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的糖(糖尿病吃的糖是哪种)

营养百事通 0
文章目录:

甜蜜无负担!糖尿病人放心吃的“糖”

太长不看版:

"代糖"是一种甜味剂,可以让大脑产生"甜"的感觉

"代糖"不会分解成单糖进入血液,因此不会升高血糖

"人工代糖"——不推荐长期或大量食用

"天然代糖"首选赤藓糖醇罗汉果糖苷


许多糖友为了控制血糖,不得不告别所有的"甜味食物"——水果,饮料,糕点和零食。近年来,"代糖"的风潮逐渐兴起,许多无糖食品和饮料进入市场。但是糖友们对这些"无糖食品"仍然半信半疑:这么甜,怎么就不是"糖"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揭开"代糖"的面纱,了解如何才能健康、无负担的吃代糖!

"代糖"很甜,但不是糖

一种物质只要能与舌头味蕾的"甜味受体"结合,并把信号传送给大脑,都会使我们产生"甜的感觉"1。

我们常说的"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在传达给大脑甜蜜的同时,还是一种能量物质,能够被身体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并升高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糖原和脂肪。

所谓"代糖",最准确名称应该是"甜味剂",也是一种能够产生"甜味"的物质。

但是"代糖"对血糖的影响与"糖"非常不同:

1. 一类"代糖"由于其甜度是等量"蔗糖"的 300~1000倍,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为毫克级,非常少,因此对血糖几乎没有影响

2. 另外一类"代糖",则是无法被身体吸收和代谢,也不会进入血液中,对血糖完全没有影响

现在市场上代糖的种类繁多,糖友们究竟该如何选择最安全、经济的"代糖"呢?

目前根据GB2760-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甜味剂一共有16种。

· 人造甜味剂——不推荐大量或者经常使用

目前对于人造代糖的争议非常大。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称: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人工代糖会导致人类癌症[2]。大量的病例对照实验也表明,人类癌症与人工代糖没有确定的关系[3]

FDA规定成人的阿斯巴甜每日容许摄取量为50mg/kg/天。也就是说,一位体重75公斤的成年男性,需要饮用大约21罐(7.3升)无糖可乐,才会达到FDA规定的每人每日的摄取上限

以正常剂量来看,我们每天喝饮料所摄取的人工代糖,基本都在安全范围内。

但是,在细胞学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

阿斯巴甜会干扰氨基酸代谢、神经元功能、内分泌稳态、和脑内儿茶酚胺的浓度,并对脑神经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头痛,失眠和癫痫等症状[4];高剂量三氯蔗糖会损坏小鼠的肾上腺皮质,并提升小鼠肾病的发病率[5];据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如果将糖精作为单一的营养摄入会导致肝脏功能衰竭[6];此外,有研究显示人造代糖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并导致消化不良症状与葡萄糖不耐症[7]。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不食用"人工代糖",但是偶尔喝一罐无糖可乐也不用太焦虑。

· 天然甜味剂——更加安全

与人造代糖相比,天然代糖会安全的多,目前未见神经毒性的报道。市面上最常见的天然代糖主要有: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赤藓糖醇和木糖醇。

下表总结了以上几种代糖的关键信息:

综上我们看到:

  • 一直以来被广泛认可的木糖醇,对血糖仍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
  • 甜菊糖苷略有苦味,不适合单独食用。
  • 赤藓糖醇是目前安全性最被广泛认可的代糖,即使大量服用50g/天也未见不良反应[12]。此外,在动物实验中,长期摄入赤线糖醇也都显示出安全性[14]。赤藓糖醇已经被美国GRAS(美国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指标)认证,列入为安全食品,并经过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批准作为食物添加剂。
  • 罗汉果糖苷的安全性也很有保障,同时还有相关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的报道[9]。而且其甜度曲线几乎与蔗糖重合,口感极佳。虽然罗汉果糖价格略高,但由于其甜度高(300倍),在食品中少量添加即可。

低甜度的赤藓糖醇和少量罗汉果糖搭配,堪称完美的"代糖"方案: 甜度优秀、不升血糖且无副作用。

看到这里,糖友们是否放心吃"代糖"了呢?最后啰嗦一句,"代糖"虽好,健康饮食和运动也千万不要忘记~

#营养百事通超能团##营养演说家#


References

1. Yan K S, Pasricha P J. Acting in good taste: nutrient sensors in the gut[J]. Gut, 2009, 58(7): 897-898.

2. FDA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Statement on European Aspartame Study[J]. Recuperado de http://www. fda. gov/food/ingredientspackaginglabeling/foodadditivesingredients/ucm208580. htm, 2007.

3. Weihrauch M R, Diehl V. Artificial sweeteners—do they bear a carcinogenic risk?[J]. Annals of Oncology, 2004, 15(10): 1460-1465.

4. Humphries P, Pretorius E, Naude H. Direct and indirect cellular effects of aspartame on the brain[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8, 62(4): 451-462.

5. Rodero A B, de Souza Rodero L, Azoubel R. Toxicity of Sucralose in Humans: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rphology, 2009, 27(1).

6. Negro F, Mondardini A, Palmas F. Hepatotoxicity of sacchari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4, 331(2): 134-135.

7. Suez J, Korem T, Zeevi D,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J]. Nature, 2014, 514(7521): 181-186.

8. Chatsudthipong V, Muanprasat C. Stevioside and related compounds: therapeutic benefits beyond sweetness[J].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9, 121(1): 41-54.

9. Chen W J, Wang J, Qi X Y, et al.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natural sweeteners, mogrosides, from fruits of Siraitia grosvenor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2007, 58(7): 548-556.

10. den Hartog G J M, Boots A W, Adam-Perrot A, et al. Erythritol is a sweet antioxidant[J]. Nutrition, 2010, 26(4): 449-458.

11. Munro I C, Bernt W O, Borzelleca J F, et al. Erythritol: an interpretive summary of biochemical, metabolic, toxicological and clinical data[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998, 36(12): 1139-1174.

12. Storey D, Lee A, Bornet F, et al.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of erythritol and xylitol ingested in a liquid[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7, 61(3): 349-354.

13. Ly K A, Milgrom P, Rothen M. Xylitol, sweeteners, and dental caries[J]. Pediatric dentistry, 2006, 28(2): 154-163.

14. Bernt W O, Borzelleca J F, Flamm G, et al. Erythritol: a review of bi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studies[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1996, 24(2): S191-S197.


作者:姜文宁,985工科女博士,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营养呵护健康

糖尿病可以吃什么糖?糖尿病适合吃麦芽糖还是木糖醇?

糖尿病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糖尿病具体的发病因素以及治疗的方法却不了解。很多人误认为糖尿病是因为大量吃糖导致的,对糖尿病的误解不利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针对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什么类型的糖以及糖尿病患者适合吃麦芽糖还是木醇糖等相关问题,我们特邀请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唐咸玉为我们做专项解读。

糖尿病可以吃什么糖?

由于蜂蜜、果糖等糖类食物进食后会使血糖升高,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建议进食含糖较丰富的食物,但糖尿病患者可适当进食木糖醇等甜味剂,也可适量进食苹果、柚子、樱桃等含糖较少的水果,以满足患者对甜味的需求。

糖尿病适合吃麦芽糖还是木糖醇?

由于麦芽糖为双糖可被分解为单糖,且吸收较快,从而导致患者血糖波动较大,进食后血糖会迅速升高,因此不建议患者食用,而木糖醇为天然甜味剂,含热量较低,因此若患者无高血糖,且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可少量进食木糖醇。

老年人治疗糖尿病需要严格降体重吗?

体重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较为重要,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既不可过于消瘦,也不可过于肥胖,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样遵循以上原则,这是因为体重过低或过高会导致患者体质下降,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不利于血糖控制,因此应将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是不建议大量吃糖的,因为人体中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值,如果再通过饮食摄入糖分就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但是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大量的使用胰岛素或者降血糖的药物,导致人体中的血糖远低于正常值,需要通过一定的摄入糖分来补充血液中的糖含量,临床上建议这类患者多吃一定的木醇糖,避免因为缺乏糖量导致疾病。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甜味”不是糖尿病的原罪,这3种甜味食物,糖友可以吃

很多得了糖尿病的朋友,都以为是“甜”味食品的错。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有很多,如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其他慢性病;肥胖、遗传、吸烟饮酒、久坐等等因素。当然过多摄入甜食也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因为爱吃甜食才会得了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饮食控制很关键,但是没有不好的食物,只要不合适的吃法。因此,糖友日常生活也可以享受“甜蜜”的滋味。

有些吃起来感觉甜的食物,其实GI却不高,这样的食物升糖只要控制好量,糖友是可以放心吃的。不要把自己逼成“苦行僧”。
1、一些口感甜的水果

水果富含 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钙、铁、磷、镁等。

建议可以选择是水果有苹果、草莓、樱桃、柑橘、柠檬、猕猴桃、柚子等。

2、甜的蔬菜

大多数的蔬菜都适合糖友吃,其实,蔬菜也有吃起来口感甜的品种,如瓜果类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菜瓜等,它们都是低GI食物,糖友可以放心吃。

按照膳食指南,每天每人食用350g~500g的蔬菜,其中一半是深色蔬菜,还有100g是菌菇类蔬菜,对稳定病情是有益的。

3、 甜味剂

木糖醇、甜叶菊、蛋白糖、等均属于甜味剂,基本上不影响血糖。比如木糖醇这样的甜味剂,可用作糖尿病人专用食品的糖代品,注意适量就好。罗汉果糖和菊糖含有的热量低,也适合糖友食用。

最后提醒一下,上述这些甜的食品糖友可以吃,但是要注意有些不甜的食品,反而要注意尽量少吃,比如精米面、油条、炸糕等等,这些食品热量高,对控制血糖不利,一定要注意。

#哆咖医生超能团##健康科普大赛##慢病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