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用药宣教(糖尿病用药宣教名称)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用药指南,专家带您用对降糖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患上糖尿病,降糖是关键。但是,你知道吗?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于降糖用药存在很多认知误区,听听专家这样说~

赵维纲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打胰岛素就代表病情加重吗?

过去,因为胰岛素制剂的纯度不够、数量不够、效果不稳定,导致只有紧急需要胰岛素的患者才能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使用胰岛素,因此造成了“打胰岛素就代表病情严重”的刻板印象。

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胰岛素已经变成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用药,打胰岛素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病情加重。

某一顿吃多了能多吃点药吗?

胰岛素

使用胰岛素控糖的糖尿病患者在某一顿吃多时,可适量多打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通过内因起效,当服用的口服降糖药到达一定浓度后,药物降糖能力会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即使增加口服降糖药,也无法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专家提醒:血糖波动大易引发并发症。

血糖稳定了能不能自行停药呢?

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停药。糖尿病是慢性代谢异常病,降糖药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药量增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盲目停药可能会导致高血糖,从而引发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去旅游时胰岛素可以托运吗?

胰岛素的存放需要特殊条件,使用中的胰岛素需存在室内,温度不超过25℃,且必须在一个月内用完。还未开封的胰岛素,需要放在2~8℃的冰箱门边,注意,不要将胰岛素放置在靠近冰箱后壁的位置,因为气温过低容易导致胰岛素失活。

专家提醒:使用一次性针头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用药需谨慎,理清细节才能健康长寿,享受人生。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高川原 郭晓霞

来源: 央视科教

糖尿病食养指南,帮您科学控糖,减轻“甜蜜”负担

01

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第一类为谷薯类,包括谷类(含全谷物)、薯类与杂豆;第二类为蔬菜和水果;第三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第四类为大豆类和坚果;第五类为烹调油和盐。糖尿病患者同样应该保持食物多样,膳食丰富多彩,保证营养素摄入全面和充足,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合理膳食是指在平衡膳食基础上,以控制血糖为目标,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满足自身健康需要。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02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能量的需要量与年龄、性别、体重和身体活动量等有关,具体可查询DRI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需要量表;也可根据体重估算,例如一个60kg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其每天能量需要量在1500~1800kcal之间。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膳食能量来自于谷物、油脂、肉类、蛋类、奶类、坚果、水果、蔬菜等食物。

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之间。从年龄和降低死亡风险考虑,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重。

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3%~5%,即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健康获益。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1~2kg的速度,3~6个月减少体重5%~10%。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不能充分发挥促进糖原、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其分解的作用,血糖控制不佳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过多,体重下降,甚至出现消瘦。合并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03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在选择主食或谷物类食物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表。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简单说就是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建议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为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以成年人(1800~2000kcal)为例,相当于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为200~300g。但是当初诊或血糖控制不佳时,建议咨询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性化指导,调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量,以降低血糖水平或降糖药物的使用。

血糖水平是碳水化合物、运动量、膳食结构、空腹时间等综合反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低,并不能得到更好的长久健康效益。应经常监测血糖来确定机体对膳食,特别是主食类食物的反应,并及时规划调整。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建议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GI较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钾、镁等矿物质,更耐饥饿,可有效减缓餐后血糖波动。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降低消化道负担。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餐后血糖最重要的营养因素。学习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互换,规律进餐,是糖尿病患者认识和掌握食物、药物和血糖反应关系的关键措施,是整体膳食合理规划和调整的重点。

04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运动还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量,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平稳血糖。目前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可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多进行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调节心情愉悦,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无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 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身体活动是一个改善健康的机会,而不是浪费时间;糖尿病患者应该寻找和培养自己有兴趣的运动方式,将运动列入每天的时间安排,培养运动意识和习惯,有计划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和达到目标运动量。

05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预防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控制油、盐、糖,不饮酒,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在理想水平。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从而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研究证据表明,食盐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饮酒会扰乱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膳食和用药,导致血糖波动,如可能会使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服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时。此外,患者在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导致总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维持血糖稳定,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06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祛寒,但易伤阴,强调寒热温凉阴阳平衡。“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07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

08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管理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结合患者的病程、病情和行为改变特点等,兼具个性化和多样性。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应建立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营养师等营养指导人员、医师团队的咨询和随访服务关系,主动进行定期的咨询,接受个性化营养教育、膳食指导,以促进技能获取和营养治疗方案有效实施,并改善自我健康状况和临床结局。特别是在初诊、年度检查和/或未达到治疗目标、疾病或环境变化时,应及时就诊或咨询。

营养咨询应包括膳食评估和膳食调整、营养状况评估和营养诊断,以及营养处方、运动处方的制定等。在医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的帮助下,适时调整膳食、运动和行为,以及用药量等方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发生。

转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了解这些问题,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更安心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好饮食、多运动,服用口服药物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也至关重要。今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牛奔,跟大家聊聊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

【名医档案】

牛奔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内分泌专业16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糖尿病的诊治。

糖尿病药物类型

糖尿病药物根据作用效果和机制不同,分为口服类降糖药和注射类降糖药。口服类降糖药主要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噻唑烷二酮类(TZD)、α-糖苷酶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注射类降糖药有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药

糖尿病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相关实验室检查、患者的体型年龄、有无其他疾病等具体情况来选药。

根据糖尿病类型,1型糖尿病可用胰岛素或者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可用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等;妊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要先治疗原发病再加上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在吃药时还要看自身的体型。如果是肥胖型患者,可用二甲双胍;瘦型患者可用磺脲类降糖药。

每个患者的血糖高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如果餐前不高、餐后高,可用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奈类等;如果餐前高、餐后更高,则要用磺脲类、二甲双胍、胰岛素等。

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进行选药。儿童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可用胰岛素;老年人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等下降,常出现重复用药、遗漏用药和低血糖等问题,可用一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为了防止低血糖,老人还要慎用作用太强的降糖药。

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降糖新药,总是会受到很多糖友的追捧。其实,评价药物的好坏,要看其有效性(疗效如何)、安全性(副作用的大小)、经济性(价格是否合理)、适用性(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方便),而不能以是否为新药、进口药、贵药为标准,更不能盲目排斥国产药、便宜药、老药。

口服二甲双胍的相关注意事项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为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0%-1.5%,使用剂量为500-2000mg/d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在已经耐受低剂量二甲双胍的患者中继续增加二甲双胍的剂量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eGFR)<45、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以及接受大手术的患者。正在服用二甲双胍者,eGFR为45-59之间时不需停用,可以适当减量继续使用。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至少48h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后可继续用药。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B12水平下降,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可每年测定1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如缺乏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胰岛素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T1DM(1型糖尿病) 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T2DM(2型糖尿病)患者虽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甚至是必须​的控制血糖措施。

胰岛素治疗涉及很多环节,如药物选择、治疗方案、 注射装置、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持续葡萄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所采取的行动等。与口服药治疗相比,胰岛素治疗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间更多​的​合作,并且需要患者本人及其照顾者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技能。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患者应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进行SMBG(自我血糖监测),并掌握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调节胰岛素剂量的技能,以控制高血糖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最初的胰岛素是动物胰岛素,包括猪胰岛素和牛胰岛素,后来合成了人胰岛素,由于人胰岛素是外源性注射,与人体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胰岛素有区别。作用时间不同,不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需要在餐前30分钟注射,若注射时间提前,会造成血糖控制不佳,若注射时间推后,则会造成低血糖。所以有了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的产生,胰岛素类似物注射时间更灵活,随吃随打,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胰岛素有餐时胰岛素、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和胰岛素泵。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一定要和医生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才能很好​的​控制好血糖,降低并发症,同时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常见问题

2型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补充胰岛素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这时需要及时补充胰岛素,帮助身体平衡体内血糖,解除高糖毒性,改善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适时使用胰岛素可以显著改善高血糖所致的β细胞功能下降,帮助血糖达标,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

口服“阿卡波糖”需要注意什么?

阿卡波糖,一日2-3次,一次50-100mg,餐前即刻吞服,或与第一口主食一起嚼啐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达格列净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如何?

达格列净这类新药可以使HbA1c(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80%-1.5%,并能降低体重、血脂。饮食运动控制不佳,可单药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

使用降糖药时,饮食还需要注意什么?

在食材上要多吃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的食物,并且补充足够的水分。减少盐、胆固醇以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避免偏食,不要专吃高营养的食品。老年糖尿病患者摄取的热量范围要调节好,在适宜的总热量范围内调节好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以及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平衡。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占全日总热量的比例为:蛋白质15%,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60%-70%。

(来源: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