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增加糖尿病(增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改病句)

医者良言 0
文章目录:

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医生直言:吃糖您得悠着点

“医生,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糖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告诉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说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是根据他的见闻,自己身边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长期大量吃糖而得了糖尿病。因此,他对网上的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表示怀疑,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呢?今天医者良言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长期大量吃糖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自从踏入医学领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考,长期大量吃糖是否真的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实习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带教老师,他们都告诉我说吃糖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我对他们的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翻看最新版的糖尿病的相关书籍,里面也都没有提到说长期大量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后来无意之间看到一个研究,里面提到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仔细想想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变胖了,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然而真相可能超出您的认知。虽然说脂肪的能量高,但是人吃了脂肪以后,大多数的脂肪都会被排出体外,真正被吸收的脂肪并不多。真正使人变胖的是糖类,它才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胰岛素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清楚糖类是如何让人变胖的,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当人吃了大量的糖以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糖糖进入血液中,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控制血糖的稳定,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促进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当人吃了很多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合成较多的脂肪,长此以往,不变胖就奇怪了。

胰岛细胞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肥胖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细胞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胰岛素在“加班工作”。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这样,它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胰岛细胞衰竭。当胰岛细胞衰竭到一定程度的是,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从而形成了糖尿病。

另外,长期大量吃糖,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分泌的胰岛素就会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这种激素比较特殊,它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当你吃了太多的糖的时候,这些糖就会分解变成葡萄糖,胰岛细胞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血糖降下去。胰岛细胞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会有“累死”的时候,当胰岛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综合以上,长期大量吃糖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来说,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考虑和以下原因有关,具体总结如下。

遗传因素:现在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一种遗传病。在医学上有个叫做遗传易感性的名词专门描述这个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了糖尿病以后,那自己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于正常人。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遗传易感性啥意思,这里我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的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就跟遗传易感性有关。暴露在同样的病因下,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就会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比如微生物的感染、某些毒物的作用、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增长、活动量不足等。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而且感染本身也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异常,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

就拿年龄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是增加的。这个主要是因为,喷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系统异常: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话,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就会攻击胰岛细胞。这样的话胰岛细胞就会受损,其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引起糖尿病。

之所以要介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去预防糖尿病。在上述糖尿病的病因之中,有一些病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要预防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接触某些毒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定期体检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定期体检,其实正常人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如果定期体检,就可以提前发现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进行干预,就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

这3类食物很多人天天吃!研究发现:吃太多,糖尿病风险增加!

血糖和吃进去的食物息息相关。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中摄入一些对血糖造成不利影响的食物。有些食物吃太多,甚至会患上糖尿病!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3类食物:精白米面、高盐食品、加工肉制品

精白米面吃太多

糖尿病风险增加

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对全球184个国家的饮食与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剖析。该研究显示,2018年,1410多万例2型糖尿病病例是由不良饮食导致的,占全球新增确诊病例的70%以上。

碳水化合物质量差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造成2型糖尿病疾病负担的最主要饮食因素是全谷物摄入不足(占26.1%),其次是精制大米和小麦摄入过多(占24.6%)。

对策:建议大家别再天天吃白花花的大米饭、白面条,要适当增加全谷物、薯类和杂豆类。如果食堂或外卖不提供杂粮饭,可以自己在家焖一锅,分份儿密封冷冻一周的食用量。

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然经过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麸皮、胚芽和胚乳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如燕麦、黑米、青稞、糙米、黄米、荞麦、薏米等。

薯类中地瓜、芋头、土豆、山药等食物可作为主食,替代部分精白米面,还有调节免疫力的作用,一般成人每天可以吃薯类50~100克(生重)。

杂豆类包括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鹰嘴豆等,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成人每天吃的全谷物和杂豆类总量可在50~150克(生重)。

高盐食品吃太多

糖尿病风险增加

美国杜兰大学之前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吃盐过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这项研究纳入了英国生物银行中的402982位成人,中位随访11.8年,其间有13120人患2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与那些从不或很少在食物中添加盐的人相比,偶尔、总是和一直添加盐的人分别增加11%、18%和28%的2型糖尿病风险。

对策:过多的盐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影响胰岛素的降糖能力。为预防糖尿病,口味一定不能太重,轻体力活动的一般成人每天摄入的盐不超过5克,不到一啤酒瓶盖,大约相当于2000毫克钠。

烹调时少用酱油、味精、黄酱、沙拉酱,少吃腌制食物如咸菜、少吃咸鱼、咸肉、腊鸭、香肠、火腿等高盐食物。

此外,很多饼干、乳酪、饮料、话梅、蜜枣、杏脯、薯片、虾条、挂面,都含有不少的钠。在超市买东西,一定要警惕隐形盐,养成买食物必看食品标签的习惯。

购买固体食品时,若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中钠含量超过600毫克/100克,就算高盐食物,要少买少吃。

加工肉制品吃太多

糖尿病风险增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汇总分析了7项前瞻性队列数据,涉及 570296名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未加工红肉与糖尿病风险之间呈U型关系,每天约40克时糖尿病风险最低,大量食用红肉增加糖尿病风险。

而且,对于东亚人,吃加工肉会使糖尿病风险增加12%。不吃加工红肉以及少吃未加工红肉,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在西方人群中,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会增加51%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对策:加工肉制品是指经过腌渍、烟熏、发酵及其他用于增强口味或防腐处理方式制成的肉制品,如火腿、培根、香肠、熏肉、牛肉干等。

健康成人偶尔少量吃一些问题不大,一定不要长期或大量吃。

(来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朱锦翔

全球糖尿病人数剧增,主因体重增加!柳叶刀GBD最新研究分析

糖尿病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一项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新分析表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都会升高。

2021年,全球估计约有5.3亿人患糖尿病,其中96%是2型糖尿病。全球年龄标化糖尿病总患病率为6.1%,2型糖尿病的年龄标化全球患病率5.9%。

而研究预测,到2050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超过13.1亿。预计全球2型糖尿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将上升61.2%,从2021年的5.9%上升到2050年的9.5%,约12.7亿人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病人数剧增,其中49.6%是由肥胖推动的,50.4%与人口结构变化有关。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风险因素,52.2%的2型糖尿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归因于体重指数(BMI)升高,不健康饮食占25.7%,环境或职业风险占19.6%,吸烟占12.1%,身体活动不足占7.4%,饮酒占1.8%。

1990年至2021年间,全球2型糖尿病DALY中归因于高BMI的比例增加了24.3%,从1990年的42.2%增加到2021年的52.2%。

同期刊登的一篇述评中指出,糖尿病将是本世纪的一种特征性(defining)疾病,在未来20年,如何应对糖尿病将影响未人类的健康和预期寿命。实际上,我们未能理解糖尿病对社会的影响,低估了糖尿病的真实规模和威胁。

来源:

[1]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diabetes from 1990 to 2021,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The LANCET, Published: June 22, 2023.

[2] Diabetes: a defining disease of the 21st century, Diabetes: a defining disease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LANCET, Published: June 24, 2023.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