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糖尿病起点(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为)
如何“未病先治”?莱诺·胡德带你预见人类健康的未来
复旦大学供图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1日电(丁超逸 殷梦昊 陈静) 第三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日前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美国四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拉斯克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人类表型组计划联合发起人莱诺·胡德(Leroy E. Hood)以“人类表型组计划:驱动医疗系统由疾病导向转为健康与预防为主导的变革”为题作报告。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为莱诺·胡德颁发“主讲科学家”纪念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讲坛并致辞。市政协科教委、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等单位负责人,上海市各高校、中学师生及科研人员代表出席活动。
人类表型组计划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几年前,金力、胡德等学者共同倡议发起了这一计划,这对于推动精准医学发展、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推动新药研发、解析人类进化历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从各个角度、层面研究如何更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命,让我们更健康地活下去,从而更好为社会做贡献。”现已85岁高龄的胡德站在讲台上谈起科学研究,依旧神采奕奕。
见证7次范式变迁 推动人类表型组计划
讲座伊始,胡德以“盲人”和“大象”为喻,提出在生物医学和疾病研究中,如果只以单方面因素进行判断,那便是“盲人摸象”。“只有采取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多模并进的研究策略,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命系统。”胡德认为,要判断人的健康状况作出疾病诊断,应具有更加整体的视角。
从1970年至今,胡德完整见证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七次范式变迁。“这七个阶段都涉及到人类的复杂性,这也形成了我对于21世纪科学的看法。”胡德说。
在既往研究中,胡德发现,人类生命系统和疾病之间是相互联结的。步入21世纪,他将医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P4医学”的概念。所谓“P4医学”,即以预测、预防、个性化和参与性(predictive, preventive, personalized & participatory)为特点的医学。其中,参与性是最具挑战性的特点,这要求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研究,鼓励各个学科的学者参与其中。
在胡德看来,血液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窗口之一。如果将器官与血液中的信息转化为生物数据,并与人体的健康轨迹联系起来,那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助益。为此,他认为推动人类表型组计划至关重要。“这可能是一个为期十年以上的、百万人级的计划。”胡德说。
胡德介绍,一个人的表型包含身体的各种变化情况,囊括一个人的纵向生命轨迹。而对于全体人类而言,表型集合包括基因组、行为和环境,是对人类不断变化的表型的持续评估,包括血液分析、肠道微生物组、大脑和数字健康分析、电子健康监测信息等等。
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体特征,人类全部特征的集合即是表型组。开展人类表型组研究,系统解析表型组与基因组以及不同表型之间的关联,发现人类健康和疾病等表型特征形成的内在规律和生物标志物,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大数据时代,人们愈发希望拥有更好的健康评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与生命轨迹。大数据的应用,能带来更多机会,使人们更好识别从健康到疾病的转变,尽早介入并优化身体机能。
胡德指出,采用基因组和纵向表型分析的数据驱动方法,能有效优化个人健康评估,这种方法催生了以人口为基础的精准医疗系统。在一项为期4年、以5000人的数据为样本的研究中,这一系统得到了验证。在他看来,数据驱动的健康和预防科学,是至今为止医学史上最大的范式转变。
以大数据为驱动 促进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
胡德认为,推动人类表型组计划,对于预防慢性疾病、明确科学的健康行为、针对患者进行差异化治疗、促进个体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早在2014年,胡德团队对108位研究者进行了观察实验,对基因、蛋白、代谢、肠道菌群等个人健康指标数据进行采集,并检测生活习惯及环境。结果表明,基因对于人类有着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全部。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基因情况,调整饮食、运动和营养补充,采取更精准的疾病预防方案。
“人们通常认为,保持健康需要关注锻炼、饮食、睡眠、压力管理等方面。这还停留在传统的健康观念。”胡德指出,人类表型组计划能够带来的,是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健康。它包括对人类基因组和表型组的综合评估与分析,从而识别个体的营养缺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纠正异常的临床生化反应,并且瞄准出现症状前的健康-疾病转变阶段,反向追踪和改善生理衰老与代谢。这些成果若能与传统健康观念进行互补,就可以更好满足个性化的健康需求,促进个体的生命健康。
谈及衰老,胡德表示,表型组与人的年龄确定和寿命延长存在关联。相关研究的算法应用可以确定人体的生物年龄,这是因为生物年龄来源于深层表型,反映健康程度。例如,生病的人在生理上更老,器官明显老化。因此,减缓衰老过程能够延长个人的健康寿命,也能延迟和防止慢性疾病的发作,从而使个人的健康寿命与其理论寿命相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BMI(Body Mass Index)指数来判断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也是目前国际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在胡德看来,传统的BMI指数是由身高和体重得出的简单度量,捕捉复杂代谢和生理差异的能力有限,有多达30%的人被错误分类。而如果使用表型组学定义的健康指标,以不同方式量化代谢健康,通过数据驱动计算出生物身体质量指数,能有效整合各种分子数据,捕获代谢健康和肠道微生物组结构的异质性,更好地对人体健康进行测量。这种新的BMI测量方法,可以对人类生活方式进行更具体多元的干预,对人们关心的减肥等问题给予更具体明确的指导。
人类表型组计划的研究也能更好促进脑健康。“大脑和身体的健康是密切协调、相互促进的。”胡德介绍,人的认知发展轨迹在35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下降。相关研究成果能使80岁的老人恢复相当于他们在30岁时应有的认知能力,也能对大脑疾病进行早期检测。
15年后,可在手机上 快速生成个人健康数据
面向未来,人类表型组计划的下一步是什么?胡德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
从短期来看,应当使用丰富的数据和系统驱动的方法,以2型糖尿病为起点,针对4种主要慢性疾病开展研究和临床试验。同时,有必要探索纵向表型组学,使用数字孪生技术获得更多数据,为个体的生命健康提供更深入的参考信息。
从长期来看,要推动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必须由各国研究者们提出更长远的研究方案,充分应用超大规模人工智能引擎,构建知识图谱。胡德认为,未来十年,人类表型组计划可能会见证并推动医疗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医疗成本的显著降低。
对此,胡德提出了三种方法:大数据与新的测量技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的方法、建模和评估个人复杂性。他也呼吁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胡德特别强调,新技术带来了新的认知深度,这些新的深度数据需要整合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如果人类表型组计划能够持续进行,那么15年后,每个人的各种健康数据将可以通过手机快速生成,并从百万人级的研究成果中确定适配的药物。”
当前,ChatGPT等超大规模人工智能引发全球关注,胡德对此也做出了回应。他认为,这些技术和模型能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识别个体特定的缺陷,为医生提供纠正错误的可能性。人工智能也能为医生提供许多潜在的决策支持和系统的伦理考虑。然而,数据的人群多样性明显不足,编写算法时可能存在偏差。对此,需要对大模型进行更多调试,对不当使用进行监管,也要充分考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程度。而人类表型组计划未来将应使用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整合大数据与大知识网络,超越现有的简单的大数据概念。
胡德强调,面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问题的挑战,人类表型组计划能够提供解决方案,并节约巨大成本。这将为所有人带来数据驱动的健康生活,也将推动医疗系统由疾病主导转为健康与预防主导。
要敢于突破人生瓶颈期 在每个转折点华丽转身
莱诺·胡德的一生,似乎总在打破常规,横跨多个领域,将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破译生命密码。他也由此鼓励青年学生,要敢于突破人生的瓶颈期,寻找新的领域并不断努力,在人生的每个转折点实现华丽转身。
主旨报告结束后,胡德还与现场观众围绕人类表型组计划的推进、国际合作、科学产业化等话题进行交流互动。
“面对人生的转折点,应该如何做好正确的选择?”面对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田梅的提问,胡德答道:无论面临什么转变,自身特点、爱好和能力的结合很重要,个人选择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一致。他也回忆起博士研究时老师的教诲,“要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并努力发明一种新的技术或方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胡德单独或合作创立多家生物技术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关注基因诊断以及医疗器械制造方向。对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初创企业,胡德也给出了他的建议。他认为,科学的产业化应当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创业一定是充满艰辛的过程,要有远大的志向,规划好方向并落到实处。同时,创新意味着和别人不一样,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并以乐观自信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中国是一块创新热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企业在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上海已成为全世界生物医学研发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表型组、基因组等研究方面,中国科学家已拔得头筹。”胡德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合作,对生命医学等领域重要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还有听众向胡德请教:如何能持续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这位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的老人分享道,自己如今依然每天坚持做100个俯卧撑,也经常进行球类运动和跑步。他建议大家多做有氧运动,进行适当冥想和放松。“你在跟你自己作斗争,而不是任何其他人。”
主讲人介绍
莱诺·胡德
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以及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院四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拉斯克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人类表型组计划联合发起人。1967年至199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生物学系系主任,期间开发了四种测序和合成仪器,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绘制和解析铺平了道路,还破译了抗体多样化的许多复杂机制。目前是Phenome Health的首席执行官,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和教授。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有关糖尿病的10个事实
成为会员,享受更多营养权益!
关注公众号,回复[会员],了解详情
自1980年以来,糖尿病患者数量几乎翻了两番(截至2016年)。患病率在世界上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原因是复杂的,但部分原因是由于包括肥胖在内的超重人数出现增加,以及普遍缺乏体力活动。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可导致许多身体部位出现并发症,并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2012年,糖尿病是全球150万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很大一部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以通过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和远离烟草得到预防。
事实1:世界上约有4.22亿人患有糖尿病。
过去30年来,糖尿病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肥胖和超重患病人群的增加。特别要指出的是,糖尿病患病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上升最为迅速。
事实2:糖尿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
2012年,糖尿病是150万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在同一年,另有220万例死亡因血糖超过理想水平,造成心血管和其他疾病的危险上升而导致。即使血糖水平没有高到足以做出糖尿病诊断的程度,对身体也可造成损伤。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随着血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事实3: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不能产生胰岛素,而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的。
虽然二型糖尿病有可能得到预防,但一型糖尿病的原因和危险因素依然是个未知数,预防策略尚未取得成功。
事实4:第三类糖尿病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是在妊娠期间出现高血糖或血糖升高,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她们及其孩子日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也会增大。
事实5:二型糖尿病比I型糖尿病更为常见。
二型糖尿病占全世界糖尿病病例的大多数。腰围长和体重指数大与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上升有关,而这一关联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存有差异。
以往较为罕见的儿童二型糖尿病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已出现上升。
事实6:当糖尿病得以发现并得到适当处理,糖尿病人就可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
一系列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可以促进糖尿病病人管理病情。
这些措施包括:通过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以及在必要时服药来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和血脂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和其它并发症;定期筛查眼睛、肾脏和足部损伤情况,以便及早治疗。
事实7:早期诊断和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良好生活的起点。
糖尿病得不到诊断和治疗的时间越长,其带来的健康结果很可能就越差。应该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易于获得血糖测量等基本技术。
事实8:多数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一般而言,低收入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没有获得帮助糖尿病人适当地管理疾病所需的基本技术。获得基本药物(包括挽救生命的胰岛素)和技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存在限制。
事实9:糖尿病是失明、截肢和肾衰竭的重要病因。
所有类型的糖尿病均可使多个身体部位出现并发症,并增加过早死亡总体风险。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肾衰竭、腿部截肢(因感染且无法愈合的足部溃疡)、视力丧失和神经损伤。
事实10:二型糖尿病可得到预防。
多数时候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再加上健康饮食,就可大大减少发生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者介绍
姜丹
食品科学硕士
注册营养师
辽宁省营养协会常务理事
大连营养学会理事
【私人营养师工作室】创始人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作者:姜丹 编辑:李慧艺 审核:秦玉静
关注更多健康、美食知识
感谢您的关注
正确认识糖尿病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通过教育,医务人员知道如何尽早检测和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糖尿病管理。而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以了解自身的状况,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这对保持健康和避免糖尿病并发症至关重要。
什么是糖尿病
重庆康心医院内分泌专家吴红表示,糖尿病是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改变所产生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血糖升高为主的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糖尿病临床分型
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2型糖尿大多数为成人发病。
典型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常见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皮肤搔痒或干燥、饥饿、视物不清、疲倦、双下肢麻木、皮肤痈疖反复出现、伤口经久不愈,甚至餐后低血糖、尿中有蛋白等,均要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依据
静脉血浆血糖水平,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症状 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的危害
慢性糖尿病可累及全身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波及心、脑、肝、肾、眼、神经等重要器官,严重的可引发心肌梗塞、糖尿病心肌病、脑中风、失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下肢动脉闭塞、下肢截肢、反复脏器感染等。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容易患糖尿病的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超重、多食少动、出生时低体重或超体重婴儿(体重≥4000克)、年龄大于45岁、有不良妊娠史、曾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等。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尚不可治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疾病早期获得治疗,血糖水平控制正常且平稳是延缓及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旦糖尿病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对糖尿病早期诊断、干预、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良好生活的起点。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合理平衡膳食、维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强化血糖管理,控制血糖达标。当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控制血糖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依靠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
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此外,还应定期监测血糖,做好足部护理,定期进行视网膜及肾脏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重庆康心医院 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