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用激素(糖尿病用激素药治疗好吗)

医者科普记录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疫苗要来了?每月打一针就能降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调整,糖尿病逐渐成为了中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疾病,很多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就是第一批大量发病,并被“三高”问题长期困扰的人群,有的已经服药十几年,长期用药控制身体的各项指标。

今年55岁的王女士在半年以前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她家中的公公婆婆也是糖尿病患者,她每天看到他们大量服药,还要定期注射胰岛素,对未来的治疗充满了抵触。

所以,在确诊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四处打听,有没有更加简易、甚至是一劳永逸的治疗手段。

后来,她听说科研机构新研制的糖尿病疫苗,可以每月一次注射,摆脱大量服药的困扰。她联系本地的三甲医院,希望可以接受疫苗治疗,并为自己的家人也进行预防性的注射。

一、糖尿病为什么要长时间服药控制?

王女士的公婆服药十几年,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具有“一次患病,终身服药”的特点,现有的治疗手段,都是用药物代替机体缺失的血糖调控功能,以稳定血液中各种物质的正常浓度,防止异常指标对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针对二型糖尿病,现阶段尚未研发出直接修复细胞结构,恢复人体自调控的治疗药物。

从病理特征上,糖尿病可以分为一型和二型。

人体调控血糖的物质是胰岛素,这是一种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受神经调控而分泌的激素物质,可以在人体血糖浓度过高的情况下,刺激细胞快速吸收转化,使血糖降低到一个安全稳定的范围。在血糖被消耗到较低水平时,机体又会分泌胰高血糖素,将原本被转化的糖分释放出来,维持机体的能量供应。

可以说,这两种激素在身体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存取系统”,通过“多退少补”让血液循环维持正常,当其中一个发生问题,整个代谢系统就出现了“故障”。

一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群体,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机体错误地将胰岛B细胞当做攻击目标,使胰岛B细胞失活甚至死亡,临床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减少。如果治疗得当,修复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尚可以摆脱长期服药的困扰。

二型糖尿病占发病人群的95%,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进行性减少、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兼而有之。简单地说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正常剂量的胰岛素已经无法满足患者机体“降血糖”的要求,必须体外补充注射,才能将血糖波动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这种代谢性的疾病尚未找到致病的靶点,现有的治疗思路只局限于“缓解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

王女士所患的就是二型糖尿病,属于长期用药治疗的类型,她现有的血糖指标是通过药物维持的,如果擅自停药,血糖的波动很可能超过用药前的高点,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糖尿病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当高浓度血糖对肾脏、眼睛等部位造成了器质性的损害,才容易被患者察觉。除此之外,该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也有很大的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不仅会导致高血糖,也会导致低血糖。当血糖浓度过高,尤其是餐后时间,人体的血糖会达到一个峰值,如果得不到迅速的调整,就会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形成“糖尿”。本应吸收的糖分被排出,意味着营养的流失,长期累积之下,患者会变得越来越消瘦、多尿,所以,糖尿病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为“消渴”。

二、什么是糖尿病疫苗?每月打一针就能降糖?

出现在新闻中的糖尿病疫苗,是我国的科研团队在2019年研制的治疗性DNA疫苗,根据现有的消息,用药的频率可以稳定在每月一次。

但是,这与王女士设想中的“神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现有的糖尿病疫苗针对的是一型糖尿病,对二型糖尿病的作用有限。

根据科研团队公布的数据,糖尿病疫苗是通过DNA层面的干扰和调控,抑制机体对胰岛素以及胰岛B细胞的异常免疫应答,以恢复胰岛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的。这针对的正是一型糖尿病的病理因素和临床症状。二型糖尿病本身并没有免疫系统的紊乱问题,注射疫苗无法收获预期的治疗效果。

第二:是治疗性疫苗,没有提前预防作用。

我们所熟悉的疫苗大多用于“病前预防”,如乙肝疫苗、HPV疫苗,和最近耳熟能详的新冠疫苗。这些疫苗的作用原理,是用已经灭活的病毒或者与之结构相似的物质事先侵入机体,让身体的免疫系统进行一场“患病演习”,当真正的病原体入侵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根据记忆快速应答,将病毒在大量入侵、繁殖之前彻底消灭。

但是,糖尿病疫苗的药理作用是对人体异常功能的“修复”,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该疫苗不仅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还有可能引发正常功能的紊乱。

第三:糖尿病疫苗尚未大量上市,没有成熟的治疗体系。

现有的糖尿病疫苗于2019年完成了动物实验,并申请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临床的数据收集,正式获得药品上市的准字号。所以,现在能接触到糖尿病疫苗的仅限于签约进行用药试验的患者群体。

在用药过程中,会有工作人员全程监控患者的各项指标,以确认药物是否起效,还有一部分患者会使用安慰剂进行对照。这种临床试验大部分会集中进行,并不能像王女士所设想的一样,可以通过医院直接开处方购进,给患者使用。

所以,现阶段王女士最佳的选择还是坚持用药治疗,不建议中断服药,寻求“疫苗”的神效。

三、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控糖

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多方注意,维持最佳的控糖效果。

1. 摆平心态,积极学习。

糖尿病患者是一项需要“技术水平”的职业,患者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并定期测量自身血糖,所以积极学习是维持身体状况的首要条件。

除了各种测量手段,患者还需要熟悉血糖过高过低时的各种症状,比如胰岛素注射过量时导致的低血糖,会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以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2. 定时服药,调控饮食。

除了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大多还需要服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增敏剂,服用的时间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不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如果偶然忘记,或因其他原因中断,也切忌加倍服用,只需要及时补服,否则也会出现血糖过低的现象。

同时,糖尿病的患者都有严格的食谱控制,医生建议控制糖类和主食的摄入量,尽量用高纤的粗粮替代;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豆类和优质的肉类蛋白,以维持机体的健康代谢。同时注意少食多餐,以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3.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

作息规律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要求,也是现代人群普遍需要注意的生活状态,规律作息不仅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更能使身体形成稳定的调控节律,使人改善亚健康的状态。

同时,患者需要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积极锻炼,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速度,使身体处于更加活跃的应答状态。中老年人群可以选择散步、速走、小幅度的健身舞蹈等方式,规避一部分糖尿病带来的不适症状。

结语:如果以新药研发和实验的周期推测,糖尿病疫苗确实离我们不远了,现阶段的患者应当坚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用药,以更好的身体状态迎接新的治疗手段。

使用激素会让血糖飙升,停药后能恢复正常吗?医生讲清楚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们对于各类药物副作用的是非常担心的,但大家最担心的是哪一类药呢?可能不同的朋友,答案略有不同,但张医生今天要聊的药物,绝对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激素。

激素的副作用常见的有:体重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皮肤变化、情绪波动、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等很多的风险。在这其中,最让人感到担心的,恐怕就是糖尿病了。今天,咱们就聊一下激素导致糖尿病的问题。

激素增多与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库欣综合征的病人中,约有 60%~90% 会出现糖耐量受损,约30%~40%会伴发类固醇糖尿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朋友,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36%~131%。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激素有这么多的副作用,我们不用行不行?还真不行,因为它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它可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等很多疾病。包括张医生自己,都在使用激素,因为张医生也是一名资深的过敏性鼻炎患者。

事实上,医生对激素也是又爱又恨。你不得不用它,在用它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它带来的各种副作用。统计表明,目前,全球范围内有 2%~3%的人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正因如此,它导致的糖尿病患病率与日俱增,医生称这种糖尿病为类固醇糖尿病。它的发生、发展与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和时间是密切相关的。此外,还与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糖调节异常、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既往糖皮质激素应用后高血糖病史等危险因素有关 。

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长期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增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另外,糖皮质激素可加重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态,增加其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风险 。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是什么?了解了这些机制,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获得破解的办法?

事实上,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损害糖代谢,导致高血糖,干扰血糖控制。这些作用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实现的:

1、糖皮质激素会分解蛋白质,导致骨骼肌量的丢失,细胞内脂质沉积及循环游离脂肪酸增高,这样的描述有点太过专业,朋友们只需要知道,以上因素会干扰葡萄糖的利用,造成胰岛素抵抗,引发血糖升高。

2、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肝脏,我们都知道,肝脏是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储库,里面有大量的糖原储备,在激素的作用下,这些糖原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

3、糖皮质激素还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损害胰岛β细胞。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胰岛β细胞是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而激素会损害这些细胞。之所以张医生强调剂量依赖,是因为在早期,这些细胞会出现体积增大,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去对抗激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但时间太久了,这些细胞就无法继续坚持,医学上称这种状态为失代偿,最终出现高血糖 。

聊完了产生机制,下面,咱们就应该探索一下应对策略了,在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血糖到底出没出问题。在诊断标准方面,激素导致的血糖升高与2型糖尿病的相同,即空腹血糖≥7.0 mmol/L、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后 2 h 血糖≥11.1 mmol/L。

既往无糖尿病的朋友,在起始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前3天,建议监测餐前和餐后血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糖尿病前期的朋友,要求会更加严格,即使应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也应密切监测血糖。

临床研究发现,我们最常采用的清晨一次激素疗法常引起午餐后至睡前血糖升高,夜间血糖逐渐下降,空腹血糖可以正常。动态血糖分析也显示,患病朋友的血糖以中餐后至睡前血糖升高为主,且容易出现空腹低血糖。

因此,对于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相关疾病的病人,张医生推荐在午、晚餐前或午、晚餐后1~2小时筛查血糖,如发现血糖出现异常,则开始每日 4 次以上的血糖监测,这4次主要是三餐前和睡前。随着疾病进展或糖皮质激素持续的使用,空腹血糖也会逐渐增高。

短期应用的朋友,停药后血糖可逐渐恢复。而对于长期接受治疗者,在停药或原发病治疗后仍然有持续高血糖风险。 这种情况咱们怎么判断呢?指南给出的意见是:停用糖皮质激素6周后检测空腹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可判断是否演变为持续性糖尿病。

有的朋友会问,我查个糖化血红蛋白行不行?这个是不建议的,因为糖化血红蛋白会因近期产生的高血糖,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您特别想查这个项目,可在停用糖皮质激素 3个月后检测 ,这个时候的结果比较准确。一旦确诊,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这部分内容也不少,咱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先卖个关子,等到以后有时间再聊这方面的问题。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头条首发大赛#​#我在岛屿读书#​#冬日生活记录#​

升糖激素治疗的糖尿病

尿

盛先生是一位64岁男性,最近消瘦厉害,他自认为是糖尿病近期高血糖导致,但加用了胰岛素、多种口服药物,血糖始终超高。见到他的亲朋好友都认为他像换了一个人,“不会是得了肿瘤吧?”带着重重疑惑,盛先生住进了同仁医院内分泌科。

来到内分泌科病房后,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检查并未发现有肿瘤问题,但盛先生高胰岛素水平已达警戒值>2000pmol/l,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极度消瘦,大剂量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疗效差。盛先生回忆起4个月前曾有发热伴腹泻病毒性肠炎史,自此血糖居高不下,随机血糖动则20mmol/l以上,短短4个月体重下降45斤。

医生同时还发现盛先生体内存在多种阳性病毒抗体及自身免疫抗体,判断其高血糖是病毒感染诱发的免疫介导的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升糖激素)。

经过一个月的激素序贯治疗后,盛先生的血糖迅速下降,停用了胰岛素,体重也逐步恢复,他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什么是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B 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属于胰岛素抵抗的一种,也叫「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病」。胰岛素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如果把胰岛素比作钥匙,胰岛素受体就是钥匙孔,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在一起后会启动后续一系列的「机关」,血糖就降下来了。

如果体内出现了一种叫做「胰岛素受体抗体」的物质,抢先插入了胰岛素受体钥匙孔,胰岛素没有足够的钥匙孔可插入,降血糖作用就大打折扣,表现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这就是 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常由病毒感染后诱发,同时患者可以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最常见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临床特点:

1. 发病年龄40~60岁,男:女=1:2。

2. 病毒感染为常见诱发因素。

3. 临床表现为胰岛素耐药性糖尿病,部分患者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

4. 高胰岛素血症及严重胰岛素抵抗,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

5.常伴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如何治疗?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毒等诱因导致自身免疫异常所致严重胰岛素抵抗,关键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

Tips:对于病毒感染后出现的血糖升高,需到内分泌专科就诊明确高血糖的原因,方能明确病因,对症下药。也需切忌盲目应用激素带来的高血糖危害。

供稿:郭轶鸣 蒋小红

审稿:黄 珊

校审:戴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