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五症(糖尿病5大类)

汪宗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花5分钟时间认识糖尿病:糖尿病的定义、分型、症状、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在门诊,经常遇到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大家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防治还是缺乏更多的了解;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带大家全面认识糖尿病,从而能够更好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缺乏,导致糖类、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范畴。

二、糖尿病的分型

1.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从而大部分或完全丧失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1型糖尿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常见于青少年,发病较急,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占所有糖尿病的10%以下;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2、2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运动、高脂饮食等因素导致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主要以中老年人发病为主,血糖轻、中度升高,波动不大,病程长;有些患者只需饮食控制、增加运动就可以很好控制,有些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很少的患者需要配合胰岛素治疗;

3、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发生或发现的血糖受损或糖尿病。

4、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各种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包括8大类:

1)、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包括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它常伴有神经性耳聋。

2)、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比如A型胰岛素抵抗或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3)、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包括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等影响胰岛β细胞引起血糖升高。
4)、其它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等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5)、药物引起的糖尿病:最常见的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糖尿病;其他如噻嗪类利尿剂, 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他汀类降脂药等有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
6)、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
7)、免疫介导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8)、性染色体异常、印记基因缺陷等引起的遗传综合征引,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三、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1.症状和体征

(1)、糖尿病早期:症状较轻,甚至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糖尿病中晚期可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

(2)并发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病变等,导致心、脑、肾、眼底、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长期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糖尿病往往容易合并皮肤病变及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相应组织和器官病变的表现。

四、.糖尿病的诊断:

(1)、根据血糖水平诊断: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
空腹血糖≥7.0 mmo/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6.1mmol/L但< 7.0 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需做葡萄糖耐量实验来确诊;

(2)葡萄糖耐量实验:
把 75 g葡萄糖溶入200 ~ 300 mL温开水中, 5分钟内喝完,服糖前、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共五个时间点分别抽血检测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7.0 mmo/L,服糖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称为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都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进行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3)其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清蛋白你、胰岛素或C-肽释放实验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利于糖尿病的诊断、血糖的监测,有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五、了解有无靶器官损害及损害的程度

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在确诊糖尿病后,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判断是否并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病变程度,并在降糖的基层上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糖尿病的治疗

(一)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对于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以促进健康和生长发育。但是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高血糖血糖(血糖> 16.8 mmol/L)未得到较好控制、有明显酮症酸中毒等患者都不适宜运动;

(二)、饮食治疗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需根据每日需要摄入的热量折算热量处方,必须设定摄入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糖类摄入量通常应占总热量的50% ~ 60%,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每日热量摄入的10% ~ 20%,脂肪的摄入量应给予严格控制,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应超过10%,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需达到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300 mg。

(三)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和门诊随访监测相结合;监测手指末梢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夜间血糖等血糖指标;帮助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避免高血糖,更应避免严重的低血糖;

(四)药物治疗药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降糖药两大类。
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七大类即:
1、磺脲类,如果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等
2、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有二甲双胍缓释片,肠溶片等剂型;
3、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4、非磺脉类促胰岛索分泌剂,如果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5、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6、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如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等;
7、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果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注射用降糖药主要有2大类:
1、胰高糖素肽-1(GLP1)类似物,比如每天皮下注射一次的艾塞那肽、利那鲁肽和每周皮下注射一次的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周制剂等

2、各种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2)短效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
诺和灵®R、优泌林R、 甘舒霖R;

3)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诺和灵® N

长效胰岛素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来得时( 甘精胰岛素)

(五)糖尿病健康教育
到目前为止,中晚期的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是需要终生治疗的;糖尿病的效果,既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患者对特别知识的掌握;对糖尿病并发症认识的越多,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的越多,治疗效果越好;

因此,必须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健康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并发症的症状和预防,比如预防严重的低血糖、预防糖尿病酮症;掌握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自我监测以及糖尿病知识的不断更新;

到底有几种糖尿病?《柳叶刀》最新研究为五种,看看你属那一类

只做健康知道分子是浪费生命,我们的努力是让你的糖尿病逆转!

“五驾马车”血糖管理的第一驾马车就是健康教育,糖友都是老专家。纷繁率性的自媒体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众多糖友的需求,因此,我们推出了“用博士的水准服务大众,用科研的严谨进行科普,”在资讯泛滥,迷失黑暗大海之际,我们用详尽的权威文献支持,为健康指明方向。

后续,我们会陆续推出功能医学视野下有关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痛风、冠心病等系列停药逆转专题,希望带给您及您家人真正的健康。

个人请随意发到朋友圈,转载请取得授权许可!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LADA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3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其中主要分型为1型及2型糖尿病,这是传统的糖尿病分型。如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五种类型,而不仅仅是两种类型,则可以从更好的治疗中受益。这是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一项新研究的结论。

这项研究由瑞典隆德大学糖尿病中心的Leif Groop教授和赫尔辛基的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领导。

除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展成糖尿病)外,主要有两种类型:1型和2型。

在1型糖尿病中,产生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的胰腺β细胞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形式,约占所有病例的90–95%。当人体的细胞停止对胰岛素作出反应,或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量的激素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在这两种形式的疾病中,血糖水平都可能过高——一种称为高血糖症的疾病。除非加以控制,否则可能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损伤。

糖尿病的异质性

糖尿病的诊断通常由使用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测试或A1C测试。FPG测试在一个时间点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水平,而A1C测试则测量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当要确定一个人患有哪种糖尿病时,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能会在血液中寻找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这些是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

此类自身抗体的存在是1型糖尿病的指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自身抗体,则认为他们患有2型糖尿病。

但是,正如Groop教授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样,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但糖尿病的分类指南已经有20年没有更新。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魁北克创新中心的Rob Sladek博士在与该研究相关的评论中说:“糖尿病是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们具有高血糖的共同特征,这意味着,原则上,可以通过测量单个血液成分来诊断出糖尿病。”

“但是,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许多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降低了胰岛素的循环浓度或降低了其有效性,导致了临床表现和疾病进展的异质性。”

Groop教授和他的团队说,基于糖尿病的异质性对糖尿病进行“精细分类”可以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并允许采用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不应再将糖尿病归为两种类型。相反,他们说应该将疾病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糖尿病的五个“类别”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四个研究组的数据得出了他们的建议。其中包括来自瑞典和芬兰的14775名成年人,他们都是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

作为分析的一部分,科学家们观察了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六项指标,每项指标代表了糖尿病的不同特征。

这些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糖尿病诊断年龄;血红蛋白A1C(HbA1C),长期血糖控制指标;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

除了对参与者进行基因分析,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他们的疾病进展、并发症和治疗。

这项研究揭示了五种不同形式的糖尿病,其中三种是严重的,两种是轻微的。小组将这些分类如下:

第一类: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目前称为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缺乏和自身抗体的存在为特征。这在6-15%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二类: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特点是年龄小,胰岛素缺乏,代谢控制差,但没有自身抗体。这在9-20%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三类: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其特征是严重胰岛素抵抗和明显较高的肾病风险。这在11-17%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四类:轻度肥胖相关糖尿病,最常见于肥胖个体。这影响了18-23%的受试者。

第五类:轻度与年龄相关的糖尿病,最常见于老年人。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影响39-47%的受试者。

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五种类型中的每一种都“在基因上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没有在所有五个基因簇中共享的基因突变。

迈向精准医学的一步

当研究人员评估了五个组中每个组成年人接受的治疗时,他们注意到其中一些治疗不当。

例如,研究小组指出,从疾病发作的角度来看,第1组中只有42%的患者和第2组中只有29%的患者接受了胰岛素治疗。

他们说,这表明当前的糖尿病分类未能针对该疾病的潜在特征。

因此,Groop教授及其同事建议将糖尿病分为五类。

尽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这五个类别,例如通过使用生物标志物和遗传风险评分,但研究小组认为,这项研究朝着针对糖尿病的定制治疗迈出了一大步。

Groop教授总结说:“现有的治疗指南受到以下事实的限制:它们对不良的代谢控制反应已发展,但没有办法预测哪些患者将需要加强治疗。

莱夫·格鲁普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使我们朝着更加临床有用的诊断方向迈进,并代表了朝着精准医学治疗糖尿病迈出的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通知秒删。上述内容不构成诊断及治疗建议,药物、生活方式改变需要寻求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专业人士意见及指导!)

什么是糖尿病“五驾马车”?

很多糖尿病的老病友都听说过糖尿病的“五驾马车”这个概念,这其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糖尿病和其他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的慢性病,医生给你制定了什么样的治疗方案,你只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去服药,定期复查,都能达到差不多的控制效果。但是糖尿病不一样,我们经常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你患病住院了,主管医生根据你的年龄、体型、合并症等情况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等你出院的时候血糖达到了很好的控制。可是一回到家,虽然继续按医生的方案服药,血糖却变得忽高忽低,完全乱了套,似乎这套方案一出院就完全失效了。这种情况在高血压等慢性病中虽然也存在,但是糖尿病尤其明显,为什么呢?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著名的糖尿病专家Joslin就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他将糖尿病的治疗比作驾驭一辆三匹马的战车,因为当时还没有口服降糖药,医生控制血糖只能通过注射胰岛素,对,和大家的感觉不同,胰岛素的应用其实比口服降糖药要古老的多。Joslin说的这三匹马分别是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和运动治疗。他的大意是说,驾驭好一驾的马车已经很不容易,要驾驭好三驾马车就更难了。比如,你吃的多了,血糖就升高,医生就把胰岛素加量,可是新的方案制定好了,你又因为什么原因,吃的变少了,就发生了低血糖。运动也一样。运动量的多少对血糖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是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最大的不同:除了药物控制,饮食、运动都会对血糖产生极大的影响。

后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医生们逐渐认识到,除了饮食和运动,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心理因素、良好的自我血糖监测这些对糖尿病的改善同样重要。于是就有了医学界公认的五驾马车的说法。

我们来总结一下,所谓的五驾马车,指的是一下几个方面:1.健康教育与心理改善;2.药物治疗;3.饮食控制;4.合理运动;5.血糖监测。

正确驾御五驾马车就能使患者的血糖长期稳定达标,血糖稳定达标了,就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标,享受健康人生。#清风计划##关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