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控烟(糖尿病戒烟的好处)
世界无烟日|国家卫健委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呼吁:承诺戒烟 即刻行动
在第34个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与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2020》),介绍中国2021年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和“中国戒烟平台”小程序。与会专家就戒烟服务和资源的种类以及向吸烟者提供适合自己的戒烟服务的必要性做了深入讨论。
据了解,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为了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报告2020》对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与四大慢病,即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方面的全球科学依据进行了更新。同时新增加了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章节。
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吸烟为致病之首恶,控烟为防病之首善。要降低吸烟率,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急需提高和深入。”
“承诺戒烟”是2021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过去一年多来,COVID-19的大流行使得全球数百万人产生戒烟意愿。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12月为2021年世界无烟日发起了为期一年的“承诺戒烟”全球运动,在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提高的时刻,襄助吸烟者一臂之力,鼓励他们成功戒烟。
“烟草使用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八百万人死亡,而提供戒烟帮助是烟草控制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承诺戒烟”,我们和各国政府及合作伙伴一起,在保证吸烟者可以获得诸如基层卫生服务可提供的简短戒烟干预、全国免费戒烟热线、数字或移动戒烟服务,以及药物疗法等戒烟辅助手段上做出努力。”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Dr Gauden Galea)医生表示。
据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将烟草控制列为专项行动之一。
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控烟行动工作组的指导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权威戒烟资源,打造了“中国戒烟平台”微信小程序。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得多种戒烟服务和资源,如戒烟诊所、戒烟热线、戒烟小程序,以及微信互助群等触手可及,便于吸烟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且被证实有效的戒烟服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卢江表示“吸烟者要戒烟,下定决心是第一步。专业的戒烟帮助可以使吸烟者的戒烟之路走的更加稳健持久。希望‘中国戒烟平台’能够帮助每一个立志戒烟的人更轻松地成功戒烟。”
目前,“中国戒烟平台”小程序已经正式上线,前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或在微信中搜索“中国戒烟平台”即可访问。(张梦凡)
来源: 光明网
烟民请注意,控烟行动要来了!国家已出手→
来源:央视财经
我国近日出台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专项行动包括:健康知识普及、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
01
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维护健康需要掌握健康知识。
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02
实施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
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
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
03
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
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04
实施控烟行动
吸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
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完善卷烟包装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05
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06
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
向公众、家庭、单位(企业)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07
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孕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是生命的起点。
针对婚前、孕前、孕期、儿童等阶段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
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
08
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
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09
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
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10
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
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11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
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12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
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
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13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
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
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14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
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5
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传染病和地方病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饮水型燃煤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氟骨症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
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预防疾病,
健康生活!
多方呼吁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 助力糖尿病防控
与会各方共同倡议“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 城市改变糖尿病”。 活动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哥本哈根双城记:构想可持续的明日之城”展览活动上,“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城市改变糖尿病”主题对话及发布活动成功举办。各方代表就“城市可持续发展、慢性病防控与居民健康”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呼吁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助力糖尿病防控。
双城合作,应对糖尿病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也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晋普介绍说:“近年来,北京与哥本哈根在控烟、糖尿病等领域开展了丰富的交流合作活动。‘城市改变糖尿病’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充分调动了糖尿病防控的资源,围绕糖尿病认知及管理现状调查、糖尿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社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和服务团队建设等几大方面入手,为健全和完善我市糖尿病防控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促进糖尿病早期干预及健康管理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17%。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更是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马磊介绍说,“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发起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是从整体规划的视角应对公共卫生问题。解决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在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全力改善和发挥城市健康环境的作用,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贾伟平表示,环境因素是糖尿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康支持性环境可以促进糖尿病高危人群、患者采取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开展自我管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管理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患者,都应该贯穿生命始终。”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在活动上介绍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 城市改变糖尿病”倡议》的主要内容:倡议家庭用好支持工具,做好健康表率;倡议单位关爱员工健康,树立健康榜样;倡议社区营造健康氛围,提升健康素养;倡议医疗机构强化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指导等。
共同行动,改变糖尿病流行趋势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2011年至2021年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亿4000万,增幅达56%。其预测,未来20余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幅会趋于下降,但患者总数将增加至2030年的1.64亿和2045年的1.75亿。
为凝聚更多力量共同遏制糖尿病不断攀升的流行趋势,诺和诺德、丹麦Steno糖尿病中心、伦敦大学学院于2014年共同发起“城市改变糖尿病”全球合作项目。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在活动上介绍,过去8年间,北京、哥本哈根与全球40多个城市加入项目中,政府部门、学术界、糖尿病协会、医疗保险提供者、社区组织以及企业等进行了跨学科合作,共同探索各具特色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方案,促进居民健康的持续改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