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癌症风险(糖尿病癌症治的是什么)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高血糖,增癌症风险

近期,大庆研究(我国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的一项领先全球的糖尿病预防研究)长达30年随访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并进展为糖尿病,都会增加癌症风险。

研究发现,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病率分别为每千人每年6.06、6.77和7.18人。与正常人相比,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风险分别增加77%和2.34倍。一旦糖耐量受损进展为糖尿病,患癌症的风险就会加倍。

这些发现表明,当高血糖达到一定水平时,会有更强的致癌作用。

研究显示,在血糖波动大的人群中,血糖水平的升高与癌症的发生显著相关,但在血糖波动小的人群中没有发现这种关联。这提示控制餐后血糖波动,可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癌症预防。

研究还发现,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水平的增加,而非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与癌症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这提示长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患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不过,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相比,进展为糖尿病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更大。

文/杨进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糖友患癌几率比常人高1倍!高血糖为什么会“促发”癌症?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据2018年统计,全球范围内有180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患者因癌症死亡,而且,未来的几十年里,发病率还将持续上升,而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高达4.25亿,每11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该病,500万人死于糖尿病,12%的全球卫生支出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它的并发症上。

那如果有一天告诉你,这两大疾病互为影响,互为关联,是否会引发你新一轮的恐慌呢?在日本糖尿病学会和日本癌症学会发布研究成果声明,糖尿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为无糖尿病人群的1.2倍。

而美国糖尿病协会则在2010年发表报告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要比无糖尿病人高20%-50%。

同一时间在中国的一项慢病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肝癌、胰腺癌、大肠癌、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最高,最高可达2倍。

糖尿病是如何发展成为癌症的?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癌几率高于无糖尿病患者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背后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直到2018年7月19日,我国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施扬/石雨江教授发布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科研成果揭示了背后的原因。

简单来说,人在生下来后就带有一群抑癌基因,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生长,其中有一个基因叫做TET2蛋白就是属于这一群中的一个。

研究发现,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DNA上的5mC向5hmC修饰的转化,在癌细胞中可以明显的发现5hmC水平出现广泛的下降,间接说明TET2抑癌功能在下降,在临床上,可用来判断癌症恶性的程度高低。

好了,这还不是最可怕,可怕的是在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也发现了5hmC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进一步发现,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身体内一种叫AMPK蛋白激酶的活性,导致了TET2Ser99磷酸化与TET2蛋白稳定性降低,从而减少了TET2蛋白生成5hmC,上面已经说到,一旦5hmC生成减少,则意味着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降低,发生肿瘤的风险增高。

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哪些癌症风险增加?

当然并非所有的癌症种类都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患病的风险最高。

专家认为,肝脏本身就参与血糖的调控,高血糖反过来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从而糖尿病成为肝癌的独立发病因素,而胰腺作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器官,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女性糖尿病患者患任何癌症的几率都比男性高6%,怀疑是雌激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糖尿病患者可用二甲双胍防癌症

糖尿病人除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外,积极控糖在预防癌症上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其中,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低于使用其它降糖药物的患者。

石雨江团队表示,主要是二甲双胍能增强TET2的活性,从而对肿瘤达到抑制作用。

糖尿病前期,患癌风险会增加15%!糖友预防癌症,4个法宝请收好

“唉,真不知道这糖尿病和癌症,哪一个会先打倒我,说不定,两个一起上呢!”54岁的刘叔躺在病床上向医生抱怨。

刘叔受糖尿病困扰快十年了,一直有到医院开药服用。但是有时候一忙起来,就会忘记按时吃药。那天早上,刘叔起床晨练,猛一抬头,立马头晕眼花的,眼前一黑,便向前栽倒在地上。幸好路过的人将他扶起送到医院,结果一检查,刘叔竟然得了肺癌!

刘叔想不通,自己又不抽烟,也没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工作或生活,自己怎么就得了癌症呢?

研究显示,糖尿病与多种癌症有关

2019年,《糖尿病杂志》刊载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及其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团队对来自上海的410191例无癌症病史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进行了长达1年至5年的追踪,共发现了8485例新增癌症病例。

该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与多种癌症有关,可能会导致癌症的患病风险升高,其中男性涉及11种癌症,女性则多达13种癌症。

另外,日本一项针对成年人的大型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似乎更容易患癌症,特别是某些特殊的组织,如胰腺和肝脏;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发现,有糖尿病男性的患癌症的几率比无糖尿病的男性高27%;在糖尿病前期,患癌风险增加15%。不但如此,2型糖尿病还可能增加癌症死亡风险。

科学家们认为,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的关联密切。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和慢性炎症或许会直接诱发肿瘤的生长,而其中年龄、性别、种族、肥胖、饮食、体育锻炼、吸烟、酒精等因素也会有间接影响。

糖尿病患者警惕并发症

虽然1、2型糖尿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胰岛素的运用加上饮食的控制,已经可以很好地控制住糖尿病病情。不过,我们仍要小心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也是死亡率比较高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导致慢性肾脏病变,肾小球功能可能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下降,病情严重的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这个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都会偏高,并大多伴有高血压的症状,这样血液的代谢和流通就会不太顺畅,容易在心脏冠状动脉残留较多的脂质和钙盐沉着,造成血管狭窄或堵塞,进而引发冠心病等心血脑管疾病,甚至引发心肌梗死。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是白内障的诱因之一,有数据显示,白内障患者中有30%以上患有糖尿病,这是因为糖尿病的患者的晶状体会存在糖代谢的紊乱,这就是白内障形成病变的前提。

长时间还可能引起延期出血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视力,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导致失明。

除了上面提到的并发症之外,糖尿病患者还得警惕一种特别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那就是糖尿病足。在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而且糖尿病足治愈难度大,截肢率高,致死率高。糖尿病病友如果发现自己脚部出现以下情况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双脚发痒,特别怕冷,经常会出现脚趾头刺痛的情况,还会伴有发白、发紫的症状,有时候会感觉脚部的神经麻木,没什么感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走路走不了几步就感觉脚部疼痛,疼得无法走路,必须要坐下来或蹲下来休息一会儿才能得到缓解,无法长时间 行走。

脚部的皮肤容易溃烂,特别是一不小心受伤,伤口很长时间都不愈合,甚至会不断恶化,如果延伸到骨头的话,就可能会造成骨头坏死,面临截肢的风险。

对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糖尿病足的风险,特别注意脚部的变化,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及时发现,提前治疗,防止糖尿病足恶化,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另外,由于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刚开始阶段,血糖波动并不会对身体产生太大影响,这也导致很多糖友麻痹大意。当身体出现问题就为时已晚,很难逆转了,所以一开始就要重视起来,把相关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癌症?

癌症到了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加上糖尿病的原因,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糖尿病患者防治癌症,重在早期发现和日常预防。

谨遵医嘱,按时吃药是必要前提。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按量服药,千万不要因为短时间血糖得到了控制就自己停药,这样血糖在不经意间回升,可能会引发一些不易被察觉的并发症。

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是充分条件。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早睡早起,确保每天有6-8小时的睡眠时间;坚持日常锻炼,不要熬夜,更不能通宵,熬夜对身体免疫力的破坏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患者,规律生活非常重要。

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是关键。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减少淀粉和糖分的摄入非常重要。合理搭配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多食用优质蛋白、蔬菜等,含糖分高的食物和水果都不要吃。同时要忌烟忌酒,注意少吃多餐,保证营养。

避免久坐不动,上班也可以站起身来活动活动筋骨,空闲时走走路、跑跑步,打打球都是可行的运动方式。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中老年人可以减少运动量,但都需要长期坚持(每周不少于5天,每次约30分钟)。

定期体检是预防法宝。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监测自己的血糖变化,科学管理,若出现前面提到的一些症状应及时就诊,不可大意,即使您的血糖仅轻度升高,仍然需要规律复查。

定期进行必要的体检,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胸片、B超等,可以大大提高早期发现肿瘤的几率。

总之,糖尿病看似是“小问题”,但可能诱发“大疾病”,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日常的护理,通过合理饮食、健康生活,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远离并发症,远离癌症。#39健康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参考资料:

1、《91岁褚时健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糖尿病四大并发症,个个凶险》.健康时报. 2019-03-06.

2、《每3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截肢,协和专家透露防治“秘方”》.健康时报. 2017-11-2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