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查体(糖尿病患者眼睛检查项目)
为降低失明风险,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定期做眼底检查
为降低失明风险,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定期做眼底检查
“有30%-40%的视力损害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造成的。”6月6日,全国爱眼日,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栏目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导致相关慢性病患者变多,为我国的国民眼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据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且仍在快速增长。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副主任佘海澄介绍,糖尿病会导致视网膜小血管缺血,人体代偿后会在视网膜上长出新生血管,这个新生血管又不正常,有时候会出血,一旦出血就会有大片的血挡在视网膜前,这样患者就看不见了。出的血和原有的新生血管在一起继续发展,会产生增殖膜,增殖膜牵拉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就会导致失明。有其他组织产生新生血管的话,患者会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也会导致失明。
然而,糖尿病患者发生上述危险都是在疾病晚期,佘海澄说,糖尿病对眼部健康的早期危害患者很难感觉到,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在早期因为通透性增高会发生渗漏,渗漏会出现水肿,视网膜出现小的渗出点或者小的出血点,这些变化患者可能都感受不到。随着病情的加重,视网膜进一步水肿,如果这个水肿发生在视网膜的正中间,患者就会视力下降。如果渗漏继续进行,就会导致视网膜小血管缺血、长出新生血管,从而加大失明的风险。
佘海澄强调,糖尿病患者如果等到视力下降再去医院检查,就已经是疾病晚期了,所以应该关口前移,如果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就要定期去眼科做眼底检查,以便在真正出大问题之前让医生发现。
如何预防糖尿病对眼部健康的损害?佘海澄说:“首先也是最根本的,要控制血糖,因为视网膜的改变只是糖尿病引起的全身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是没法治愈的,但是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佘海澄建议,一旦确诊了糖尿病,一定要定期检查眼底。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是与患病的年限有关的,有时候即使患者自觉血糖控制得非常好,但如果患病的年头很长,还是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当糖尿病患者患病超过10年时,大多数患者眼底都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病变比较轻的时候不一定影响视力,医生会及时告诉你,这样的情况只要定期观察、控制好血糖就可以”。
佘海澄进一步解释说,当视网膜病变缺血到了一定程度,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快要视力下降但还没有下降,“我们就能通过治疗降低视力下降的概率。医生能做哪些治疗呢?比如我们发现已经很缺血了,快要长新生血管了或者刚刚长出新生血管,但是视力并没有下降,我们会给视网膜打激光,这样绝大多数患者就不会发展到出血、失明这个阶段。如果确实已经发生出血了,已经视力下降了,医生发现适合做手术了,就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黄斑水肿,医生可以通过往眼内注药来缓解黄斑水肿,改善患者的视力。 总之,糖尿病患者是要通过控制血糖,并且定期检查眼底,以便眼科医生能够在最早阶段阻止眼底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劳动年龄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
而血糖、血压、血脂、糖尿病病程都是糖网的危险因素,此外糖网的发展还与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及妊娠、肾脏疾病等有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做的检查一般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
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之后每年随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首次检查眼底,之后每年一次随诊;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隔越开始检查眼底,若首次检查诊断为中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3-12个月随诊,若首次诊断为重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1-3个月随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患了糖尿病?记得定期做眼底检查
2020年10月8日是世界视觉日(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视觉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700万人目盲,1.24亿人视力低下。其中,四分之三的盲症病例是可治疗和预防的,然而往往因为多重主客观因素耽误治疗最终致盲。
如果庞大的数字代表的群体过于广泛,那么个体真实的案例,或许能够拨动人们警觉的神经。
年仅28岁的冬奇(化名)患有糖尿病多年,在三个多月前左眼无明显诱因出现视力下降,并伴有固定暗区遮挡,于是他到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科就诊。
经一系列检查医生发现,冬奇的双眼情况非常糟糕——左眼视力指数仅20厘米,玻璃体混浊,窥不清眼底;右眼视力0.25,眼底存有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视盘新生血管等问题,因而被医生诊断为“双眼1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却忽视了“糖网”的筛查
该院眼底形态与功能科马红婕主任介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患者很容易患上的致盲性眼病。据相关统计,在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糖网’的患病率为24.7%-37.5%,糖尿病病程越长,‘糖网’的发病几率就越高,病情也就越严重,严重则将致盲,病程不可逆。”
据记者了解,在眼科临床诊疗中,与“糖网”的高发病率相反的是广大民众对它的低知晓率,冬奇便是这类虽是糖尿病患者,但对“糖网”知之甚少的人,这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在确诊患上“糖网”后,冬奇遵医嘱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
“对双眼中病情相对较轻的右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和抗VEGF治疗,改善视网膜缺血,稳定和增进视力,预防和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展,以防进一步发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增殖膜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对于病情较重,已近无光感的左眼,马红婕主任坦言:“预计术后提高左眼视力的可能性不高。”
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右眼,经过治疗或能改善视力
相信许多人在惋惜的同时,也不免好奇:为什么患者如此年轻就患上“糖网”?为什么其“糖网”病程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马红婕主任表示,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细胞损伤,不能分泌胰岛素所致,多见于青少年,也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具有起病急、症状明显且严重等特点,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因发病年龄早,血糖控制难以稳定,视网膜血管更易受到损害,所以“1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比“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更为棘手。
此类患者,原本就容易患上“糖网”。早期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和延缓“糖网”发展的关键,一旦错过关键的窗口期,延误治疗,当“糖网”发展到中晚期时,将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者可致盲。
遗憾的是,冬奇对于“糖网”没有树立早期的预防意识,当发现症状并确诊时,“糖网”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而且年轻人再生能力强,其“糖网”的病程发展速度会比年长的人更快更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双眼的“催盲符”。
马红婕主任指出,“在确诊患有糖尿病的那一刻起,糖尿病患者就该重视并预防‘糖网’的发生,定期做眼底检查,关注眼睛眼底病变,一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阻止和延缓疾病发展。”
此外,马红婕主任还呼吁,普通人群也应爱护好自己的眼睛,合理用眼,定期检查,发现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到专业眼科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郁珍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