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变(糖尿病会变瘦是什么阶段)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每5秒就有1人因其死亡!糖尿病的并发症究竟有多可怕?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

赵爱利,福建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文祥,福建医科大学教授,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生导师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指出:

全世界有5.37亿(10.5%)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21年全球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的成年人有670万(占全因死亡率12.2%),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因其死亡。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往往容易忽略了发病信号。

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可怕?

我国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约有83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常伴有疲累和肥胖,但通常在糖尿病前期或患病期也会有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如伤口不易愈合、视力减退、手脚麻木、皮肤瘙痒、小便次数变多、口干舌燥以及刚吃完饭就开始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

如视网膜病变、肾脏衰竭(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血管(如心衰和心肌梗死等)等多器官的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如截肢和失明等),甚至亡。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一是遗传二是后天环境(病毒感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常见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尿病前期病史、体重指数(BMI)≥24.0、中心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少运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人群以及有巨大儿分娩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Q1: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里的糖,通常指精制糖,而糖分为精制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和淀粉。

单纯控制糖的摄入,而没有减少淀粉的摄入,也不等于控制饮食,还需要低脂低盐、戒烟戒酒等。

除饮食外,长期不运动、肥胖、糖尿病前期病史及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Q2:有糖尿病,就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糖尿病人体内缺水的体现,控制喝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Q3:血糖控制正常,就可以放松饮食管理?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控制饮食和运动管理,三者相辅相成。

不控制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不利于机体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和体重;饮食控制得当,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Q4:只吃糖尿病食品就不会有事?

糖尿病食品是为糖尿病人挑选的适合的食品,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

但归根结底,和普通食物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上还是需要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Q5: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

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代糖(葡萄糖浆、麦芽糊浆等)代替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等,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

如何预防糖尿病?

1.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按时吃早餐、勤喝水以及劳逸结合。

2.健康的饮食模式

保证主食不过量(250-400 g)、粗细搭配(减少精细米面并搭配粗粮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鱼禽蛋类,少食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中除参照水果的升糖指数外,还应结合水果的含糖量选择水果:

适量吃含糖量小于10%的水果主要有石榴(1.69%)、西瓜(4.2%)、草莓(5.9%)和柠檬等;限量吃含糖量10%-20%的水果,如苹果(12.3%)、香蕉(19.5%)、火龙果(13.3%)和芒果等;禁止吃含糖量大于20%的水果或果脯,如干枣、桂圆(20%)和蜜枣等。

3.规律适当的运动

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和瑜伽等。

4.定期的体检

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几乎会伴随人的一辈子。

定期检查血糖(正常值为3.89- 6.1 mmol/L),超出正常值就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提前进行干预。

已经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改良饮食模式

多用粗粮代替精细米面,减少糖(包括精细糖如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以及淀粉)的摄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注意高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指数食物搭配着吃,可有效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版)

<55,为低血糖生成指数

55~70,为中血糖生成指数

>70,为高血糖生成指数

尽量不吃脂肪含量高(如红烧肉等)及辛辣重口的食物。

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散步、太极拳和瑜伽等,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但注意,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后再运动,且不可空腹锻炼。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明显低血糖、足部伤口感染、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时不宜运动。

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7种异常,要警惕病情加重了,别忽视

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的利用和代谢出现异常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无论是患上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们就只能依靠控制血糖水平来使病情保持稳定;

如果血糖长时间失控,患者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面临失明、截肢、肾衰等风险。

不希望自己承受这些折磨的患者们就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7种情况,就要警惕病情加重。

一、血糖水平不稳定

想要判断糖尿病的病情是否稳定,测试血糖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办法。患者最好自己购买血糖仪和试纸,平时在家里就能测试血糖水平。

如果发现近期血糖水平时高时低或者长时间居高不下,就要警惕糖尿病的病情有加重的迹象。

二、“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糖尿病患者普遍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这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近期食欲更大,喝水和排尿的频率越来越高,体重却越来越少,就要及时监测血糖水平,这种现象也意味着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

三、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若是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长时间的高血糖就会对眼睛的微血管造成损害;

使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就会减弱,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还有可能引起白内障和青光眼。

四、手脚麻木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后,由于血糖长时间处于偏高的状态会导致患者的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再加上血液循环功能减弱,患者就容易出现手脚麻木、感知力下降的现象。

尤其是下肢部位距离心脏比较远,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踩在棉花里,甚至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五、伤口容易感染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慎受到了外伤,小小的伤口却长时间没有愈合,甚至出现感染、发炎的现象,最好是警惕糖尿病已经加重,因为血糖水平过高,伤口部位的愈合能力就会下降;

还会变得更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如果任由伤口恶化就有可能引起局部化脓,若是受伤的部位是脚部,还容易引起局部坏死,有可能只能通过截肢才能阻止病情恶化。

六、泡沫尿

正常情况下来讲,人们平时排尿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少量的泡沫,这些泡沫在短时间内就会消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后会使尿液里面含糖量增多,导致尿液的张力更大,过多的糖分和杂质还会使患者排出更多的泡沫尿。

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也会受到慢性损害,若是肾脏出现了问题,蛋白质漏入尿液里面,也会使患者排出大量的蛋白尿,出现过多的泡沫,并且长时间无法消散。

七、心脏不适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胸闷、心悸、身体乏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更为明显就要警惕是心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临床上,因为糖尿病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要比非糖尿病病患者多3-5倍,所以任何糖尿病患者都要警惕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是发现自己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要警惕病情已经加重,最好是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根据医生的诊断来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的种类、剂量,还要加强饮食调控,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经常锻炼身体,尽可能地让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争取让自己长期带病生存。

来源: 医说健康

糖尿病开始恶化,身体会出现这几种症状,若发现一个,尽快去医院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看似健康的人,突然觉得视线模糊、手脚麻木,甚至出现无法解释的伤口溃烂!

他们总以为是小毛病,熬一熬就过去了,结果却在医院被告知——糖尿病已经恶化到危险的边缘。这样的情节,听来像电视剧里的桥段,但你确定它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身边人身上吗?

糖尿病恶化的过程,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风暴,它不会敲门提醒,却会用一些细微的信号告诉你:危险正在逼近!

那么,糖尿病的这些信号是什么?它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悄悄出现?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结合真实案例,一起揭开糖尿病恶化的谜团,看看身体发出的预警到底长什么样。

什么是糖尿病恶化?先弄清几个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长期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而2型糖尿病主要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高糖饮食、肥胖和缺乏运动。

糖尿病恶化的本质,是血糖失控对身体器官的持续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心血管、肾脏、神经和眼睛等多系统功能的不可逆损伤。更可怕的是,这些损伤往往从不起眼的“小症状”开始。如果你忽视了这些信号,可能会让疾病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境地。

那么,糖尿病恶化的常见表现有哪些呢?

真实案例:悄无声息的恶化

一位中年女性,平时工作繁忙,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一次,她发现脚后跟上有个小伤口迟迟不愈合,起初以为是鞋子磨破了皮,没有在意。

之后几周,她感觉视力开始模糊,甚至出现手脚麻木的情况。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血糖已经远超正常范围,糖尿病已经导致了周围神经变和血管损伤。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忽视的这些“小问题”,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恶化的三种常见表现1.视力模糊:健康的“窗户”蒙上了雾

视力模糊是糖尿病恶化的常见症状之一。它的出现,常常是因为高血糖引发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单来说,眼睛的微小血管因为长期高血糖的侵蚀,变得脆弱易破。眼底出血、黄斑水肿,都会导致视力下降。

想象一下,一个摄影师正在拍摄一幅风景,镜头却突然被一层水雾遮住了,这就是糖尿病患者眼中的世界。许多人会误以为这是“用眼过度”或“年纪大了”,而忽视了去检查血糖。

事实上,早期的视网膜损伤是可以通过控制血糖、激光治疗等手段缓解的,而一旦拖到晚期,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

2.手脚麻木:身体的“报警器”失灵了

手脚麻木或刺痛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变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就像一条高速公路,神经信号是车流,糖尿病恶化就像路面坑洼不平,信号传递变得异常缓慢,甚至中断。

很多患者在早期会觉得是“睡姿不对压麻了”或“天气太冷血液循环不好”,殊不知这是高血糖对神经纤维的直接损伤。

更严重的是,神经变可能导致感知能力下降,患者对疼痛和温度的敏感度降低。比如,脚底烫伤、割伤后,往往无法及时察觉,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感染和溃疡。

3.伤口不愈:身体的“修复工”罢工了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修复能力大大降低,尤其是皮肤伤口。由于高血糖环境会削弱免疫功能,血液循环也因血管病变而受阻,伤口愈合变得缓慢甚至恶化,形成糖尿病足。

试想一下,你脚上有个小水泡,平时几天就会痊愈,但糖尿病患者可能要数周甚至数月。更糟糕的是,伤口感染还可能引发坏疽,严重时需要截肢。许多患者就是因为忽视了小伤口,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

中医与西医的解决之道中医观点:调和阴阳,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其恶化多因“阴虚燥热”“气血瘀滞”所致。针对糖尿病恶化的症状,中医治疗强调标本兼治。比如:

  • 视力模糊:中医会用杞菊地黄丸滋阴明目,通过补肾阴、养肝血来改善眼底供血。
  • 手脚麻木:针灸和中药活血化瘀疗法被广泛应用,如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强末梢血液循环。
  • 伤口不愈:外敷中药膏剂如紫草油,内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有助于皮肤修复。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特别适合病情初期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西医观点:精准干预,控制并发症

西医在糖尿病恶化的应对中更加注重精准干预。对于上述三种表现,西医的解决方案包括:

  • 视力模糊: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检测视网膜病变,早期可采用激光光凝术,阻止病变扩大。
  • 手脚麻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病变程度,服用如甲钴胺等神经修复药物,同时配合降糖药物稳定血糖。
  • 伤口不愈:伤口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严重者进行清创手术。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可能需要高压氧治疗,促进组织再生。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的关键都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忽视这些信号,只会让病情越来越难以控制。

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糖尿病恶化?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麻痹大意。为了避免恶化,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 监测血糖:坚持定期检查,避免血糖长期居高不下。
  • 健康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多摄入蔬果和高纤维食品。
  • 适量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注意伤口护理:尤其是足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结语:你的身体正在“说话”吗?

糖尿病恶化不只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无数人正在经历的隐形危机。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伤口不愈,这些症状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忽视它们,可能会让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那么,你是否也发现了身边人或自己有类似症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助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