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喝水疼(糖尿病喝水呛是怎么回事)

国际糖尿病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这些原因需要知道!

编者按:疼痛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慢性代谢性疾病,会引起很多躯体不适症状,但是糖尿病患者的疼痛经常容易被忽视。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一般都有哪些原因引起呢?

糖尿病神经病变

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肢体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灼热、冰凉等症状。临床上,约50%的糖尿病病人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25%~50%糖尿病神经病变会继而导致糖尿病性疼痛 (DNP)[1]。DNP多见于T1DM与T2DM病人,是糖尿病中、晚期的一个常见、长期、严重的并发症。DNP有多种临床症状,包括电击样或针刺样感觉、蚁行感、烧灼感、痛觉过敏等。DNP给患病个体造成巨大的肉体和精神痛苦,严重降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打击病人战胜疾病信心,对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糖尿病血管病变

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小腿及足部发凉、无力、行路不能持久和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少于10min)休息后常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2]。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糖尿病可加速骨质流失,尤其是绝经后的女糖友更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常导致肩部不适、酸痛,关节活动受限;颈部僵直疼痛,上肢发麻;腰背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展,仰卧时减轻,久站、久坐时加剧。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包括T1DM和T2DM。已有大量研究显示,T1DM可导致骨密度下降,引起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T2DM是骨密度下降相关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其髋骨骨折的发生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1.7倍[3]。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预防骨质疏松,饮食过程中注意钙的补充,此外,还有维生素D的补充。经常晒太阳,也有助于钙的合成吸收。

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患者踝关节远端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疼痛是糖尿病足发生以后长期伴随的重要症状,它在早期出现血供障碍,缺血导致严重足痛,进而出现溃烂、感染,疼痛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糖尿病足的早期筛查。

糖尿病合并痛风

痛风是一种炎症性、疼痛形式的全身性关节炎。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和非关节结构中沉积引起的常见病症。痛风患者可不仅是老年人,任何人都可能患痛风。痛风表现为严重疼痛的关节炎(痛风发作)的间歇性发作,这是由对沉积的尿酸单钠晶体的先天免疫反应引起的。痛风的特点是:一个或多个关节突然剧烈疼痛、肿胀、发红和压痛,可发生在关节或关节周围组织(例如,滑囊、肌腱和肌腱)。

疼痛包括刺痛、啃咬、灼烧或跳动,受影响的一个或多个关节变得肿胀、触痛、温暖和发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骨骼和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畸形。痛风和糖尿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肥胖、脂肪肝等一起被称为“富贵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过多、饮酒过多、运动量少、身体肥胖等因素的盛行,痛风和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多喝水,这样能够预防痛风的发生。

糖尿病合并肿瘤

肿瘤患者血糖升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恶性肿瘤与高血糖及糖尿病关系密切,中国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早期可能有明显的疼痛感。所以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也需要警惕肿瘤的可能性。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由于自主神经病变,无症状的冠心病较为常见。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部不适,自觉疼痛,或者活动的时候有胸闷、憋气明显的现象,需要考虑是否是心脏血管出现了问题。

糖尿病合并椎间盘突出

糖尿病和椎间盘突出都是常见的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糖尿病是一种多器官疾病,影响所有类型的结缔组织,包括骨和软骨。椎间盘突出可导致患者脊柱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结语

疼痛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包括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风湿病等都可导致疼痛的发生。所以,糖友们一旦出现疼痛,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找出原因进行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17, 23 (12).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24) : 1883-1896.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24.004.

3.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12(6) : 353-356.

糖尿病病人应该是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医生一文说清楚

“医生,我糖尿病十多年了,不喝水容易感觉到口渴,喝水后小便次数增多,那我到底是应该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呢?”

糖尿病

今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他糖尿病十多年了,由于之前没有把糖尿病当回事,也没有按时吃药,所以血糖控制得并不太理想。血糖控制得不好,那小便次数就会增多,再喝水小便次数会更多,因此这位病人对自己到底是否应该多喝水比较疑惑,所以就发出了开头的疑问。那糖尿病患者到底是应该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呢?如何科学喝水呢?今天医者良言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很多糖尿病患者不太敢多喝水:

消瘦

有点医学常识的人估计都知道,糖尿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本身小便次数就多,如果这个时候再多喝水,那小便次数肯定会更多,这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而且还会把多喝的水排出体外,因此多喝水也是白喝。

还有一些糖尿病病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小便次数增多就是多喝水引起的,为了减轻小便次数增多的情况,他们就选择尽量少喝水。

脑梗死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糖尿病患者尿液增多的话,就会造成体内丢失水分的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那肯定对身体是不利的。尿液增多、喝水减少,就会使得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这不仅仅会引起血糖的升高,而且还会增加栓塞性疾病(比如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和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的风险。

根据权威的数据,糖尿病患者之中因为饮水不当而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比例高达15%。

2.糖尿病患者适合多喝水吗?

喝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当地多喝水是有好处的。至于具体为什么,下面且听我细细解释。

人体内存在着三种体液,即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正常情况下这三种体液之间的渗透压是一样的。大家可能不知道,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渗透压一样有何意义,学过高中生物的朋友估计都知道,液体流动的方向是从低渗向高渗。如果这三种体液的渗透压不同,那就有可能会造成细胞的脱水或者吸水胀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血液中的葡糖糖含量是偏高的,这就会使得血浆中的渗透压升高,当血糖以及血液中的大部分水分在肾脏进行代谢的时候,就会造成肾脏小管液得渗透压升高。这样的话肾脏对水和氯化钠的吸收就会减少,从而形成渗透性利尿。

细胞

当血糖很高的时候,就会造成血浆中的渗透压明显升高,根据液体从渗透压低的地方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的理论,细胞内液和组织间液的部分水分就会向血浆移动,这会造成细胞脱水,可引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如果糖尿病患者喝水喝得少的话,那就会造成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增加,而这不仅会增加小便的次数,还会增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这样的话人体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葡糖糖。但是人的日常活动是需要能量的,那这些能量只能从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然而,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对人体不利的物质。如果喝水少的话,那就会增加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这对于人体来说肯定是不利的。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的。适当多喝水不仅仅能降低血糖的数值,而且还能避免血液粘稠、增强新陈代谢。#健康明星计划#

3.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喝水?

对于正常人来说,每天应该喝1600ml左右的水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点饮水量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对水的需求量是大于正常人的。具体每天要喝多少水,这个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不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来判断。一般来说,如果小便的次数很少或者尿量很少、小便发黄,基本就可以断定喝水的量不足,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不过需要注意,一定要排除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否则这个判断的不准。

可能糖尿病患者想知道应该喝什么水为好,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可以优先选择白开水,因为它不含有任何糖类,而且还容易获得。如果喝不惯白开水,也可以在里面放点茶叶,当然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豆浆、矿泉水、纯牛奶等。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尽量不要在水里面加入糖类,而且也不要用饮料替代白开水,否则的话不仅仅会引起血糖的升高,还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尿频

在喝水的时候,应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为何糖尿病病人为何少量多次喝水,其实这个是因为一次性喝的水太多,那就会造成尿液量明显增加,这不仅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与此同时,一次性喝水喝水的太多,人体来不及吸收,这些被喝进去的水分就被排出体外了,压根就起不到补水的作用。

最后总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当增加饮水量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因为多喝水造成多尿就减少喝水的量。只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喝水也不能喝的太多,而且尽量要采取多次少量喝水的方式!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

糖尿病出现这6大表现,证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会致残,致死!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

不同并发症自然“先兆不同”:

一、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控制不好,导致的全身血管受损,尤其会导致心脏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当心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表现,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头疼、牙疼、胸闷憋气、大汗、后背疼痛、咽部紧缩感、肩膀疼痛等等表现。糖尿病导致的冠心病常常是三支病变,也就是三个心脏大血管都会有比较严重的狭窄,往往不能支架,需要搭桥。

二、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粥样是全身性的,对于颈动脉以及脑血管都有损害,会导致颈动脉狭窄斑块,脑血管狭窄甚至引起脑梗死。当发生严重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的时候,会表现为双手力量不对称,口角歪斜,走路偏斜,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吐字不清,嗜睡状态,恶心呕吐或呃逆;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等。

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

四、糖尿病肾病

当出现水肿、眼睑、颜面及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大量泡沫尿等等要怀疑糖尿病肾病,化验尿常规和肾功能,以明确是否出现糖尿病肾病。

五、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四肢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六、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

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并发症可能是独立出现,也可能是同时出现。对于糖尿病的人,不能等到已经出现并发症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只有长期血糖处在理想安全水平,才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