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跟脾(一型二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吾观健康 0
文章目录:

再强调一遍,糖尿病一定要多“补脾”,光靠黄芪还远远不够

文 | 吾观健康

编辑 | 吾观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知道吗?你的小脾脏,可能正偷偷“罢工”了!
没错,这个看似“低调”的器官,其实是糖尿病患者的“大功臣”。如果你还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多吃几颗黄芪就能搞定,那真是大错特错!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糖尿病为什么要“补脾”,以及怎么补!

1. 糖尿病患者的脾,到底在忙啥?

咱们先聊聊“脾”这个神秘的存在。中医常说:“脾主运化。” 简单点说,它是你身体里的“粮食加工厂”。你吃进去的食物,脾负责把它们转化成能量,供身体使用。

可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的脾,“加班”太多,早就累瘫了!它一瘫,身体运化不畅,糖分堆积,血糖飙升,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重点,不光是控制血糖,还得“养脾”。否则,你再多吃药、再少吃糖,效果都打折!

2. 光靠黄芪补脾?那可远远不够!

很多人一听“补脾”,就只知道黄芪,觉得喝两碗黄芪水就万事大吉。别天真了!

黄芪确实是个好东西,能补气健脾,但它只是个“辅助工具”。补脾这事儿,得靠一整套“组合拳”,包括饮食、作息和运动,缺一不可!

就好比你想装修房子,光买一个榔头,能装出个啥来?

3. 饮食篇:糖尿病患者的脾,喜欢这些“宝贝”!

想要补脾,吃对东西是关键!以下几种食物,简直是脾的“心头好”:

  • 山药:脾的“绝世好搭档”。既能补气,又能助消化,糖尿病患者吃了不升血糖。
  • 南瓜:它是天然的“降糖神器”,还能护住脾胃。
  • 红枣:补气补血,脾最爱甜甜的红枣。但注意,糖尿病患者要少量吃,别贪嘴!
  • 薏米:利湿健脾,专治“脾虚水肿”。

不过,记住重点:少吃多餐,别一次性吃太多! 就算是好东西,吃猛了,脾也受不了!

4. 作息篇:别熬夜,脾真的“顶不住”!

你可能不知道,脾最怕熬夜!

中医认为,脾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点到9点。如果你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早上又起不来,脾的工作节奏全被打乱了。

而且,熬夜会导致压力激素飙升,刺激血糖上升。你一边熬夜,一边吃降糖药,结果药白吃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规律作息,早点睡觉。别让脾“加班”!

5. 运动篇:适当动一动,脾更“开心”!

别以为运动只是减肥的事,其实它也是“补脾”的一部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功能,让它“动”起来。

推荐几个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 散步:饭后半小时,慢走30分钟,脾胃运化能力直接 10分!
  • 太极:柔和又不费力,能帮助脾胃气血运行。
  • 八段锦:这套传统健身操,专门针对脾胃调理,超级适合糖尿病患者!

但注意,运动要适量,别猛练!否则血糖波动太大,反而伤身。

6. 补脾的“误区”,你踩中了几个?

说到这里,咱们得顺便吐槽几个“补脾”误区。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踩雷了!

  • 误区1:多吃肉能补脾?
    错!肉吃多了,脾更累,消化不过来,还容易湿气重!
  • 误区2:补脾就靠保健品?
    拜托,脾不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老老实实调饮食、作息,比啥都强!
  • 误区3:只调脾,不控糖?
    大错特错!补脾是为了辅助控糖,二者不能分开!
7. 最重要的一点:心情好,脾才好!

别以为脾只有“吃”和“睡”这么简单,它还跟你的情绪息息相关。中医说:“思伤脾。”经常焦虑、烦躁、心情差,脾的功能会受影响。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保持好心情!多笑一笑,脾更健康,血糖也更稳定!

总结一下:糖尿病患者“补脾”的核心要点

  1. 饮食调理:多吃山药、薏米、南瓜这些“补脾神器”。
  2. 规律作息:别熬夜,早睡早起,脾才有力气干活!
  3. 适量运动:饭后散步、打太极,都是“脾”的最爱。
  4. 情绪管理:别太焦虑,笑一笑,脾脏更“给力”!

最后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错误的生活方式才可怕! 只要你把脾养好了,它会帮你“扛”住血糖问题。健康生活,从今天开始,给你的小脾脏多一点关爱吧!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管理指南》,中国糖尿病学会发布。

国家卫健委慢病防治科普资料。

糖尿病的根源是脾虚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像是打开细胞的大门钥匙,钥匙太少,血糖无法被正常吸收

而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根源是脾虚;脾主运化,当脾虚到了一定程度,不能把五谷精微中的糖转化成元气,五脏六腑由于缺少元气也跟着挨饿,慢慢地从脾虚到五脏全虚。糖尿病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的脾胃消化食物产生糖,随后进入血液,所以饭后血糖一般会偏高一些,

但是有些人为控制血糖严格控制饮食,吃的太少,结果就会低血糖,当血糖低于正常值,是会直接威胁生命的。低血糖严重的时候,40分钟就可以要人命!

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就是宁可血糖高一点,也不能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时,可以喝点糖水就能马上缓解。人体吸收糖非常快,吃点东西就能马上高起来。甚至在嘴里就能够通过唾液分泌分解吸收一部分糖,因此血糖才会忽高忽低,难以稳定。

任何食物都含糖,差别只是量多量少。所以控制血糖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味的控制饮食并不能解决问题。

糖尿病,不过是脾被堵住了,抓住病根,血糖才能平稳降低

好多糖尿病患者向我抱怨,整天吃降糖药不说,平时里,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管住嘴了吧,这个血糖控制得还不理想,那为什么血糖总是不够稳定呢?今天我从脾胃的角度来和大家讲解一下。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分别是上中下消,但是随着医疗理论的不断发展,发现这个阴液亏损,燥热偏盛的三消理论,已经不够用了,临床上,有很多患者说过,光吃降压药根本不行,这个血糖啊,控制的不平稳,然后找了好多中医去调理吧,吃药的时候还行,药一断还是不行,效果不好,吃着吃着呢,最后食欲下降,舌苔厚腻,然后我看了他们的方子,大多是基于三消理论来调理的,滋阴清热为主,我问诊后发现1,他们虽然属于消渴的范畴,血糖的确也升高了,但是并没有典型的消渴症状,也就是三多,多饮多食,多尿,因为现在好多病人,发现自己血糖高比较早,还没有到消渴的阶段,已经开始控制调理了。

那这些消渴病人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体形偏胖,平时呢,吃喝还不注意,饮食规划不合理,损伤了脾胃,中医认为呢,脾主运化,然后把水谷提取为精微物质运输全身,这个血糖呢,就是脾胃从饮食中吸收转化而来的,那如果你脾胃不好了,血糖不能够及时的运送全身,消耗不及时,最后停留在血液里,从而出现了血糖升高的问题。

所以说,我们应该基于脾胃入手,振奋脾胃,抓住病根,从而来降低血糖。我日常用的一个方子呢,就是四君子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该滋阴的滋阴,该助阳的助阳,针对病机去下药,这样辨证加减才能有效果。

好了,今天关于血糖高的问题,就分享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