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查糖尿病血(查糖尿病血常规多少为正常)

半岛网 0
文章目录:

如何准确诊断糖尿病?抽五次血进行OGTT检测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现如今人类健康的“杀手”。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谁是高危人群,如何正确筛查、确诊。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医生介绍,如果想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仅仅查个空腹血糖远远不够,需要5次抽血,进行OGTT(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

OGTT是糖尿病唯一的诊断手段

据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医生介绍,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OGTT)属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常规检查项目,OGTT又称糖负荷试验。

OGTT 对妊娠糖尿病筛查、诊断,尤其糖尿病妊娠期母子(女)管理、胎儿生长发育以及国际上目前倡导(糖尿病预防要从胎儿开始)的两代糖尿病预防都非常重要。胰岛素和/或C肽释放试验,临床医生应根据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胰岛素分泌状态指导糖尿病诊断与分型,合理选择“精准”治疗。

通过该实验,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糖代谢紊乱的特点,如加测胰岛素或C肽,尚可分析受试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疾病分类及预后判断等。

OGTT实验适用于东亚人

据了解,OGTT实验是糖尿病诊断的标准实验之一,在体格相对较小的种族,如东亚人,其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更大。根据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对青岛地区普通人群糖尿病患者的分析,超过20%的糖尿病患者仅有服糖后2小时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不超过7.0mmol/L的诊断界值。

如受试者无糖尿病,此实验根据空腹、服糖后2小时血糖的水平,可明确受试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和/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6.1-6.9mmol/L和/或服糖后2小时大在7.8-11.0mmol/L),并估计受试者未来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如受试者为糖尿病,此实验可辅助医师进行糖尿病的分型、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等。

aOGTT为何需要5次抽血?

OGTT实验如目的仅仅是明确糖尿病的诊断,采集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的血样测定血糖即可,但如果想明确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则必须进行上述5点OGTT实验,方可绘制OGTT血糖波动曲线和血胰岛素、血C肽的分泌曲线,进行相应的分析。

据介绍,5次抽血分别是,实验当天,受试者在采集空腹静脉血样后,口服溶有75g葡萄糖的溶液200-300ml,于5分钟内服完,服完糖后,根据医嘱,于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进行静脉血样、尿样的采集。需要注意的是,计时自喝下第一口葡萄糖溶液的时间开始。血样采集后,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血糖、血胰岛素、血C肽的测定。

十二类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据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医生介绍,以下十二类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满足条数越多,越需行OGTT进一步评价。比如年龄≥40岁;有糖调节受损史;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或腰身比≥0.52;静坐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高血压(血压≥140/90mmHg);血脂异常(HDL-C≤0.91mmol/L(≤35mg/dl)及TG≥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血糖应该怎么测?教你打开血糖监测的正确姿势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中无法避免的一环,但亲爱的糖友们,您感受了“十指连心之痛”,但您的血糖监测做对了吗?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了一些正确监测血糖及减轻疼痛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01测血糖前先用温水洗手,自然晾干,手指下垂或甩手,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02建议第一滴血弃掉不要,使用第二滴血进行监测。

03指尖采血前一般使用酒精消毒,但酒精过多或没有擦拭干净,穿刺后,残留酒精刺激伤口会引起疼痛,建议消毒待干或擦拭干净后再测。

04监测血糖时,选择合适的血糖仪,并选择直径最小的针,根据皮肤薄厚选择针刺的深度,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针扎得过浅,流出来的血过少,会导致采血量不足,需更换部位重新穿刺,增加疼痛。一次性采血针调节进针深度不合适,针扎得过深,疼痛会明显加重,也会增加糖友的心理压力)。

05监测血糖时,注意轮换手指测血糖,原则上每个部位每天只能测一次。有些糖友喜欢频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轮换手指,导致采血部位不均匀,局部皮肤没有完全愈合而导致皮肤淤血,疼痛感会增加。

06监测血糖时,应优先选择无名指、小指和中指,其次可选拇指和食指,同时避免扎指尖。建议捏紧远端指节,根据皮肤厚度调整进针角度,在指腹偏侧面穿刺。不同手指疼痛感有差别,不同手指及不同部位神经分布不均一,疼痛感也有差别。

07监测完血糖后,用棉签轻压伤口,不能揉搓(按压方式不正确或没有持续按压,皮下会继续渗血,可能形成淤血,引起疼痛)。

08监测血糖过程中,可以和家人聊天或听音乐,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血糖#

几乎“每检必查”的血常规报告,应如何读懂?

血常规是临床上一项基本且极其重要的辅助检查,也是很多患友们常做的一项检查。

不过,很多人虽然对这项检查并不陌生,但拿到报告单的时候还是会对上面的各项指标一头雾水,或是看着升升降降↑↓的箭头心里开始七上八下:这都是啥意思?难道我的情况很严重?

下面,就让我们拿起血常规报告单,来聊一聊究竟该如何读懂它。

你以为的血常规VS真实的血常规

你以为的血常规:用处不大,没必要做。

真实的血常规:作为基本的血液检测,血常规的作用可大着呢:疾病的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疾病进展......

举例来说,怀疑贫血了,需要参考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感冒了,可以通过血常规结果来分辨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以对症下药;血液疾病也可以通过血常规结果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异常。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常规检查的作用。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综合考虑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患者病史等因素。

你以为的血常规:抽一管血,能查所有的指标,包括血脂、血糖、肝功能......

真实的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这些检查属于生化检查,不包含在血常规检查里,是需要医生单独开单子的。

如何解读血常规报告?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均有不同反应。

作为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我们可以重点看其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这几项指标。

01 红细胞(RBC)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L

成年女性:(3.5-5.0)×10/L

红细胞计数异常,常见于哪些情况呢?

生理性变化

举例来说,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刺激,以及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后均可使红细胞暂时性增多;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妊娠中后期的孕妇因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造成红细胞相对减少等。这些都是生理性变化,不用太担心。

病理性变化

减少可见于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白血病等;

②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等;

③红细胞合成障碍,如缺乏铁、维生素B12等。

增多可见于

①当血容量减少时,红细胞会相对性的增多,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②当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时,会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以及一些肿瘤(如肾母细胞瘤、肝癌、卵巢癌等)。

③应激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体型肥胖的中年患者、轻度高血压等,或因使用肾上腺素后脾收缩所致。

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即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02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血红蛋白数值异常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贫血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血红蛋白的减低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不一定呈正比,比如在大出血时,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基本上与红细胞减少的程度相一致,而在红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更为严重。

03 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计数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L

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异常,常见于哪些情况呢?

白细胞计数增多

生理性增多

一般早晨时的白细胞计数低于下午,孕妇妊娠后期、剧烈的运动和劳动、酷热和严寒天气等也会使白细胞出现生理性的增多。

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过敏反应、急性中毒、一些肿瘤及血液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

可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流感等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霉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中,我们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

中性粒细胞

增多常见于

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炎症、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急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常见于

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疟疾等)、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淋巴细胞

增多常见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感染性疾病(如水痘、麻疹、百日咳等)、免疫排斥反应及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常见于

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及放射线损伤等。

04 血小板(PLT)

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100-300)×10/L

血小板异常,常见于哪些情况?

生理性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数会因时间和生理状态变化而变化,比如早晨比午后略低;春季比冬季低;平原居民比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正常等。

病理性变化

血小板增多

①一过性增高,常见于急性大出血以及发生溶血后。

②持续性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③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可见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造血功能受到损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血常规报告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表示一定有问题,因为血液检测结果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上文我们所说的一些暂时性的、正常的生理性变化,以及采血时间、血液标本储存时间等。

当然了,也不是说可以完全忽视指标异常的现象,建议拿到报告后,先不要慌,去找医生看一下,医生会在综合其他检查结果、临床症状等情况后,给出专业的建议。

封面及插图:摄图网

参考文献:

[1]仇爽.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J]. 中国医药指南,2022(10):104-10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2):81-90. 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4.02.004.

[3]杨诗妍. 血常规检验中数值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8):390-390,391.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3.18.304.

[4]丁关庆. 血常规解读[J]. 中老年保健,2021(8):20-25.

[5]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二)[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7):1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08.07.010.

[6]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一)[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6):14-15.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08.06.010.

[7]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三)[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8):11-1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08.08.008.

- End -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