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新中医糖尿病(糖尿病中医新进展)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国内“首席”专家仝小林来深: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技术已相当成熟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重点活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卫计能教中心共同举办“大医讲坛”年终迎来“大咖”。1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仝小林教授受邀做客讲坛,开展高端专题讲座。据了解,这也是讲坛系列活动今年举办的第三场。全市代谢病专科专家、医护人员、市民患者等上百人参与了此次讲坛活动。

仝小林教授携“重量级”专家团队来深开讲

仝小林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态靶因果在糖尿病、高血压诊治中的应用”。在讲座中,他详细地阐述了“态靶因果”理论,倡导以现代疾病为载体,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认识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让现代中医药理研究结果回归临床。

在随后的专题讲座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连凤梅主任、张润云主任、苏宁副主任护师还分别围绕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高水平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西医内分泌护理模式进行主旨演讲。

三名工程落地大幅提升糖尿病治疗水平

2017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仝小林教授团队。据该院院长张天奉介绍,合作以来,仝小林教授从建学科、带队伍、促临床等各个方面帮助医院实现全方位的提升。医院及相关学科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2017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承办的《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发布会暨糖尿病国际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

广中医深圳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朴春丽教授向记者介绍,在2018年,该学科依托三名工程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及学科改革创新项目,学科建设硕果累累:获评福田区临床重点专科;成为深圳市1型糖尿病联盟成员单位;加入深圳市内分泌代谢疾病标准化管理专科联盟单位;成立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并由朴春丽主任担任学会主任委员;举办联合国糖尿病日“家庭与糖尿病,中西医携手行”大型义诊活动等,年轻的科室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收获良好口碑和患者满意度。

多项诊疗技术创新填补省市空白

此外,据了解,广中医深圳医院内分泌科提出的“态靶因果”十字处方策略,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填补了广东省空白;解毒通络调肝法双向调节胰岛功能,防治糖尿病的综合研究同样填补了省内空白。该科的外治法创新:通经调脏适宜技术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代谢,则填补了深圳市空白。

2018年4月,广中医深圳医院获批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患者可以在该院完成集检查、诊断、治疗一体化的专科治疗。为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该院还开设了门诊中医治疗室,并提出了多项创新技术,目前可完成低频脉冲电治疗、红光照射、中药封包、耳穴压豆等特色治疗。

编辑 赵偲容

还在为难怎么选,悄悄告诉你,中医治糖尿病有这5大优势

糖尿病作为中国人常见慢性病之一

用中医药的循诊治疗模式来应对

很多人在有所耳闻的同时

也充满了多种疑惑

中医防治糖尿病毒副作用小?

单用中药可完全控糖?

……

这些真的可信吗?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是这样

其实,在古代并无“糖尿病”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古代所说的“消渴”即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糖尿病。

“相如渴”是《史记》里的典故,说的是汉朝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即糖尿病,后即用“相如渴”指代该病。

可见,中医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对糖尿病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并认为该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病变涉及三焦、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来源:人民网健康)

而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中药只能辅助治疗,降糖还得靠西药。”其实不然,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有大量研究和临床案例证实,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西医不及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这些优势

1

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予中药干预可安全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

针对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内服中药消脂减肥方剂,配合穴位埋线、针灸理疗等控制减轻体重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

2

改善症状

病程日久的患者容易出现疲乏、倦怠,西医目前无特殊治疗,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益气滋阴、调补气血等药物扶助正气,消除疲乏感,改善机体状态。

3

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重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中医配合中药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对某些早期并发症具有逆转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论治,全身、局部双管齐下治疗,再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病变向愈,降低截肢率。

4

毒副作用小

中医外治的方法包括针灸、膏药、刮痧、拔罐、足浴、蜡疗等。目前中药各种制剂内服疗效肯定,毒副作用鲜有报道,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证实。

另一方面,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西医专病专药,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大,而中药强调整体调节,一剂药方中涵盖多个方面,联合运用中药可以有效减少西药的服用量、种类。

5

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中药能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

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是2 型糖尿病人常见的问题,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中药和外治法相互补充可协助控制血糖、减少口服降糖药的用量、缓解西药毒副作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特别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药治疗整体上副作用较少,安全性更好。此外,在糖尿病前期,中药治疗的优越性还体现为患者更易接受。国人心理上对于在糖前期就要吃降糖西药普遍比较抵触,但对中药调理并不抗拒,用药依从性好也是治疗见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一阶段应用中药可以有效阻断糖尿病的形成。

中药降糖具体如何操作

糖尿病患者养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更多问题

小康妹儿邀请到了

成都麒麟国医馆 创始人 李翔

来为大家解答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报名参加

↓↓↓

除了知识讲座,现场还有迷人福利。

详情

时间:9月25日(周二)下午15:00~16:00

地点:锦江区书院西街1号亚太大厦4楼

讲座嘉宾:成都麒麟国医馆 李翔

现场福利:现场免费检测血压、血糖

附:交通示意图

下期预告:

下期讲座时间:10月9日(周二)下午15点

讲座医生: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主任 李和莅

讲座主题:脑中风的预防与合理处置

内容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糖尿病家庭调养

编辑:板栗 图片来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