手柄式体脂秤能分段测量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生物电阻抗,这样计算出的体脂率会更准确些。
但是,不管是什么体脂秤,都只能计算出体脂率的估算值,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
为什么是估算值呢?首先,体脂秤并不是直接测量人体内的脂肪含量,而是通过电阻数据来估算体脂率;其次,我们用的仪器和测量时间本身就并不能达到精准数据所需要的条件。
2003年有专业人士进行BIA测量实验来测量体脂率,每次全流程竟需要40分钟,而我们日常站在体脂秤上的时间也就几十秒。
另外,在实验BIA测量中,一般是采用四电极的方法,也就是使用4个体表电极放置在人的四肢上,测全身的生物电阻抗,而家用的体脂秤,电极全部集中到脚底,测量范围比较受限。
比起体脂率的具体数值 更应关注它的增减变化
那么,体脂测量与体重测量又有什么区别呢?
体脂测量体现的是人体内脂肪组织所占的百分比,能较好地反映人体脂肪的占比状况。
人体脂肪分布的区域很广,有皮下脂肪、内脏脂肪等,过高的体脂率会引起诸多健康问题与身体疾病,如脂肪肝、心脏病、糖尿病、肥胖。脂肪比例可以反映一定的健康问题。
体重测量指的是测量整个人体的重量,包括肌肉、骨骼、脂肪、器官等各种组织的总质量。体重的测量通常使用体重秤来进行,通过体重值的变化,初步估算人体体重的增减情况。但是,体重测量并不能区分体内脂肪、肌肉组织等的细节差异,体重大的人,可能是肌肉比较发达,也可能是体脂较高。
因此,体脂和体重是观察人体健康状况的不同指标,两者的测量方法和含义是有所差异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体脂测量相对于体重测量,在肥胖方面的意义要大于单纯的体重测量,对于减肥的意义是优于单纯的体重测量。
总的来说,体脂率的测量,能帮助我们对于自身的体脂水平有个初步了解,但具体到详细数字上,我们并不需要过分关注。
比起体脂率的具体数值,我们更应关注它的增减变化,以此来了解自己近期的饮食和生活规律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及时做出合适的调整。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不想加入糖尿病大军?只要一个卷尺,一个秤就可以做好防糖筛查!
指导专家
孙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终身性疾病!据资料统计,中国有1.1亿糖友!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全球报告》显示,在中国有60%的患者不知已经患有糖尿病。真是要多提防糖尿病!
其实,用一把尺子,一个秤,就能做好糖尿病的前期预防检查,依然可以轻松应对糖尿病!
1、据母亲的BMI测后代患糖病概率
体重指数(BMI)是指“体重/身高的平方”,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家族遗传病史相比,母亲的身高体重指数更有助于预测后代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超重母亲的宝宝患病风险更大。
这项筛查简单方便,一个秤就可以解决。
如果一个母亲在孕期的体重指数过高,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超重或巨大儿的出生,进而增加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
这种方法可以早期识别处于高患病风险中的孩子,便于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因为,母亲的身高体重指数较易获取,因此这种方法是大众可以采用的方法。
2、量腰围不如算腰高比
所谓“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就形象地说明了腹型肥胖的危害,但仅仅依靠腰围来评判糖尿病风险的效果有时也差强人意。
这项筛查简单方便,一个卷尺就可以解决。
现如今,腰围身高比可能是预测糖尿病的一种较精准的方法。对于40岁以下的人来说,腰高比不要超过0.5,才不易患糖尿病;对于40岁—50岁的人来说,则不应该超过0.5—0.6;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最低的临界点始于0.6。
在第19届欧洲肥胖年会上,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就有一篇研究报告认为,一个30岁不吸烟的男性,如果腰围超过身高的一半,则期望寿命可能会减少达 14%。
3、测颈围也能早知糖病
曾有医生采用测颈围的方法来帮患者预测是否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这靠谱吗?
其实,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少见,因为其简单、易操作,所以很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这项筛查简单方便,一个卷尺就可以解决。
操作时可将皮尺水平放在颈后第七颈椎上缘和喉结下方进行测量。
男性颈围≥38厘米,女性≥35厘米,是确定超重的临界值;男性颈围≥39厘米,女性颈围≥35厘米,是确定代谢综合征的临界值。
4、定个眼科检查计划
观察眼底除了可以判断和估计全身毛细血管情况外,还能预测糖尿病。这是因为眼底视网膜血管是全身惟一肉眼可见的毛细血管,借助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等设备,能清楚地观察毛细血管的病变情况。
眼底自身荧光就如同一个“光谱生物标志”,能够说明代谢是否紊乱。糖尿病患者眼底自身荧光水平的提高是细胞死亡和组织开始损坏的最早标志。
目前,美国就在使用特制的仪器捕捉眼睛的图像,以检测新陈代谢是否存在紊乱。
这项筛查要去医院做哈。
关注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或者搜索微信账号(jksb2016),加入健康时报糖友会,每天都有精彩内容,参与更多活动!
本期实习编辑:毛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