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文章(糖尿病文章800字)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关于糖尿病,一篇文章说透!建议收藏→

据科普中国报道:糖尿病,大家听得特别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什么是胰岛素?糖尿病人为什么每天要打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由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随着疾病进展,血糖长期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糖尿病人周围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逐渐出现多系统损伤,容易引起眼睛、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甚至功能减退、衰竭,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等,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糖尿病常见的分型是1型和2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研究表明,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包括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

1型糖尿病常在青少年阶段发病,发病机制可能是胰腺β细胞被破坏,失去了它的功能,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外周组织无法合理利用葡萄糖,从而出现高血糖,由此引发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典型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2型糖尿病常在成人阶段发病,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或者分泌不足,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2型糖尿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典型症状是肥胖,特别是腹型(也称向心性)肥胖,也可有多饮多尿等表现。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兼有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与剂量及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关。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通俗来讲,胰岛素对葡萄糖代谢的作用,就是能将葡萄糖从细胞外转移到细胞内,降低血糖水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顺利转移到细胞内,从而引发高血糖。这时就可能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达到血糖平衡了。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调节代谢过程。胰岛素可以调节三大代谢物质。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调节糖代谢: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从而使血糖降低。

当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会迅速下降,这样大脑组织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昏迷、休克等症状。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无法更好地转化,会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形成糖尿。

调节脂肪代谢: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可以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分解氧化。

当胰岛素缺乏时,可能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当贮存的脂肪减少而分解的脂肪增加时,血脂就会升高,时间久了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胰岛素缺乏,还会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强,产生大量酮体,从而出现酮症酸中毒。

调节蛋白质代谢:胰岛素在促进蛋白质合成、贮存的同时,也可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糖尿病人为什么要每天打胰岛素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需要综合治疗,重点在于控制糖尿病症状,预防慢性并发症。由于个体差异,糖尿病治疗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糖尿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类降糖药。其中2型糖尿病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促泌剂、双胍类降糖药等;1型糖尿病主要采用注射类降糖药,也就是胰岛素注射制剂。作为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胰岛素注射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胰腺β细胞被破坏,功能完全受损,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此类患者口服降糖药通常是无效的。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果是2型糖尿病合并其他并发症,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2型糖尿病病程长,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或糖尿病合并急性感染,或处于妊娠期,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制剂进行治疗。也就是说,需要每天打胰岛素了。

使用胰岛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胰岛素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胰岛素的存储:胰岛素不耐高温,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存储在2~8℃的冰箱内,避免冷冻;已开封的胰岛素在15~30℃的室温下可保存28天,且应避免阳光直射和反复震荡。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所以在使用胰岛素注射制剂时,要接受医护人员的正规指导,同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胰岛素注射前:首先确认笔芯有无破损和漏液;检查笔芯药液性状是否存在结晶体、浮沉物或颜色变化等异常,确保胰岛素笔有足够的胰岛素量;将胰岛素充分混匀,但要避免剧烈摇晃,以免降低给药准确性。

注射前,注意排气,如注射器内有气泡,可轻轻敲打注射器针筒使气泡积聚到药液表面,再推到内塞排出气泡。

注射部位: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主要有4个,分别是:腹部、臀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不同的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注射部位的选择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及使用胰岛素的种类决定。短效胰岛素理想的注射部位是腹部,中长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理想的注射部位是大腿和臀部。

应注意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应与上次注射点相距至少1厘米,避免在1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避免在皮下脂肪增生、疤痕、硬结、触痛、炎症或感染等部位注射。

捏皮的手法:当皮肤表面到肌肉的距离小于针头的长度时,就需要将皮肤捏起来,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注射的安全性。

捏皮的手法比较简单,但是要掌握好度,正确的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不能用整只手来捏,否则有可能将肌肉和皮下组织一起捏起来,造成了肌肉注射。

注射角度:针头与皮肤呈45 °注射,这样可以增加注射入皮下组织的长度,也可以减少注射入肌肉的危害。

如果使用比较短的4 mm或5 mm针头,就不需要捏皮,呈90 °注射就可以。如果针头的长度≥6 mm,就需要捏皮,呈45 °注射。注射后让针头在皮肤内停留10秒钟,以刺入时相同的角度拔出针头即可。

一旦患上糖尿病,就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血糖平稳,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与隐忧: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2024年11月20日,《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揭示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这一健康挑战。

@康复Therapy

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约5.29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50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上升至13.1亿。而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突破1.18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这种快速增长反映出中国人群在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上的改变正在显著影响公共健康。

令人震惊的是,与1980年相比,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从不足1%上升到如今的超过11%。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饮食结构的改变,更是城市化、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糖尿病在中国迅速流行?

糖尿病的高发和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主要的几个原因:

1. 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脂高糖的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以及长期的工作压力,都是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群,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快餐和外卖,缺乏规律的运动,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升高。

2. 超重和肥胖的流行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引发糖尿病。据统计,高BMI(体重指数)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

3. 年龄增长与老龄化

中国正面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素分泌功能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都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此外,很多老年人存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也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4. 家族遗传因素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史,那么家族成员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这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

  •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也更大。
  • 肾脏损害: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过滤功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甚至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 视力问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
  • 神经病变: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四肢麻木、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动能力。
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面对如此严峻的糖尿病形势,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

1.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均衡饮食不仅可以帮助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

2. 保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骑车或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增加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的使用,帮助控制血糖。

3. 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维持健康体重非常重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减少体重,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4. 定期监测血糖

对于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肥胖或者40岁以上的人群,更需要注意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5. 管理好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长期的压力和睡眠不足都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因此,学会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面。

结语:共同应对糖尿病的挑战

糖尿病的流行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每个人都应该对糖尿病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才能共同对抗糖尿病带来的威胁。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

这些和糖尿病有关的知识你都了解吗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

旨在警醒人们,

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提高患者自我治疗、

自我监测的技能,

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降糖就得少吃主食?

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

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文章综合自 | 央视新闻、新华网、新华社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