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红蓝光糖尿病(红蓝光治疗哪些病)

新民晚报 0
文章目录:

康健园 | 权威期刊发表最新研究:蓝光照射干细胞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合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全球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延迟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糖状态导致伤口处细胞修复受损,促炎细胞因子持续产生,血管生成异常和免疫反应失调等一系列生物反应失衡,影响了伤口的愈合。现今,为伤口愈合创造更有利的局部微环境是目前公认的有效策略,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促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的关键作用,作为一种无细胞疗法,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表现出可以克服传统干细胞移植相关的潜在副作用,表现出低免疫原性和稳定性。利用蓝光照射干细胞,介导更多有效的修复成份富集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中,从而加速伤口愈合,让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伤口修复变得更加高效。

近日,这项由浙江省人民医院牟晓洲教授、蔡宇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邹海团队进行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论文《光遗传工程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糖尿病创面免疫微环境的重塑及其促进组织修复作用》(Optogenetic engineered umbilical cord MSC-derived exosomes for remodeling of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diabetic wounds and the promotion of tissue repair)在《纳米生物技术杂志》(中科院1区,5年平均IF=11.509)以长文(Article)形式刊登。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浙江省人民医院牟晓洲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工程化外泌体和仿生纳米囊泡的开发和临床转化,在外泌体的功能修饰,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临床应用,工程化干细胞纳米囊泡的开发和生物膜递送系统方面,开展了大量具有临床意义和转化价值的创新性工作。课题组以“组织损伤修复和生物纳米囊泡”为主题,针对各类器官损伤和组织修复的临床难题,开发了以不同来源的胞外囊泡为基础的新型治疗技术和递送载体。近期,该团队开发的仿生纳米细胞囊泡在糖尿病创面修复方面表现出极佳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制备工艺简便和产率高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治疗成本从而提高其临床转化的可能性。此外,该团队率先验证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对家兔跟腱损伤的修复作用,表明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对肌腱病的再生和修复具有巨大潜力。团队聚焦于细胞外囊泡及仿生纳米囊泡的研究和开发,着眼于再生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和转化,为各类组织损伤治疗和组织再生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赵鑫 邹海)

轻信所谓的“养生专家”,福州一老人再次发病

“再也不敢相信所谓的‘养生专家’了,还是要到正规医院治疗才是对的。”1月12日上午,坐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诊室,口齿还有些不清的吴依伯前来复诊时,对接诊医生林细康主任医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听完后,林主任说自己的心情很复杂,有惋惜也有气愤。惋惜的是吴依伯几年前轻信所谓的“养生专家”,身患脑中风后,还擅自停药,导致中风复发,而且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气愤的是,社会上还有不少这些“专家”在误导病人。

林主任在检查患者,图由院方提供

据林主任介绍,吴依伯今年78岁,从20多年前就开始有高血压症状,10年前出现严重的脑梗死,虽经积极治疗,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头晕目眩、行走不稳的后遗症,经过医生持续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症状才逐渐缓解,工作和生活慢慢恢复正常。

医院,图由院方提供

每次到医院看病,医生都叮嘱吴依伯今后中风复发的几率非常高,一定要按时吃药,定期复诊。“可他却好了伤疤忘了疼,三年前竟受‘养生专家’的误导,擅自停掉预防脑中风的药物,改为吃山药、芹菜、黑豆等普通食物进行‘食疗’,降压药也间断不规则吃。很长一段时间,血压大幅波动,病情反反复复,但他全然不顾。”

林主任在工作,图由院方提供

林主任说,大约一周前,吴依伯起床时突然感觉右侧手脚无力并跌倒在地,右手拿筷子一直掉落,并感觉头晕、精神不振。当时以为是此前没休息好引起,休息一段时间应该没事,可到了第二天,病情并没有好转,在家人的坚持下,才来到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当时接诊的就是林主任。

林主任为吴依伯检查后发现其血压高达170/96mmHg,经CT等检查,最后诊断其患上脑梗死,直接原因,就是他擅自停药,改用“食疗”防中风,加上平时还爱吃油腻食物和甜食。

神经内科科室,图由院方提供

“吴依伯从发病到就诊已超过14小时,错过了6小时了‘黄金治疗期’,失去了溶栓、取栓的治疗时机,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林主任说,通常所说的“脑中风”,医学上又叫做“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的一组疾病,最常见的是脑梗死,我国已有700多万的中风患者,每年还新增中风患者250万例,每年死亡150万例。

林主任介绍说,中风作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也很高。有些人中风治愈后以为从此万事大吉了,实际上,脑梗死患者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5年内复发率更是高达50%。“引发中风首先有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还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肥胖、体力活动少等。这些因素经过控制和合理治疗后有可能使中风发病的危险性显著下降。”

林主任表示,凡发生过中风的人将来再发中风的危险要比普通人大得多,若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则复发的风险更高,所以一定要对致病因素进行干预和治疗,并规范使用他汀类降脂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从而降低中风复发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各种各样的食疗养生偏方,还是市面上名目繁多的保健品,尽管吹得神乎其神,但都没有循证医学证据,万万不可将药物停掉,而去服用保健品或期望食疗治病!”林主任强调道。

记者廖神

通讯员娟子

来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还在熬夜玩手机?新研究:夜间暴露于蓝光,结直肠癌风险高60%

当我们结束了一天,躺在床上与朋友微信互道晚安后,很多人并不会立马睡觉,而是关灯开启属于自己的夜生活:追剧、刷微博朋友圈、逛购物网站……在平板、电脑和手机的无缝对接中,伴随而来的是无孔不入的蓝光。


夜间蓝光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少人都有所耳闻,但最新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蓝光下,患癌风险也会升高。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结合研究解读蓝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教你如何降低蓝光伤害。

受访专家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副主任医师 高付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周 涛

晚上暴露蓝光下

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美国《流行病学》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蓝光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大约2000名成年人的数据,其中660人患有结直肠癌,其余的人是从当地人群中随机抽取的,并且有夜班工作经历的被排除在外,同时,利用国际空间站(ISS)的图像确定了夜间室外人造光的水平。

来自这两个城市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暴露在蓝光下最多的参与者比暴露较少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高60%,且未发现与全光谱光具有相关性。

研究人员表示:“夜间暴露在光线下,尤其是蓝色光谱光,会减少褪黑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并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


由于蓝光暴露水平是通过卫星图像估算的,因此该计算未考虑个人行为,例如使用卷帘,这在西班牙和其他地中海国家很常见。因此,可以将蓝光暴露估算值解释为人们在出门以及在关闭百叶窗和就寝之前在其住所内所暴露的光量。

什么是蓝光?

蓝光其实是自然光的组成部分,我们平常看的太阳光,其中就包含蓝光。

太阳光并不是单一波长光,而是由红、黄、蓝等可见光组成。

红光波长 600~700 纳米,黄光波长 500~600 纳米,蓝光波长 400~500 纳米。

通常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强。

蓝光是指波长在400~500纳米的高能量可见光。

蓝光普遍存在于电脑、手机、投影仪、LED显示器、激光笔等中。在可见光的7种颜色中,越靠近紫外线区域的可见光(如紫光和蓝光),能量越强,对人体的伤害也会更大。

蓝光比紫外线更伤皮肤

提到蓝光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它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影响视力健康。但除此之外,蓝光还会“侵袭”皮肤。

  • 蓝光会引起皮肤的黑色素沉着,尤其易在表皮颗粒层和更深层的皮肤层产生色素沉淀,导致皮肤变黑、暗沉、长斑
  • 蓝光和紫外线一样,都会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且更活跃,从而加速皮肤衰老,导致皮肤缺乏弹性、皱纹增多
  • 有研究表明,由于蓝光比紫外线波长更长,因此能够渗入皮肤深层,造成细胞DNA氧化损伤,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引起毛孔粗大、黑眼圈等皮肤问题。
  • 蓝光还会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若经常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强蓝光会破坏激素分泌平衡,从而影响睡眠质量,间接导致皮肤暗黄、长痘、脱发等问题。

4类人群要格外防蓝光伤害

1. 糖尿病患者大多有视网膜病变,承受光损伤的阈值大大下降,蓝光对其视力影响较大。

2. 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眼睛未发育完全,蓝光更容易作用于视网膜,加之婴幼儿仰卧在床常常直视LED灯,无法对蓝光进行过滤,因此受影响较大。

3. 夜间驾驶较多者、有眼部手术病史者、电子产品重度使用者(每天超过10个小时)。

4. 生活中很多药物是有光敏性的,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四环素、扑尔敏、口服避孕药等,服用后光损伤可能更明显。

如何减少蓝光伤害?

首先,不必过于恐慌蓝光的危害:

455~500纳米之间的蓝光是有益的,具有调节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促进屈光发育等重要作用。波长在415~455纳米之间的蓝光,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可能损伤视网膜,这与年龄、晶体的透明度都有关系。


目前公认的蓝光对视觉的损害主要是与年龄相关的黄斑病变,其确切机制在进一步研究中。

另外,即使有害蓝光对眼睛不好,但目前仍没有研究明确指出,多少能量的蓝光、照射多久可能导致视觉损伤。

目前可以明确是,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屏幕容易造成视疲劳,可能导致眼睛发干发涩,进而增加干眼症的发病几率,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工作。

另外,在黑暗环境中看屏幕时间太长,可能使存在青光眼潜在风险的人眼压升高,造成青光眼急性发作。长时间近距离看屏幕,可能还会诱发近视。

要抵御蓝光的危害,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可能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停留或处于蓝光辐射的环境中。

减少夜间使用电子产品

在夜间不得不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时,应开启夜间模式,减少蓝光对人体的辐射。

适当防护

对于需要长期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人群,建议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适当防护,如涂抹矿物防晒霜或粉底等。

饮食调节

饮食均衡有利于护眼,建议大家多吃绿色蔬菜。

劳逸结合

建议大家多走到户外,接触大自然。一些人群可能因为工作原因必须长时间面对屏幕,那么应注意劳逸结合:

  • 看半小时或1小时屏幕就要闭眼休息一会;
  • 还可以快速眨眼,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角膜上;
  • 工作间歇喝茶喝水时,闭着眼睛;
  • 让热气熏蒸眼睛也是不错的方法。

如今,市场上很多号称“能防蓝光”的眼镜备受欢迎。高付林表示,防蓝光眼镜多为商家噱头,能起多大作用,没有确切的研究依据。

有些所谓的防蓝光眼镜是黄色镜片,一方面是否能阻断蓝光不确定;另一方面,对于有青光眼的人来说,防蓝光眼镜看到的不是正常光线,而比正常光线暗一些,戴了这种眼镜,可能导致眼压增高,诱发青光眼发作。

另外,国外研究发现,黄色镜片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病情加重和狂躁。因此,不建议大家随便购买和佩戴,最关键的是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过度疲劳,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