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全(糖尿病可以全麦吐司吗)
重磅研究!日行1万步,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75%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引言:近日,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日行步数”与“全因死亡风险”间存在U型关系,降低全因死亡率,“日行1万步”效果最佳!
步行锻炼,简单便捷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步行是一种十分便捷的锻炼方式,没有场地限制,无需特殊装备,安全性高。在早些年风靡一时的朋友圈“步数排行榜”中,经常能看到有人晒自己的成绩,更有甚者以每天数万甚至十几万的步数占领封面。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的“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步行也不是步数越多越好、速度越快越好,更要讲究适量、讲究方法。
盲目追求步数,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运动有益于健康,但走路太多可能会带来健康损害:
➤如可能导致关节肌肉损伤,也可能会对膝盖、脚踝以及脚后跟的韧带造成损害;
➤会使脉搏跳动频率增快,使呼吸频率增加,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可能加重呼吸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如哮喘、冠心病等。
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每日至少3000步!
近日,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Diabetes Care的一项研究,在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中评估了日行步数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
共纳入1,194名糖尿病前期患者(平均年龄55岁,平均HbA1c 5.71%,平均BMI 30kg/m^2,中位随访9.83年;200例死亡)和493名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1岁,平均HbA1c 7.36%,平均BMI 32kg/m^2,中位随访8.75年;138例死亡)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日行步数”与“全因死亡风险”间存在U型关系,即随着日行步数的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出现降低,但超过一定的步数获益出现减弱:
➤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天走够3,779步以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的获益逐渐显现。
➤糖尿病患者:每天走够2,532步以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的获益逐渐显现。
图1 步数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糖尿病前期人群)
图2 步数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糖尿病人群)
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日行1万步”效果最佳!
➤糖尿病前期患者:与每天走3,779步相比,每天走10,678步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75%(HR 0.25,95%CI 0.16-0.36)。
➤糖尿病患者:与每天走2,532步相比,每天走10,177步全因死亡率降低75%(HR 0.25,95%CI 0.14-0.47)。
利用计步器帮助计数,步行目标更易达成
计算步数的可穿戴活动监测器随处可见,并为用户提供即时反馈。生活中,无论是一个简单的计步器,还是专业的健身跟踪设备,亦或是手机上的计步APP不仅能帮助更精确地记录下每天行走的步数,也更是一种激励。
本文小结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的“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步行也不是步数越多越好、速度越快越好,更要讲究适量、讲究方法。本项研究表明,对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步行约10000步可能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Jesus del Pozo-Cruz, Francisco Alvarez-Barbosa, Daniel Gallardo-Gomez, Borja del Pozo Cruz; Optimal Number of Steps per Day to Prevent All-Cause Mortality in People With Prediabetes and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22; dc220524. https://doi.org/10.2337/dc22-0524
糖尿病患者要检查三餐主食中有无全谷物
“吃出来的健康”系列特别策划
糖尿病患者要检查三餐主食中有无全谷物
刘明铭
全谷物摄入不足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内分泌门诊上,我通常都会看糖尿病患者的三餐照片,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然而,遗憾的是,在患者的这些照片中我很少能看到全谷物。
很多糖尿病患者全谷物吃得少
202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李颖、孙长颢等学者在《Cell Metabolism(细胞代谢)》杂志发表的“中国糖尿病营养防治的未来”一文表明:我国糖尿病主要饮食危险因素之一是全谷物摄入较少而精制谷物摄入过多。
目前,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全谷物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有积极作用。有多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日摄入27-30克全谷物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队列研究的“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每天2-3次共摄入60-90克全谷物时,2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可降低32%。
还有的研究关注了全谷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干预的作用,一项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坚持摄入100克全谷物食品,一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餐后血糖水平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高。一项对于1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和2项非对照观察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精制谷物食品对照饮食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摄入全谷物食品(50-100克/天,持续1-4周)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
全谷物是糖尿病患者的好主食
很多患者刚刚患上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谈碳水色变”,主食量限制过于严格,最终导致明显的低血糖反应,全身乏力,无法工作和正常生活及体育锻炼。
还有的人只吃精制谷物,也不行。长期精制谷物所致的心慌饥饿感在临床上非常常见,2型糖尿病、肥胖都属于“隐性饥饿”问题,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有明显饥饿感,血糖水平正常的情况下甚至出现心慌手抖等症状。
因此,我常给糖尿病患者推荐食用全谷物,全谷物饭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自带饱腹感,无需像精制碳水一样严格限制摄入量,也无需像强调精制碳水放在菜后面吃。正确的摄入方法是从吃饭开始就吃全谷物,吃到有饱腹感即可,这样既能吃得饱饱的,也能使餐后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一些患者听了我的建议后,回家就去尝试,他们反馈说,经过全谷物饭调整后,经医院检测报告显示: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改善,高胰岛素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逐渐达标。心慌饥饿感消失,睡眠和大便情况也得到改善,并且精力充沛。
教糖尿病患者做全谷物饭
有些人说全谷物跟精白米面相比,不好吃,吃不下,其实是做法不对。
推荐大家这样做:食材包括糙米、荞麦仁、黑米、小米、大黄米、燕麦、青稞、薏仁、高粱米、藜麦等全谷米,豆类有红豆、绿豆、鹰嘴豆,黄豆,豌豆、毛豆、芸豆、眉豆、扁豆等,豆类在4摄氏度冰箱里泡12-24小时后再用。一顿饭选择1-2种全谷米和豆类,推荐使用电压力锅烹煮,做好的全谷物饭口感软糯、好消化,营养价值也优于精制谷物。
推荐糖尿病患者选择多种全谷物混合,尽量以完整谷粒蒸饭,不打磨、不煮粥更利于血糖控制稳定。因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增多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应控制膳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来避免干扰全谷物良好的作用。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中饮食干预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措施,糖尿病患者不妨先从每餐的全谷物主食中开始改善。如条件允许,建议糖友每天拍照记录自己的三餐,去医院看门诊时,可让内分泌科医生帮您“检查”,您的三餐全谷物有无和分量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作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本文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全谷物频道乔靖芳亦有贡献。)
来源: 人民网-科普中国
糖尿病全程防控“一本就够”,监测、食疗、运动等全覆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汪夏颖
作为国际公认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亟待遏制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防控任重道远。
近日,浙江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内科学教授叶真主编的《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新书首发式在浙江举行。
主编叶真
叶真告诉潮新闻记者,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防治研究进展迅猛,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不断涌现,有关糖尿病的指南、共识等也不断更新。然而目前,国内鲜有“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学术著作。《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一书的出版,组织国内临床、疾控、营养、运动、心理、中医等领域的专家集体参与编写,突出预防为先的理念,丰富了相关学术研究。
叶真向省糖尿病防治办公室赠送新书。
叶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糖尿病五级防治体系的概念,即全人群、全疾病周期地关注一般人群(无病),高危人群(未病),糖尿病前期(欲病),糖尿病期(已病),糖尿病并发症(变病)。其指导思想来源于《内经》“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即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展和防止疾病的复发,蕴含了“预防就是治疗””治疗也是预防”的深邃思想。
书中介绍道,长期饮茶和咖啡,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糖友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喜好制定24小时膳食处方;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可以随身携带糖果、巧克力等速效碳水化合物缓解低血糖症状,建议每周吃2次金枪鱼、三文鱼、鳗鱼等富含脂质的鱼类,缓解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等,可以看出,该书给出了糖尿病全疾病周期健康管理的具体指导意见。叶真表示,糖尿病在每个阶段都应该是可防可控的,该书恰好覆盖了膳食、运动、心理、监测、药物等多领域的权威科学知识,每个领域均有相关的学术论文、临床数据等作为支撑,可以很好地指导全人群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糖尿病的全流程防控。
当然,叶真强调,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改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为气候、医疗、社会、基因、生活方式五类,其中生活方式占比60%。《糖尿病预防和控制》详细地介绍了糖尿病与饮食、运动、肥胖的关系,给出了生活方式的改善建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糖尿病中医预防”章节写得妙趣横生,生动地阐释了糖尿病五级防治体系的理念,并介绍了糖尿病人适合吃的药膳,起居养生的方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传统运动等,对糖尿病人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很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