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虎杖糖尿病2(虎杖糖尿病足)

广东省中医院 0
文章目录:

哲学中医 |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纯中药缓解2型糖尿病合并多种代谢紊乱

开栏语: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开创性提出的中医理论。团队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成书《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运用哲学来解读中医,通过中医来验证哲学。通过本专栏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让中医从业者开拓思维,提高临床水平。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 范冠杰

引言

2型糖尿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但近年来随着2型糖尿病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认识正在逐渐改变。缓解2型糖尿病可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减轻心理负担,提升生活质量和增强依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肥胖”等范畴。临证中,运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在纷繁复杂症状中能有效把握重点,切中病机,达到临床缓解,拭看以下病案。

案 例 举 隅

罗某,男,41岁,首诊于2021年1月12日,诉1月前外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当时外院查随机血糖37.87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1%,空腹C肽2.35nmol/L,胰岛相关抗体阴性,尿酸831umol/L,甘油三酯18.23mmol/L。现使用诺和锐30(早24U,午16U,晚22U)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0.5g bid)控制血糖。患者觉年纪轻轻患上糖尿病,且需终身用药,忧虑重重,故寻求中医治疗。初诊时见患者形体肥胖,口渴不欲多饮,时有关节肿痛,小便黄,大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身高165cm,体重90kg,BMI 33.06kg/m。患者自测空腹血糖8-10.2mmol/L,餐后2h血糖9.0-16.4mmol/L。范冠杰教授辨证为湿热瘀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处方:土茯苓30g,土贝母10g,百合50g,车前草30g,茵陈30g,忍冬藤30g,虎杖30g,薏苡仁30g,丹皮30g,白术30g,连翘30g,每日一剂,中药于水滚后再煮50分钟,以3000ml煲至2000ml,每日代茶饮。并告知患者目前胰岛功能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及中药治疗,糖尿病“摘帽”绝对有希望。遂嘱患者停用胰岛素,单用二甲双胍缓释片(0.5g bid)口服降糖,注意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调畅情志。

二诊于2021年1月26日,诉近期空腹血糖6-7.2mmol/L,餐后2h血糖6.5-8.7mmol/L。刻下见心情愉悦,口渴明显好转,未见关节疼痛发作,二便调,舌红,苔微黄腻,脉滑。辨证上考虑热邪改善,湿浊尚在,故在上方基础上去丹皮、连翘,加猪苓30g加强利水渗湿,每日1剂,服法同前,并停服二甲双胍缓释片,仅服用中药治疗。

三诊于2021年3月9日,目前纯中药治疗,诉近期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h血糖6-7mmol/L。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3%,空腹C肽0.43nmol/L,尿酸493umol/L,甘油三酯2.62mmol/L。刻下见偶少许口干,余无特殊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滑。体重78kg(已减重12kg),BMI 28.65kg/m。考虑患者湿热之象明显改善,水湿内阻日久化瘀,在上方基础上加丹参30g、泽兰30g活血化瘀利水,隔日1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于2021年5月11日,诉近期空腹血糖5.2mmol/L,餐后2h血糖5.6-6.2mmol/L。复查糖化血红蛋白5.4%。刻下诉无特殊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稍暗,苔薄白,脉滑。体重72.5kg(共减重17.5kg),BMI 26.63kg/m。辨证考虑水湿瘀阻减轻,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去丹参,泽兰减半量,每周2剂,煎服法同前。

因广州疫情原因,患者后未就诊,近日电话随访,诉2021年7月至今未服用降糖药及中药,无特殊不适,纳寐可,二便调,空腹血糖4-6mmol/L,餐后血糖6-7.6mmol/L,近期查糖化血红蛋白5.9%,血脂、尿酸均正常。

按语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人身之太极,天地相参,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其思想源自自然三界天、地、人为主轴汇成的“人仁平衡”思想,更与祖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等诸家思想互变互通、相辅相成。

范冠杰教授坚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以动态把握核心病机内部规律为思维方式,坚持辨病与分期辨证相结合,通过临床实践,体现祖国传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及深刻的疗效,意在把握住疾病的主要环节、核心病机及病证特点,根据症状进行动态灵活遣“兵”调“将”加减变化药味,效验乃彰。

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动”与“所生”实为“治标”与“治本”之关键,本案例中该壮年患者从用药初始的高血糖状态合并肥胖等多种代谢紊乱,到逐渐达临床缓解状态,是疾病从血分到气分的深拔浅出。范冠杰教授开创的“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之哲学中医,系以平衡阴阳变化,捋五行生克,顺气血原本,达精神化生,合根源养息,从多重到宏观条分缕析治疗疾病。

范冠杰教授在“合与和”中将该患者整体身心综合参评,其治疗方案经历了“西药降糖-逐渐停用西药-纯中药治疗(治疗期、巩固期、保健期)-临床缓解(摘帽)”的过程。细读该案例,不同于传统医家论治消渴动辄言必“阴虚燥热”,治以“滋阴清热”之窠臼。针对该患者,从形体、生活习惯进行干预,从症状及舌脉进行辨证分析,其辨证为湿热瘀阻,并根据患者不同阶段辨证施治。初始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以清热利湿之“土茯苓、土贝母、车前子、茵陈、虎杖”化浮沉升降,转阴阳交济;“忍冬藤、薏苡仁、白术、连翘”泻湿而清扬郁热;疏肝理气“百合、丹皮”达宣通气机,畅壅闭之郁,行不至于削伐;养血活血“丹参、泽兰”燥土而滋益精血,克邪遏陷。至道至微,变化无穷,相体以诊,疾无遁情。范冠杰教授善望、审闻、慎问、谨切,运用其倡导“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根据患者不同时期之症状、情志、形体及舌脉的变化,灵活辨证、有效施治,收到满意疗效,实现临床缓解,使得代谢紊乱齐“摘帽”。

医学指导:范冠杰,省级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亚甲炎等甲状腺疾病、痛风、肥胖、高脂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出诊时间

出诊地点

周二下午(13:30-16:00)

大德路总院

周四下午(13:30-15:30)

芳村医院

周日下午(13:30-15:00)

固生堂门诊部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广州市大德路111号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涌岸街36号

固生堂悦心门诊部: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大马路99号中庸金寓4楼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一书,就是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主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中医理论的重塑和构建,是中医理论突破的全新尝试,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范例。《哲学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又高于临床,并指导临床运用,本书系统阐述了范冠杰教授的临床医学思想,也是范教授临床经验之总结。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张园

执行编辑:曾梦芸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重大突破!北中医揭秘神奇成分虎杖苷如何神奇调节糖尿病大鼠肝脏

2型糖尿病(T2DM)显著特征为碳水化合物、脂质及蛋白质代谢的紊乱。作为糖尿病的主要类型,T2DM占据了全部糖尿病病例的九成以上。近数十年来,科学界在揭示T2DM发展进程及病理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通过优化血糖管理,可有效延缓T2DM的发病进程,并减轻相关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及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尽管西医治疗手段在T2DM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多数药物伴随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传统中药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治疗人类各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鉴于T2DM复杂的病理机制,中药正逐步成为T2DM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发掘具有抗T2DM潜力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资源。因此,加速开发适用于T2DM临床治疗的中医方案,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虎杖祛湿、祛黄疸、清热解毒、散血瘀、止咳及祛痰等功效。现代药理学揭示了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如降脂、抗氧化、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等。有研究表明,虎杖提取物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视网膜功能障碍,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然而,尽管虎杖的多种药理作用已得到初步验证,但其具体的化学基础及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近日,一篇题为“Polydatin from Polygoni Cuspidati Rhizoma et Radix regulates glucolipid metabolism in the liver of diabetic rats: Multiscale analysis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ultiomics”的研究报告,深入解析了虎杖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所展现出的核心策略及疗效机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1 论文首页

虎杖治疗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为了明确虎杖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该研究系统整理了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的信息(图2)。在TCMSP和HERB数据库中,经过严格筛选,研究共识别出267个与T2DM相关的靶点。随后,采用维恩图分析方法,确定了虎杖与T2DM之间共有的27个关键靶点,并基于这些靶点进一步构建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以及虎杖靶点与T2DM之间的关联网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揭示了虎杖苷作为虎杖在抗T2DM药理作用中的潜在关键活性成分

图2 虎杖治疗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糖尿病大鼠的生理指标

该研究针对糖尿病大鼠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血糖监测与药物治疗观察(图3),以探究其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后,其血糖水平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并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经过为期四周的药物干预,二甲双胍给药一周后即显著降低了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且该降血糖效应在整个治疗周期内保持稳定。相比之下,虎杖苷在给药前两周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调节作用较为有限,但自第三周起,其降糖作用逐渐显现,并持续至实验结束。

为进一步评估糖尿病大鼠的胰腺β细胞功能及血糖调节能力,研究采用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的曲线角度较正常大鼠增大,且试验后120分钟的血糖水平难以恢复至初始水平,提示其糖耐量受损。而经二甲双胍和虎杖苷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OGTT曲线角度减小,120分钟时的血糖水平更接近初始水平,表明其血糖调节能力有所改善。此外,OGTT曲线下面积(AUC)的变化也支持了上述结论,进一步证实虎杖苷在减轻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受损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大鼠脂质代谢的异常状态,但经过二甲双胍和虎杖苷的治疗后,患病大鼠的上述肝功能及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表明虎杖苷在减轻糖尿病进展及改善其相关代谢异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3 监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OGTT、肝功能、血脂水平

糖尿病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

相较于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的肝脏与脂肪系数均展现出显著升高之态势,此现象强烈暗示了异常脂肪累积的发生。同时,二甲双胍与虎杖苷均展现出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系数的显著下调作用。HE染色显示,正常大鼠的肝细胞呈现出排列井然有序、细胞形态鲜明、胞浆充盈且细胞核染色均匀之特征。相比之下,糖尿病大鼠的肝细胞则表现出明显的肿胀现象,胞浆变得疏松并呈现空泡状结构。然而,在二甲双胍与虎杖苷的干预下,肝细胞肿胀及胞浆松动之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此外,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肝细胞胞浆内并无染色现象出现,而糖尿病大鼠的胞浆及细胞间隙内则密集分布着红色脂滴,于染色下清晰可见。值得注意的是,二甲双胍与虎杖苷治疗后,相较于未治疗的糖尿病大鼠,肝细胞内的脂滴分布变得更为分散,染色程度减轻,且脂滴数量显著减少(图4)。

图4 糖尿病大鼠的肝脏系数、脂肪系数、肝脏HE染色、油红O染色

糖尿病大鼠的代谢变化

为了全面解析不同组别间肝脏代谢功能的总体动态变化,研究针对肝脏代谢组学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多变量统计分析。具体而言,主成分分析(PCA)的应用显著揭示了各组肝脏代谢谱的清晰分离趋势。基于PLS-DA模型与T-检验的联合分析,研究成功鉴定出了一系列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并在正离子模式下,于模型组与对照组间识别出了230种差异代谢物(图5)。随后,利用KEGG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揭示了包括硫胺素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脂肪细胞脂解调节、醛固酮合成和分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以及氧化磷酸化等在内的关键代谢途径。在虎杖组与模型组之间,研究筛选出了123种差异代谢物。针对这些代谢物的KEGG富集分析,则揭示了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血小板活化、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咖啡因代谢以及VEGF信号通路等显著代谢途径。最后,VENN图显示各组之间共有39种差异代谢物存在交集。

图5 正离子模式下的代谢组学分析

结论

虎杖苷作为虎杖在治疗T2DM过程中的核心成分,展现出了多样化的调节机制,这一特性预示着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及潜力

参考文献:

Bi S, Xu Z, Wang Z, Liu Y, Yu B, Tian J, Liu C, Qiao L, Zhang Y. Polydatin from Polygoni Cuspidati Rhizoma et Radix regulates glucolipid metabolism in the liver of diabetic rats: Multiscale analysis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ultiomics. Phytomedicine. 2024 Nov;134:155992. doi: 10.1016/j.phymed.2024.155992

来源:梅斯循证中医药

药师释药——虎杖(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虎杖

1.中医研究

虎杖是临床常见药用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药用历史悠久。

中药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 的干燥根及根茎,药用历史悠久。其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功效,主要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闭经、癥瘕、咳痰(慢性支气管炎)、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等。

虎杖的炮制从以净制、切制、锉碎为主,发展为现代切厚片的浸润品。从古代单一处理,发展为现代的酒炒、酒润、醋炙、盐炙等多种制备工艺。

2.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虎杖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主要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 8-O-β-D 甲酰葡萄糖苷、2-甲氧基-6-乙酰基-甲基胡桃醌、羟基大黄素、( )-儿茶素、虎杖苷和

白藜芦醇等。药理相关研究表明,虎杖提取物和其主要化合物具有抗感染、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脂质调节等作用。

附:虎杖具有以下特点:

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4.5~40 g,常用剂量为10~15 g,散剂常用量为0.15~2.484 g。

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解毒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乙型肝炎、肝炎黄疸)、内分泌疾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痛风)、呼吸系统疾病(如新冠肺炎)、皮肤病(如银屑病),汤剂为10~30 g,

散剂为0.814~2.484 g;活血化瘀治疗内分泌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并眼底黄斑区缺血)、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肺纤维化)、肛肠疾病(如嵌顿痔),汤剂为10~40 g,散剂为0.15~1.45 g;清热利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胆石症、急慢性胆囊炎)、代谢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特发性肾病,汤剂为10~40 g;苦寒泄热治疗肥胖、便秘、冠心病、胃痛、围绝经期综合征,汤剂为4.5~2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