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四十点(糖尿病四十点多严重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四十多岁有糖尿病的人,适合跑步吗?注意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获取与维护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而糖尿病是与缺乏运动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坚持运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措施。至于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跑步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

需要知道的是,运动是糖尿病的一种治疗的手段,想要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运动强度 运动是消耗能量的过程,而血糖是机体生理活动主要的供能物质,因此有糖尿病的人的运动需要达到消耗更多血糖的目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一方面要增大消耗量,要求运动时必须要出汗,出汗是机体散热的一种方式,表明机体“燃烧”了更多的能量;一方面要持续消耗,即出汗的运动需要持续进行45分钟左右。

运动时间 在糖尿病的血管控制中,不仅仅是要把血糖降下来,更重要的是要避免血糖的波动。显而易见,进餐后随着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会迅速升高,从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来说,餐后30-60分钟是消化吸收的最高峰,此时血糖的上升会达到最高值,因此此时段内进行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的高峰值。但是由于有糖尿病的人自身胰岛功能较差,胰岛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的时间会比血糖上升的时间有延后,所以有糖尿病的人运动时间也应稍后延长,在餐后45分钟到90分钟之间较为适宜。

根据以上对运动的要求,有糖尿病的人如果选择了跑步作为运动方式,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来讲,跑步的速度至少应在6-8公里/小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速,以在跑步时还能与旁边人说话又有出汗为度。

至于一天需要运动几次,因为一次有效运动产生的效应可在机体中持续存在12-20个小时,因此每天运动一次即可有相应的获益,不必过于强求自己,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早晚各运动一次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天天坚持不中断。

需要提醒的是,在每次运动前应做5分钟的热身运动,以调动机体更好适应运动,如果能在每天的运动中增强5-10分钟的抗阻锻炼,即增强肌肉力量的锻炼如举哑铃等,可以强壮肌肉增加对血糖消耗的持久性,对稳定控制血糖更为有利。此外,在运动的同时注意控制饮食以减少血糖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运动增加血糖的去路,才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4最新共识再强调:≥40岁糖尿病患者,“低密度”不要超过1.8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血脂化验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只要<3.4mmol/L,就算基本正常。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一指标的正常范围可就不再是“<3.4mmol/L”了。

对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有专门提到: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2型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是“<2.6mmol/L”。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控制在2.6mmol/L以内,就够了呢?

从2023年到2024年最新发布的多项医学指南以及专家共识的推荐来看,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或许还远远不够!

2023血脂指南:≥40岁糖尿病患者,LDL-C应<1.8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当前我国降脂治疗领域非常权威的一份医学指南,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等权威学术组织共同修订的。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这份血脂管理指南有专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标做出推荐,其中提到:ASCVD风险为高危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到1.8mmol/L以内!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这里的“ASCVD”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那么,怎样的糖尿病患者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危】呢?

这份血脂管理指南一共列举了3种情况:

第一,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

第二,病程≥20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

第三,年龄在20-39岁,但合并≥3种“危险因素”或任何一种“靶器官损害”的糖尿病患者。(这里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指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以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而“靶器官损害”则是包括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左心室肥厚或视网膜病变。)

也就是说,无论患上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只要年龄≥40岁,那么,按照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的定义,就算是“ASCVD高危”患者。原则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血脂指标,就应该控制到<1.8mmol/L。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2024最新共识 再次强调

事实上,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并不是唯一一份强调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降到1.8mmol/L以内的医学指导文件。

2024年4月,由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与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牵头发布的《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同样强调了这一观点!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这份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降脂治疗的最新医学指导文件特别强调:当前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只要年龄≥40岁,那么,就属于【极高危】人群。

而【极高危】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正是“<1.8mmol/L”。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也就是说,不论是血脂治疗领域的医学专家,还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医学专家,大家都非常一致地认为: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血脂控制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般最好不要高于1.8mmol/L。

这意味着,临床上,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控制到1.8mmol/L以内。而只需要把这项指标给控制到“<2.6mmol/L”的,仅仅是相对少数的人。

糖尿病患者 为何要把“低密度”降得这么低?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心力衰竭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因此,要想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关键是要降低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然而,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仅仅只是严格地控制住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死亡风险作用有限!而只有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对血压、血脂等多重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综合控制,才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

在这其中,对于血脂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按照【脂质浸润学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种“坏胆固醇”向动脉血管壁内的不断“浸润”,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始动环节。

因此,只有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才能被充分地遏制住。

但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肥胖或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病理生理状态的存在,却往往会促进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的升高。

因此,相较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患者才需要更加严格地去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对糖尿病患者降脂治疗 有何影响?

不得不说,让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控制到“<1.8mmol/L”,这对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降脂用药可能带来不小的影响。

因为,理论上而言,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可能很难通过单一使用他汀就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到这一标准!

一直以来,他汀类降脂药都是糖尿病患者降血脂的【首选用药】。

不过,考虑到中国人群对于他汀类降脂药的耐受度普遍弱于欧美人群,因此,欧美人群可以使用的【高强度】他汀,往往中国人群不推荐使用。

为了既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同时,又不让他汀相关的不良反应风险过高,原则上,我们中国人群在进行降脂治疗的时候,一般首选的是【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然而,【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往往意味着:胆固醇水平下降的幅度也是有限的。

按照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提供的定义,【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所能够提供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幅度,一般只在25%-50%;而只有【高强度】他汀,才能提供50%以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这意味着,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未服降脂药以前,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在3.6mmol/L以上,那么,单用某一种【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大概率不足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降到1.8mmol/L以内。

而现实当中,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情况非常普遍,大量≥4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未经治疗以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明显超过3.6mmol/L的。

这代表,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光吃某一种他汀,可能无法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完全达标。

那么,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针对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直接提出:≥40岁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从一开始就使用一种【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海博麦布”来控制胆固醇。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这里的“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是一类与他汀作用机制不同的降胆固醇药物。它们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在消化道内的吸收,从而降低胆固醇,因此,也被称为【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临床上,“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是最常用于与他汀进行联合治疗的口服降胆固醇药物,它们可以在他汀的降胆固醇效果之上额外提供15%-20%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并且,安全性良好。

一般,拿一种【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与“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联用以后,可以非常稳定地提供50%-60%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大多数≥4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上可以达标。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当然了,事情往往也不都是如此绝对的!

临床上,也有不少人仅仅只需要服用一种【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就可以带来超过50%的胆固醇降幅,并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控制到<1.8mmol/L。

那么,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先吃这一种他汀就足够了。

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患者在用药以前的胆固醇水平非常高,即便同时使用了他汀与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仍然难以降到1.8mmol/L以下。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的患者而言,则需要考虑将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给替换为降胆固醇效果更强的“降脂针”(比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或者英克司兰)。一般,他汀与“降脂针”的联合,可以提供75%左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远远强于“他汀 依折麦布/海博麦布”。


综上所述,不论是降脂领域的权威医学指南,还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最新血脂管理共识,都非常一致地强调:≥40岁的糖尿病患者,有必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长期稳定控制在“<1.8mmol/L”的水平。

如果您当前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已经达标,那么,保持当前的降脂治疗方案即可。

但假如您当前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不在1.8mmol/L以内,那么,建议去找医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降胆固醇药物的强度,以帮助这项血脂指标达标。

强化降胆固醇治疗的最基本措施,是在【中等强度/中等剂量】的他汀之上增加“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然无法达标,则应该考虑将“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给替换为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或英克司兰等“降脂针”。


【参考文献】

1,【规范与指南】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16(4):383-403

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头条创作挑战赛#

4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如果这5个指标正常,连医生都会羡慕

40岁是健康的分界线。40岁以后,免疫力逐渐下降,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每个人都要开始格外关注自身的健康指标。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40岁以后,有5个指标很重要,很多人都会发生异常。如果你的这些指标都正常,连医生都会羡慕。

1、脂肪含量

说到脂肪,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体重。其实,体重只是评估脂肪含量的指标之一。

糖尿病人除了要控制好体重,还要注意3个指标:腰围、腰臀比、皮下脂肪厚度。

1)腰围

很多人不知道,胖其实也分两种类型:

有些人胳膊腿和肚子都胖,属于均匀的胖;有些人胳膊腿不胖,肚子胖,也就是“啤酒肚”或者“将军肚”。

前者叫全身性肥胖,后者叫腹型肥胖。

对糖尿病人来说,两种胖都不好,但是“腹型肥胖”危害更大。因为腹型肥胖是内脏脂肪增多的表现,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对血糖的影响更大。

肚子多大才算是“腹型肥胖”呢?

主要就是看腰围。

围着肚脐眼量一圈,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就是腹型肥胖。

2)腰臀比

有些人天生体型魁梧,长得五大三粗,腰围本身就大,如果单纯看腰围就不够准确。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腰臀比这个指标来判断。

腰臀比指的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也是反映腹型肥胖的指标。

测量方法:两腿并拢直立,将卷尺绕在臀部最宽的部位测量臀围,计算与腰围的比值。

男性腰臀比超过0.9,女性超过0.85,就是腹型肥胖。

3)皮下脂肪厚度

这个指标可以间接评估我们身体的脂肪含量,但是需要专业的仪器来检测。

检测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皮脂钳法”。

一般选择测量腹壁脂肪厚度:男性超过15毫米,女性超过20毫米,就说明存在腹型肥胖。

2、血压

糖尿病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患高血压。

据统计,我国成人总体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27.5%,而糖尿病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60%,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多。

糖尿病人如果合并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远大于单纯性高血压或单纯性糖尿病。这种危害不是简单的「1 1=2」,而是「1 1>2」。

因此,糖尿病人要格外重视高血压的问题。

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对血压的要求也不同:

普通的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 < 130/80 mmHg;

高龄糖尿病患者,或者有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以放宽至 < 140/90 mmHg;

有慢性肾病的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轻重有不同的控制标准:早期要求< 130/80 mmHg;如果尿蛋白 ≥ 1 g/d 时,则目标血压 < 125/75 mm;透析的患者目标血压为<135/90 mmHg。

3、血脂

糖尿病患者出现血脂异常的概率比普通人明显增高。原因和糖尿病发病机制有关。

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后者会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导致甘油三酯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升高,引起高脂血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脂控制的目标并不是统一的,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和危险分层制定不同的目标。

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极高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 mmo/L。

2)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高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 mmo/L。

3)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中低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2.6 mmol/L。

一般来说,≥40岁的糖尿病患者均为高危,1型糖尿病病程≥20年可作为高危。

4、骨量

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会逐渐流失,而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研究表明,相较于无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比普通人群高38-70%。

不同性别的人群,骨密度的正常值是不同的。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要和同性别的人群相比。

诊断骨质疏松,要看骨密度标准T值:T值大于-1.0是正常,与同性别的人相比,T值在-1和-2.5之间是骨量低下,小于-2.5是骨质疏松。

5、肾功能

肾功能损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早期筛查肾功能,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是尿常规。

当肾脏功能异常时,尿常规结果会出现下面几种异常表现:

1)尿量

通常成人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为1000~2000毫升。尿量超过2500毫升,提示可能有肾功能损害。

2)颜色与透明度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清晰透明。如果尿液中的红细胞超过3个/高倍视野,或者白细胞超过5个/高倍视野。可能有肾脏方面的疾病。

3)酸碱度(pH)

正常饮食条件下,随机尿酸碱度为4.5~8.0。尿液酸碱度降低或增高都说明肾功能可能出现了异常。

4)蛋白质

正常人的尿蛋白含量极微,如果持续出现尿蛋白,说明肾脏很可能出问题了。

5)尿微量白蛋白(mALB)

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提示可能是早期肾脏病变,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以上5个指标,你都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