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检查德国(糖尿病检测价格)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德国罗氏血糖仪联合北京卫视《养生堂》,破解血糖波动管理密码!

糖尿病并发症高发,血糖波动是诱因

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高发的诱因中,血糖波动的危险远远高于持续高血糖!郭教授的患者——67岁的叶先生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近30年的糖尿病历程,以及因忽视血糖波动以及因忽视血糖波动而引发的眼睛黄斑病变、肾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浮动过大易损伤内皮细胞功能,造成血管损伤,极易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既然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危害还大,为何多数患者不重视呢?郭教授现场分享了另一位糖友案例,田阿姨血糖忽高忽低,血糖最低值时为1.4mmol/L,最高值达33.3 mmol/L并已远远超出普通血糖仪所能检测到的范围,但是在去医院检查前自身却未能察觉!

没感觉、无异常、无自我血糖监测习惯是血糖波动不被发觉的主要原因!而密切精准的血糖监测,可及时掌握自身血糖曲线,预防血糖波动。

监测血糖波动 选择更为精准的血糖仪

日内血糖的最高值及最低值的差距在4.4mgl以内,被称为“完美曲线”。在达成“曲线完美”之前,首先要做到正确的监测血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课”,也是掌握血糖波动最重要的一环。对患者而言,除医院检查外,在家庭进行血糖监测的便携血糖仪一要测得准,二要无痛感。

郭立新教授提到”可以选择更为精准的血糖仪。现在有一个新的ISO15197:2013标准,对血糖仪的误差要求更严谨,也更加精准”。节目中测试所使用到的罗氏血糖仪其全线产品均都满足甚至高于这一标准。

平稳日内血糖波动多技巧达成“完美曲线”

导致血糖波动的因素很多,比如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受损,饮食,运动,药物等都会引起血糖波动。血糖管理的关键稳定血糖,而减少日内血糖波动的关键要避免低血糖,同时要避免餐后血糖飙升。

避免低血糖风险,家庭及患者要充分了解自身所服用的降糖药物特性,明确不同药物的降糖功效和低血糖风险率。郭教授特别强调,降糖药物是一把双刃剑,降糖力度越大,导致低血糖的风险通常越大。所以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切记不能耽误正常的用餐补给。

饮食也可以调节血糖波动,吃的技巧,顺序和种类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很大!要避免餐后血糖高血糖,控制餐后血糖增高的峰值,尽量多吃混合餐。如每餐先吃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再吃肉,且可以将不超过30%的精细粮食替换为粗粮。

合理的运动也可以帮助平稳血糖,避免餐后血糖升高。餐后是血糖上升的时段,在进餐后45-60分钟后,进行约20-30分钟的运动,也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增量的峰值。餐后运动过早不利于消化系统运作,餐后运动太晚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采用精准的血糖仪和合理的监测方案能精确掌握血糖波动情况,配合服药,饮食及运动,糖尿病控制效果可得到有效改善。

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加强家庭血糖监测

中国是糖尿病患者的第一大国,临床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均不高,个人往往很难做到坚持血糖监测,血糖治疗和血糖管理,需要亲人的关爱和监督。而同一个家庭单元的生活方式往往是相同的,家庭生活方式会影响到糖尿病的控制,与糖尿病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作为世界第一台医用型血糖仪的研发者,历经122年的创新研发,德国罗氏已成为全球血糖监测市场的领导品牌。罗氏致力于推动中国居民对家庭血糖监测的关注,以精准,专业的血糖仪产品和血糖管理工具,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完整的血糖管理方案。(黄小婷)

德国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

图为2011年5月20日,墨西哥城一名10岁男孩乌瓦尔多·加斯亚·洛佩兹因肥胖综合征送进了儿童医院急症室治疗。新华社/西霸

新华社柏林10月12日电(记者田颖)德国疾病防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德国11岁至17岁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病率有所上升。

这份报告是根据2014年至2017年间开展的问卷调查、访问和体检得出的结果,超过1.5万名德国青少年及其家长参与了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1型糖尿病在11岁至13岁和14岁至17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患病率分别为0.7%和0.8%,而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于2003年至2006年间做的调查显示,11岁至13岁人群1型糖尿病患病率为0.1%,14岁至17岁人群1型糖尿病患病率为0.2%。但这份调查报告没有对患病率上升做出解释。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胰腺中的贝塔细胞,导致后者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最佳血糖水平。目前,1型糖尿病尚无治愈方法,患者须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在德国的8年控糖生活

文章来源:《糖尿病之友》杂志2022年第7刊

作者简介:德国,唐芳

我是1型糖尿病患者,女性,有糖尿病病史14年,目前身体状况尚可。

不顾家人反对,去德国留学

我决定到德国留学,遭到家人反对,就是因为糖尿病。最后,我偷偷递交申请,就到德国留学了。

我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德国在制药、医学、工业和汽车制造等方面都排在世界前列,而且上学免费。

初到德国,一切都靠自己。我要比其他人更麻烦,找房子、找舍友,去外管局注册地址,同时约糖尿病医生处方胰岛素。

德国并不是你去找医生处方胰岛素,医生就会给你开处方。如果你是第一次去医生那里就诊,要去医生的网站,看医生哪天有时间。就诊那天要提前到,先检查身体,然后谈话,再开胰岛素,后面就诊预约就方便了。唯独第一次就诊很麻烦。

定期检查和中国一样,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然后糖尿病医生开出别的检查单(例如眼部检查单,需要自己预约眼科医生),糖尿病医生负责肾功能检查和足底检查。

在德国的就医经历

为了防治糖尿病,我还转了制药专业,想进一步了解德国的医药,结果真的有新药上市(Fiasp),注射了4年的Fiasp,目前中国还没有这种药。

在德国生活8年,8年的中国式和德国式控糖,自我感觉,还是德国式控糖比较好。对于治疗1型糖尿病,中国和德国采取的都是“三短一长”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中国医生严格要求注射胰岛素是几单位,德国医生在处方单写上几到几单位,高了补几单位,低了减几单位,然后根据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结果微调。

因为德国是全民医保,开药在网上发个邮件,说明是什么胰岛素,然后直接去医生那里拿,亮一下医保卡,然后去药店。胰岛素在德国的价格超过100欧元的处方药,自己付10欧元就可以了。

德国医药费处方药小于50欧元、5欧元或者免费(要看医保公司),50~100欧元,自己负担10%,大于100欧元,付10欧元。

说实话,懒人、有计划的人和耐得住寂寞的人适合在德国生活,因为德国在周六和周日,医生不开门,连药店也不开门。药要事前准备好,比如在节假日(德国的节假日很多),医生门诊、药店、超市都是关门的,我只遇到过一次紧急情况,节假日出门玩,没药了,只能去医院开胰岛素,医院要多加10欧元的紧急处方单。

德国的医院是给急救用的,比如突发状况、重症患者或者产妇、儿科之类的患者,像轻症的患者都是去专科医生那里就诊(就是类似门诊),和中国完全不一样。

我在德国这8年,身心很轻松,因为在德国不用隐瞒1型糖尿病,很正常地打针,没人在乎你是不是1型糖尿病患者。我还偶尔和外国的糖友对比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