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提现(糖尿病提前的症状)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每5秒就有1人因其死亡!糖尿病的并发症究竟有多可怕?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

赵爱利,福建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文祥,福建医科大学教授,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生导师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指出:

全世界有5.37亿(10.5%)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21年全球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的成年人有670万(占全因死亡率12.2%),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因其死亡。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往往容易忽略了发病信号。

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可怕?

我国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约有83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常伴有疲累和肥胖,但通常在糖尿病前期或患病期也会有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如伤口不易愈合、视力减退、手脚麻木、皮肤瘙痒、小便次数变多、口干舌燥以及刚吃完饭就开始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

如视网膜病变、肾脏衰竭(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血管(如心衰和心肌梗死等)等多器官的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如截肢和失明等),甚至亡。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一是遗传二是后天环境(病毒感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常见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尿病前期病史、体重指数(BMI)≥24.0、中心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少运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人群以及有巨大儿分娩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Q1: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里的糖,通常指精制糖,而糖分为精制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和淀粉。

单纯控制糖的摄入,而没有减少淀粉的摄入,也不等于控制饮食,还需要低脂低盐、戒烟戒酒等。

除饮食外,长期不运动、肥胖、糖尿病前期病史及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Q2:有糖尿病,就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糖尿病人体内缺水的体现,控制喝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Q3:血糖控制正常,就可以放松饮食管理?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控制饮食和运动管理,三者相辅相成。

不控制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不利于机体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和体重;饮食控制得当,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Q4:只吃糖尿病食品就不会有事?

糖尿病食品是为糖尿病人挑选的适合的食品,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

但归根结底,和普通食物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上还是需要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Q5: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

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代糖(葡萄糖浆、麦芽糊浆等)代替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等,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

如何预防糖尿病?

1.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按时吃早餐、勤喝水以及劳逸结合。

2.健康的饮食模式

保证主食不过量(250-400 g)、粗细搭配(减少精细米面并搭配粗粮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鱼禽蛋类,少食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中除参照水果的升糖指数外,还应结合水果的含糖量选择水果:

适量吃含糖量小于10%的水果主要有石榴(1.69%)、西瓜(4.2%)、草莓(5.9%)和柠檬等;限量吃含糖量10%-20%的水果,如苹果(12.3%)、香蕉(19.5%)、火龙果(13.3%)和芒果等;禁止吃含糖量大于20%的水果或果脯,如干枣、桂圆(20%)和蜜枣等。

3.规律适当的运动

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和瑜伽等。

4.定期的体检

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几乎会伴随人的一辈子。

定期检查血糖(正常值为3.89- 6.1 mmol/L),超出正常值就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提前进行干预。

已经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改良饮食模式

多用粗粮代替精细米面,减少糖(包括精细糖如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以及淀粉)的摄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注意高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指数食物搭配着吃,可有效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版)

<55,为低血糖生成指数

55~70,为中血糖生成指数

>70,为高血糖生成指数

尽量不吃脂肪含量高(如红烧肉等)及辛辣重口的食物。

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散步、太极拳和瑜伽等,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但注意,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后再运动,且不可空腹锻炼。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明显低血糖、足部伤口感染、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时不宜运动。

提醒: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有10种表现

当前糖尿病人数量不少,临床常见两种分类:有的是因为胰岛素先天不足引起,这属于1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10%左右;有的是因为后天健康维护不当引起,这属于2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90%。

糖尿病的诊断、确认、治疗有规范的实施方案,体现在各类糖尿病防治指南和专家共识里,以2型糖尿病为例,通常有3条:

1、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或突然的体重下降,空腹静脉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随机静脉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2、任意两次空腹血糖测量,如果大于等于7.0mmol/L。

3、任意两次餐后2小时血糖测量,大于等于11.1mmol/L。

这3条只要有一条确认,都可确诊糖尿病,尤其是经过糖耐测试确诊后,就成为“糖尿病大军”里的一员,很可能要长期药物控制。

3条硬性标准都有一个突出的因素——血糖,血糖一般是指血液里游离的葡萄糖,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一定是血糖异常的,相当于大量脏器长期“浸泡在糖水里”,肯定会出问题。

但反过来说,血糖异常,是不是代表着糖尿病?这个不一定。日常生活中,有6个因素通常会引起血糖异常,但不意味着就是糖尿病。

一是肝脏代谢异常,比如肝病,导致肝脏合成糖原能力下降,血糖上升。

二是出现急性感染、创伤、疼痛、梗塞等问题,身体大量分泌激素,抑制胰岛素分泌,血糖升高。

三是为了减肥乱节食和厌食,结果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就拉高了。

四是生活习惯不好,情绪压力大,经常吃甜食,引起身体内分泌异常,就诱使血糖升高。

五是某个时期过度兴奋,过度劳累,引起身体应激激素异常增加,就拉高血糖。

六是服用一些药物后,如利尿剂、降压药、中药糖浆、避孕药等,会增加血糖。

所以,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来袭,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与各种异常指标作斗争,表现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尿病初期,通常是1—5年,此阶段糖代谢不稳定,如果及早发现改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很可能会“改邪归正”,及时逆转止损,不过很多人忽略了,非常可惜。

第二阶段:糖尿病发病期,通常5—10年,胰腺持续受损,糖尿病发病对全身带来不同冲击,通常要用药才能控制。

第三阶段:糖尿病加重期,通常10—20年,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心、肾、肝、足、眼等表现突出,慢慢用药控制不住病情了,或出现肝肾严重损伤濒临报废。

所以,只有在第一阶段早发现、早介入、早应对、早干预,才能确保身体长治久安,可以通过检测发现,但大多数国人没有体检筛查习惯,错过了时机,但身体会通过一些异常信号反复示意。临床上有10个异常表现:

1、经常感到浑身没劲、疲乏,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葡萄糖,需要由胰岛素充当“搬运工”,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处,但由于糖尿病使胰岛素严重不足,细胞不能及时补充能量,就出现“饿像”,身体就感到没劲、疲惫。

2、经常感到口干,频繁喝水也缓解不了,主要是因为大量血糖不能及时由胰岛素搬运,供应给细胞,游离在血液里,浓度高于细胞,出现生理上的“体液高渗”现象,细胞里的水分反向流出血液,细胞缺水,身体就表现出口渴、口干。

3、频繁有排尿感,白天和夜间都如此,与上面第二条结合理解,血糖不能及时搬运引起“高渗现象”,加上因为口渴口干大量补水,多余的水分和尿糖急需排泄,就会频繁小便,如果某个时候夜尿增多,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

4、老是感觉饥饿,进食一会又感觉饿了,虽然身体补充了养分,转化为葡萄糖供细胞利用,但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不能充分为身体所用,所以器官就向大脑发出“饿了”的信号,加上身体习惯了高血糖,只要血糖稍微下降也感到饥饿难耐。

5、进餐前出现低血糖,有不正常的饿感,糖尿病本质是代谢分泌异常的疾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该来不来,进食后血糖反而不能及时送到细胞,但餐后至下一餐前,胰岛素分泌量慢慢赶上来了,结果起到反作用,带来低血糖,饥饿感来了。

6、视力明显下降,视物模糊,表现在看不清、有重影,眼里好像有异物,动不动揉眼,眼睛出现炎症,这是血糖过高,改变了眼球晶状体的渗透压,引起折射屈度变化。

7、皮肤出现发黑、瘙痒问题,多见于后颈、腋窝、腹股沟、手肘、膝盖等处有黑斑,伴有明显的痒感,是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体胖的人较常见。

8、突然间体重下降,在糖尿病早期比较明显,一个月减下去十多斤、二十几斤,有的人会窃喜以为减肥有效果,其实是糖尿病的“障眼法”和来临的信号,因为血糖不能充分利用引起。

9、手脚莫名刺痛、麻木,这是血糖偏高,引起全身代谢异常,并损害到神经系统的表现,手脚不受控地发麻、刺痛,而且越来越严重,意味着病情加深。

10、小伤口拖很久也难以愈合,这是高血糖干扰蛋白尿代谢引起的问题,如果胰岛素分泌异常,蛋白质分解变多,干扰免疫系统,不利于伤口的修复,而且患者会出现皮肤感染、尿路感染问题。

这10个现象,是2型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只要有当中的3—4条以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排查,并遵医嘱做各种测试。总的来说,越早发现,越早改善,越能掌握逆转的主动权。

糖尿病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并发症,你了解吗?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约为百分之十左右,很多人都知道患有糖尿病会有“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但对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却了解不深,下面我们就讲讲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种并发症:

首先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作为一种严重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病症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疲乏、呕吐、头痛、呼吸中有烂苹果味,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

其次,患有糖尿病还容易并发包括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像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常会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还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致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并发症,对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应考虑降糖、降压、调脂以及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当患者出现控制饮食都不能使血糖达标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温馨提示:

1、糖尿病的并发症种类诸多,包括急性的严重代谢紊乱与慢性的组织器官病变。

2、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就体现在其种类繁多的并发症上,对糖尿病的治疗既要考虑降糖、降压、调脂等,也要注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