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糖尿病(糖尿病足的血管造影)
长沙32岁男子患冠心病,血管堵塞近80%!医生紧急提醒
>>真的“傲”!博鳌亚洲论坛10月这个大会,长沙承办!
32岁的李先生是长沙一家教育机构负责人,近年来工作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他时常觉得胸闷。经长沙市第三医院检查,李先生被确诊为冠心病,其冠脉血管的分支堵塞近80%。4月18日,长沙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四病室主任王勇提醒,冠心病、心肌梗死已并非老年人的专有疾病,任何人、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
得过心梗的父亲意识到儿子情况不对
李先生跟父亲聊天时提及,自己多次胸闷、胸痛。李先生父亲曾因为心肌梗死先后两次住院、并置入了心脏支架,他听说儿子的情况后,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对,要求李先生立马到医院检查。
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李先生的心电图提示,其已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医生诊断李先生为冠心病,需要进一步行冠脉造影检查以明确心脏血管情况。
“他还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有冠心病呢?”李先生的母亲不解说。冠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让所有人出乎意料:李先生的冠脉血管病变十分严重,左前降支堵塞将近80%。而首选的治疗方式,就是置入支架。
近日,随着2枚心脏支架成功置入,李先生的胸闷症状立马消失了。
病因:不规律用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10年前,李先生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但他一直未重视:“我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但想着自己还年轻,身体也能吃消,就没有规律服药。”
除了患有高血压,李先生还有吸烟、熬夜的习惯,这全都是导致李先生年纪轻轻就患冠心病的因素。长沙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四病室主任王勇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引起冠心病的因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6岁至12岁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5%,而12岁至18岁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甚至达到了14.5%。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年轻化,如果再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则会成倍增长了。
时间就是心肌,胸闷、胸痛切莫拖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王勇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成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
当众多的致病因素慢慢叠加,在遇到“导火索”(如情绪激动、劳累、熬夜)后,危险就发生了,若没有及时送医,严重的甚至可引起死亡。
根据北京安贞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因急性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的25岁至34岁青年人中,超过90%的是院前死亡(因各种原因在送达医院的急诊室前已出现死亡的症状)。
为什么越年轻,越容易发生猝死呢?
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多的是在慢性冠心病基础上引发的急性冠心病。他们一是对于冠心病的症状比较了解,一旦有问题,可较为迅速地采取措施。二是慢性冠心病长期治疗,可以稳定斑块,并可能使冠状动脉长出侧支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不太严重的基础上,斑块突然破裂。一旦发病,根本没有意识到是心脏出了问题。王勇说,另外,年轻人发生心梗前,往往有一定的诱因,比如大吃大喝、大量吸烟、大量饮酒、熬夜加班等。发生心梗症状后,常常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及时就医。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王勇指出,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1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起病3小时至6小时、最长12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这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
王勇提醒,疾病预防必须从小做起,年轻时就要改掉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积极控制高危因素。发现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时要选择适当药物控制病情,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定期检查身体,建议40岁以上、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来源: 长沙晚报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劳动年龄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
而血糖、血压、血脂、糖尿病病程都是糖网的危险因素,此外糖网的发展还与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及妊娠、肾脏疾病等有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做的检查一般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
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之后每年随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首次检查眼底,之后每年一次随诊;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隔越开始检查眼底,若首次检查诊断为中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3-12个月随诊,若首次诊断为重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1-3个月随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礼茜医生:糖尿病8项检查,第3项很重要,太多人忽视了
得了糖尿病,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控制好血糖,就是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可引起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糖友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呢?
1.检查是否存在其他代谢异常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腰围、血尿酸等。
2.心血管并发症筛查
常规筛查做心电图,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
3.脑血管并发症筛查
常规检查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
4.糖尿病眼病筛查
做眼底检查,如果有条件尽量做散瞳眼底检查,可以更好的观察眼底。
5.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通过尿微量白蛋白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检查,可以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
6.下肢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筛查
包括皮肤温度测定、间歇性跛行试验、颈动脉杂音、股动脉杂音、足背与胫后动脉检查。部分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踝肱指数(ABI)。
观察有无足部损伤、感染、皮肤受压溃烂、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是否正常。
7.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步筛查做踝反射、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
通过频谱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卧位和立位血压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判断是否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胃电图和胃窦十二指肠空肠测压对诊断胃轻瘫有帮助。
夜间阴茎涨大试验和阴茎肱动脉血压指数测定可以帮助了解男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情况。
超声检查和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膀胱功能以明确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8.口腔检查
每年到口腔专科做一次牙周检查。
此外,如果血糖难以控制,需要进行胰岛功能检查,酌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这样便于选择降糖药物,避免增加肝肾负担。
- 由于1型糖尿病起病时“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一般可以在确诊5年之后,开始做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 2型糖尿病由于起病比较隐匿,症状不典型,发病同时有可能已经伴有并发症,因此确诊之后就需要进行并发症的筛查。
- 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每年筛查一次,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也就是上述检查项目出现异常的患者,根据病情每3-6个月复查一次。
希望各位糖友都能有一个合理的控糖方案,把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内,尽可能延缓或者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科普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