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归脏(糖尿病主要调理哪几个脏腑)
中医如何从肝脾肾三脏论治糖尿病?肝脾肾主次怎么区分?
糖尿病的治疗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通过辨证施治能降低血糖,缓解症状,并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较好疗效。
1.治脾为要本法适宜于脾虚失司,津液滞运,湿浊内聚的证候。脾病论治的具体方法有健脾运中、补气升陷、滋清脾胃、芳化醒脾、补益脾肾、疏肝健脾。
药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淮山药益气健脾,并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湿浊内聚者,用芳香醒脾之品,如苍术、佩兰、藿香、石莒蒲。津伤阴虚者用山药、知母、葛根、天花粉、石斛、白芍、乌梅等。
从肝论治,适应肝郁气结、肝气犯胃、脾虚肝郁、肝阴不足、肝肾亏损、肝火亢盛的证候。
疏肝药物有苏梗、佛手、川辣子、郁金,清肝的有丹皮、栀子、桑叶、夏枯草,养肝柔肝的有生白芍、生地、酸枣仁、生龙骨、牛膝。
本法适用于肾阴不足,阴虚无力制阳,阳气躁动而生内热,上灼肺胃津液,常用生熟地、萸肉、淮山药、天冬、麦冬、北沙参、玄参、女贞子、黄连、天花粉、石斛。若兼有阳虚者,用滋阴助阳法,调整阴阳平衡,可加用肉桂、蚕茧。
痰湿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脾肾亏虚,水液不化,水泛为痰或虚火灼液成痰。
糖尿病早期常见痰气互阻,加用柴胡、桑白皮、陈皮、香附、郁金。痰热壅滞加黄芩、黄连、知母、天花粉。痰浊内聚重用茯苓、泽泻、车前子、大黄、苍术等等。
糖尿病在发展过程中常见有瘀血的症状,在糖尿病晚期或伴有并发症时,血瘀形成重要的病理因素,瘀血的症状尤为明显。因此,血瘀贯穿糖尿病发展的全过程。
活血化瘀药有桃仁、红花、赤芍、丹参、鸡血藤、三棱、兼术、丹皮、水蛭、酒大黄等,随证而选用。糖尿病晚期常见痰瘀互结,加用赤芍、丹参、桃仁、僵蚕、陈胆星、半夏等等。
【注意】:文中所提到的药物,个人如需使用,请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使用,以免造成身体不必要损害!
脾虚肾亏会导致糖尿病吗?从肝、脾、肾三脏浅析糖尿病的病机
根据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它属于中医学“消渴症”的范畴。中医对其认识已经有几千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诊疗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关于“消渴症”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从中医角度浅析肝脾肾三脏与糖尿病的关系。
从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多变复杂的表现来看,本病是由于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尤其与脾、肾、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虚是糖尿病的发病之本。《索问·脏气怯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云:“脾脆……善病消痒。"明·《慎斋遗书·渴》:“善多食不饱,饮多不解渴,脾阴不足也。”赵献可·《医贯·消渴》:“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其间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近代医家张锡纯说:“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
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发挥“散精达肺”、“化生精微”、“水精四布”、“通调水道”的功能,以致生化不足、津伤阴虚。又因脾主升,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内聚、运化无力,精微不能正常代谢。
临床见到糖尿病患者,倦怠乏力,口微苦,痰多恶心,腕腹胀满,小便淡黄、腹泻,皮肤有疖肿等等,舌苔白腻或有黄腻,脉缓等,都是脾虚湿热内生、湿浊内聚的证候。
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饮食不节是形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因为常食肥甘、醇酒、厚味,引起湿热内蕴、壅遏不化、脾胃困顿,运化失司,糖代谢受到严重影响。《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肿满,故其气上泛,转为消渴”。
肝失疏泄是引起糖尿病重要病理因素。《灵枢微蕴·消渴解》:“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肝强旁克脾土,肝损下及肾阴,影响脾的运化和肾藏精的功能,导致糖代谢失调。
精神刺激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怒伤肝引起气郁化火或肝阳亢盛,木强克土,运化失职,进而肝血郁滞。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视网膜病、糖尿病血液高凝倾向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有关。古人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百病生焉。"《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饥肤,故为消痒。”《临证指南医案》:“心境愁忧,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肾虚是糖尿病久治不愈或糖尿病晚期的重要病理因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和生长发育,阴虚下损肾精,气虚伤及肾阳及素体阴虚、房劳过度造成肾失固摄,肾不藏精,或肾阳虚衰,出现频尿、多尿,阳痿、腰疫肢疲,头晕耳鸣,消瘦乏力及老年人发病率高等等。
肝脾肾三脏,在生理上有火生土、水涵木的相生关系。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在临床上出现虚实二端,此虚者,阴虚(肺、胃、肝、肾阴虚)、气阳虚(脾、肾)、气阴二虚、阴阳二虚等等。实者,燥热、湿浊、痰瘀形成或虚实互见。
名医故事高思华:糖尿病需要肝脾肾“三脏同治”
关于我们 北晚微健康
微言微语,求证健康疑题;
圈里圈外,网罗名医故事。
我们是北京晚报科教部官方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将带给您最新的健康资讯,最客观的养生知识,最感人的名医故事。欢迎加入我们,让健康成为每个人最in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
是我国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在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更高。临床上最常见的II型糖尿病的发生与精神压力大、饮食摄入过多以及运动不足等密切相关,所以说II型糖尿病是“烦出来、吃出来、闲出来”的病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带大家来认识一位治疗糖尿病的大家,听听他有何高见。
人物档案:高思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中医药专项首席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先后师从于著名中医学家张珍玉教授和方药中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和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与研究工作,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内科临床治疗有独到之处。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病、内分泌失调、泌尿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疑难病症。
高思华教授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为理论依据,从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出发,提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应立足于肝、脾、肾,治疗应从协调肝脾肾的关系入手而三脏同治:既要遵循中医理论体系来配伍组方;又要根据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来筛选中药,真正做到在中、西医理论融会贯通基础上来辨治糖尿病,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他之所以提出此观点,有以下依据:
1脾主代谢
糖尿病主要病理表现就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的紊乱,而这些都是从饮食当中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医把这些营养物质叫做水谷的精微;这些水谷之精微都是靠脾的运化而布散到全身来发挥营养作用。如果这些物质不能正常代谢,中医认为那就是脾的运化失职了。
2肾主生殖发育
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并且其发病与生长激素、皮质醇的异常分泌有关,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和与生长激素、皮质醇分泌有关的疾病当然与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了。另外,糖尿病的症状之一是有糖自小便排出,而中医认为肾主封藏,如果有精微物质从小便漏出,又理应问责于肾失固摄。再者,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达到高峰,亦正与中医所说的年老肝肾虚衰有脱不开的关系。
3肝主疏泄
精神刺激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在精神刺激等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受刺激会诱发糖代谢紊乱。此外,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自始至终均存在着血液的高凝倾向,血小板的凝集率升高,容易出现毛细血管的血行不畅甚至堵塞,这种状况中医称之为“瘀血”。而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的功能,若人体出现瘀血或气滞血瘀的状态,当然应该问责于肝失疏泄了。
所以说,只要得了糖尿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必然是肝脾肾三个脏腑的功能失调了。
误区解读
↑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中医治疗糖尿病存在误区,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降血糖,这是不对的。高教授说,调节肝脾肾功能的目的也就是改善糖代谢从而把血糖降至正常范围,糖尿病治疗的是否有效,改善症状只是一个方面,而金标准依然是血糖是否降下来了。糖尿病在西医的眼里主要关注的就是血糖高,但在中医看来在血糖高的背后病情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他在临床治疗中注重把握肝脾肾三脏失调的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和兼挟邪气的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地进行整体调节。
温馨提示
↑
高教授认为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多系统脱靶点的全面调节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特别注重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相辅相成,尤其注重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卸下思想包袱。他常说:最佳的心理状态带来最佳的身体状态,人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强。因此,他常常会建议那些工作忙、压力大的患者,要学会取舍,“以欣然之心做心爱之事。”与医生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每周日上午,在东城中医医院出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