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例总结(糖尿病病例分享总结)
2021年糖尿病管理的「5个经典案例」,有你的影子吗?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2022农历新年即将到来,除旧迎新,新年新气象。笔者对2021年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糖尿病病例记进行了回顾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介绍
牟利宁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主任护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护理学会慢病管理护理专委会副主委,济南护理学会门急诊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济南营养学会营养与运动专委会主任委员,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
案例一:减重,实现糖尿病前期缓解
患者女性,40岁。2021年9月6日,医院空腹血糖测量值6.59 mmol/L,诊断糖尿病前期,BMI高达36kg/m^2。随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患者按照“高蛋白限能量”饮食控制方法进行体重管理,经过4个月的努力,2021年12月21日测量结果示,BMI降低至29.8 kg/m^2,减重24%,空腹血糖5.87mmol/L,恢复到正常范围。
患者经历了什么?科学的减重方法并长期坚持!
表1 患者治疗前后
➤启示:真实案例再一次证明,肥胖患者通过减重真的能够实现糖尿病(前期)缓解!
案例二:老年糖尿病管理——90岁老年患者创造多项“个人之最”
患者女,92岁,病史10年,身高158厘米,体重65公斤。在80岁的时候,查体确诊糖尿病,之后一直控制饮食,体重逐渐降至60公斤。
患者经历了什么?在85岁的时候,做过双眼白内障手术,之后单纯饮食控制已经不能达标。去年过年吃元宵较多(一顿吃了15个小元宵),餐后血糖最高到17mmol/L以上,降糖药物一度加至7片(二甲双胍1000毫克每日2次,拜糖平50毫克每日3次),由于家中水果不断,自己经常“偷吃”水果、零食。平时爱喝稀饭,主食不吃粗粮。
2019年4月份老人家不慎跌倒,导致骨折;2021年1月在91岁超高龄阶段,又因久坐轮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由于糖尿病和多病共存,口服药的使用数量一度达到14片/次(降糖药、降压药、抗凝药、补钙药、改善循环药、抗感染药),治疗效果良好。
2021年1月15日年度查体(下肢深静脉血栓1年后),HbA1c 5.8%,空腹血糖4.6mmol/L,凝血指标、血脂、血压、尿蛋白/肌酐等相关指标都在正常范围,目前降糖药只使用二甲双胍早2片、晚2片控制(共2000mg/天)。创造了多项个人之最:并发症最少、降糖药最少、血糖控制最好。目前能扶助行器在室内行走。
图1 患者下肢表现(2021年月30日拍摄)
图2 查体部分结果(2021年1月15日)
➤启示:2021年发布的《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
老年糖尿病在血糖控制基础上,要重视共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比如骨质疏松、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为21.58%。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致残率、致死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虽然高发,但也是可以预防的。所有老年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低血糖与血糖波动、神经病变、血管因素、药物(降压药、利尿剂等)等。此案例就是没有及时积极进行骨折风险的评估和早期干预,造成股骨颈骨折。
另一方面,多重用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普遍且难以避免,对于多重用药的患者,尽可能选择药物相互作用较少的,避免不良的药物-多病共存相互作用。此案例患者降压药物初始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由于钙通道拮抗剂有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一度出现心慌症状(容易与低血糖症状相混)。加用倍他乐克后,又增加服药种类,以及长期口服对血糖血脂又有一定影响。因此,综合评估后,改用缬沙坦氨氯地平1片单药控制,目前血压控制良好130/80mmHg左右。
案例三:对血糖水平的变化保持敏感,注重5驾马车的综合管理
患者男性,61岁,2型糖尿病病史5年。2021年入秋后,空腹血糖既往在6mmol/L左右,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出去疗养了一段时间,自感身体和精神状态很好,近3个月没有测过血糖。到年底自感疲乏,经检测空腹血糖升至7-8mmol/L,餐后10 mmol/L。马上要过年了,担心血糖再升高,就赶紧寻求治疗方案。
➤启示:患者能够意识到空腹血糖超过7 mmol/L以后,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很多糖友即使超过7mmol/L,也听之任之),认识到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缺一不可,特别是有关加强饮食控制,以及经常需要监测血糖的提醒。在没有调药的情况下,及时采取了饮食 运动控制 监测血糖 健康教育,在原药物方案不变情况下,通过以上措施,空腹血糖重回5.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降到5.9 mmol/L,糖尿病5驾马车综合管理获得了血糖达标。
案例四: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后的首选药物
患者男性,44岁,病史2年。2021年入冬后,空腹血糖维持在8mmol/L左右,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0.5g日2次,阿卡波糖30mg三餐中嚼服,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再次就诊。
经饮食控制,加用GLP-1RA周制剂后,第2天空腹血糖降到5.6mmol/L,4周后血糖降为5.2 mmol/L,8周后停用阿卡波糖。腰围从103厘米,减到100厘米。9周后停用二甲双胍,糖化血红蛋白6%。
➤启示:刚刚公布的2020年CDS指南中指出,当T2DM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选择注射降糖药物来增加降糖疗效时,应优先选择GLP-1RA。由于降糖药物的及时调整,2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5.2 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6.1%)达标,体重降低后应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案例五:需要达标的,不只血糖
患者,女,61岁,病史22年。患者在2020年就诊时,空腹血糖10 mmol/L左右,餐后血糖16 mmol/L左右,持续 4年。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将1次/天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方案调整为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2次/天。通过每次就诊的机会强化健康教育,患者开始高度重视饮食和运动,记饮食日记和血糖日记,改掉过去吃油炸食品、饮食随意、不坚持运动的问题。每天坚持3~5公里运动(仍有间歇性跛行,并发症筛查发现右侧胫后动脉闭塞,左侧胫前动脉狭窄65%,后期住院治疗),饮食粗细搭配、规律自测血糖,规律看门诊(1 次/月),定期筛查并发症,HbA1c和血糖总体上达到控制,前者为7.3%。
自2021年10月后,患者自感间歇性跛行加重,血压在160/70mmHg左右。一直吃缬沙坦胶囊与酒石酸美托洛尔2联降压药物,期间调整降压药物,血压降到130/70mmHg,就感到头晕不适,所以血压达标的问题一直没解决。
➤启示:应加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治疗达标教育!糖尿病可使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倍,二者并存心血管危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存时,内皮细胞和血管功能受损更加严重,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可高达50%,重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治疗达标。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降压治疗的目的:
1.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保护易受高血压损害的靶器官;
3.减少致死、致残率。
➤降压药物的选择:《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RAS阻断剂(ACEI或ARBS)可用作首选治疗和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RAS阻断剂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应当以其中之一为基础,联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患者经历了硝苯地平降压达标后,经过教育,目前改用缬沙坦氨氯地平1片单药控制,血压130/80mmHg左右,实现达标。
写在最后
以上发生在2021年的5个糖尿病相关案例,既有严重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前期,又有病史超过十几年超高龄的糖友;也有最初不重视饮食控制糖友,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选择中兜兜转转,效果不好时,又在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下,重新调整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案,最终达标等等。糖尿病管理是一个终其一生的旅程,既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也要有患者自身的重视相配合。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更上一层楼。
关于糖尿病的干货-日常病例分享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典型糖尿病的案例,患者年龄43岁,也是患病十余年的老糖友了,并且伴有高血脂引起的胰腺炎,前前后后住了4次院,平均两年就得去一次。平时血糖控制的也不是很稳定,找到我的时候空腹10左右,餐后20左右,糖化9.2%。
药一直也没少吃,但是就是控制不好,并且也因为血糖长时间的波动,出现了并发症,他跟我说现在看东西模糊了,而且眼睛还会痒,流泪,右脚趾也发麻了,身上也没有劲儿,右肾还有个3公分的囊肿,所以比较着急了。
但是经过详细问诊后,发现他犯了大多数糖友基本都会犯的错误,就是懒,想要降糖,感觉吃药就行了,也不爱锻炼,嘴也比较馋,刚开始不疼不养没有症状,等有并发症了,开始慌了。那么问题来了,得了糖尿病就一定会有并发症吗?寿命就一定会比正常人短吗?答案是否定的。
最关键的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只要咱们广大糖友们把血糖控制在长期平稳的状态,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是很小很小的,并且也可以享受跟普通人一样的寿命。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我跟大家说一下,尤其是针对咱们未出现并发症的糖友们,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药物治疗,血糖的定期检测以及对糖尿病的知识学习,科学的,综合性去控制血糖。
已出现并发症的糖友患者们也不要灰心,前期积极配合调理治疗,部分患者的并发症还是可以得到很大改善,甚至消失。
糖友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咨询,从医二十余年,不想能够有多伟大,只想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不忘初心!
非常病例:09年查出糖尿病,真实12年控糖之路的宝贵经验分享
今天在后台,看到我们之前发布的文章《万人大数据:5个糖尿病肾病的人有4个自己不知道,错失逆转良机》后,有位网名叫做“天马流星拳1120”的糖友在评论区里,毫无保留的分享了他自己的糖尿病真实经历与经验。
其中有几点非常棒的、且值得广大糖友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了也不免存在一些普遍的认知误区的,值得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的。
所以这里结合这位糖友的阐述,我们原文摘录如下,且将这位糖友做得好的地方,以及些许需要甄别与纠偏的事宜,也做了小小的温馨提示,具体如下的,欢迎大家继续浏览:
(备注:以下的“我”,为糖友真实文字分享的第一人称主述,红色文字部分为优唐健康糖尿病管理团队的温馨提示)
我是2003年做一次小手术时意外得知自己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开始很紧张,买了尿糖仪(血糖仪),每天扎四次手指,后来觉得自己下半辈子就这么过有点太憋屈,于是放松心情,做总量控制,二甲双胍也是时吃、时不吃。(糖尿病管理团队温馨提示各位糖友:这点您可千万别学,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到了2009年,尿里开始有泡沫,去肾内检查,微量尿蛋白17mg/升,2019年定的高血压,2020年定的痛风,脂肪肝一直伴随。
从2019开始高血压开始,亲身感觉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开始正常服用二甲双胍,早中晚三餐每次0.5g,高血压吃替米沙坦80mg/d,一直坚持到现在。(糖尿病管理团队温馨提示各位糖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足、糖尿病眼病的概率只会越来越大,像这名糖友一样,从09年到19年,拥有着十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病程的老糖友们,千万要警惕,注意定期体检,防患未然!)
两周前的体检数据:空腹血糖5.9,糖化血红蛋白5.09,血压123/83,血尿酸262,微量尿蛋白28.6mg/升,ct扫查脂肪肝已经没有了,身高172cm,体重72kg。
目前我的状态只有微量尿蛋白这一项不理想,下一步看看肾内科有什么办法。(糖尿病管理团队温馨提示各位糖友:预防糖尿病肾病并发症,大家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尿检数据,以及定期肝肾功能的复查,不要因小失大!)
糖尿病的危害体现在温水煮青蛙,开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并发症,等到有并发症就是全身症状,心脏,血管,代谢,这些都是全身的问题,非常不好办,但只要坚持好几个原则,并发症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1.按时按量服药:二甲双胍堪称神药,只要扛过开始的肠胃反应,可以同时控制血糖血脂体重,现在据说还有恢复神经细胞的作用。(糖尿病管理团队温馨提示各位糖友:如果大家对于二甲双胍有肠胃反应的,可以及时反馈给医生,尝试更换其他的药物的。虽然二甲双胍有很多的优点,价格便宜,安全性也高,但是糖友用药也一定要遵循自己的身体情况,个性化的用药。)
2.保持一定的有氧运动量:我曾经连续五个月每天快走5公里/50分钟,糖化血红蛋白的数据非常理想。(糖尿病管理团队温馨提示各位糖友:糖友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身体机能较好的人,可以尝试快走,并保持每天快走的好习惯的。但是对于体质虚弱,年龄也偏大的糖友,尽量还是快慢相结合,别劳累过度,适得其反。)
3.控制体重:用不着非常精确,但挨饿是一定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定控制好,如果每顿你能吃两碗饭,你只能吃一碗,保持六分饱就对了,酒一定少喝或不喝,我是有了痛风后彻底戒酒了。(糖尿病管理团队温馨提示各位糖友:很多糖友在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后,会采取低碳饮食以及饥饿疗法,这样的方法真的不可取。除非是专业医生建议您,您真的太过肥胖,需要节食来减肥的,同时,也有营养师与您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您才可以尝试这样操作。而对于大多数糖友来说,我们要学会的是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以及运动消耗计算自己是轻体力/中体力/重体力劳动人群,科学计算自己每天应该摄取的热量,而后进行合理的荤素搭配,以及尽量选择低升糖的食物等,这样才能吃饱又吃好的!)
4.保持定时体检的习惯:只有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调整好心态和应对办法。(糖尿病管理团队温馨提示各位糖友:这一点,大家必须要像这位糖友好好学习的,好心态 好习惯 好方法,缺一不可!)
最后,如果大家有自己宝贵的心得,也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我们一起消除控糖误区,走上科学控糖之路的!大家共同加油,用爱与行动,一起改变糖尿病!
——END——
责任编辑:辣梅子辣
△欢迎关注【糖尿病管理团队】头条号,与24万 糖友一起管好糖尿病!
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获得更多糖尿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