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怎志好(糖尿病病人怎么治)

杨护士长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长期血糖过高怎么办?护士长提醒:做好这6点,或助血糖平平稳稳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关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尿糖高为次要特征的疾病。胰岛素分泌具有缺陷或者它的生物作用收到损伤,都是导致糖尿病发作的原因。糖尿病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但是糖尿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身体的多种组织,如眼睛、肾脏、心脏、神经、局部血管等发生慢性且无法逆转的损害和功能性质的器官障碍。

糖尿病在中医那被称为"消渴症",其病因归纳为以下四点:

1、禀赋不足若禀赋不足,阴精亏虚,五脏失养,复因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病。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腻,或醇酒厚味,酿成内热,热甚阴伤,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五志过极,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灼肺阴,中伤胃液,下竭肾精发病。

4、劳欲过度素体阴虚之人,复因房事不节,恣情纵欲,损耗肾精,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发为消渴。

如何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而不是血糖高?

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或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不能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另外尿糖阳性也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尿糖出现加号( ),有时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所以要诊断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

简单来讲,临床上对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我们知道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这里杨护士长再给大家普及一下糖尿病常见的症状表现及危害:

常见的症状表现:

  • 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 视力减退、眼睛模糊
  • 伤口难以愈合
  • 刚吃完饭就感觉饿
  • 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 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 夜间出现尿频
  • 喉咙干燥

糖尿病危害:

1.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

2.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的并发症。这一类危害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

3.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4.对物质代谢的危害

糖尿病对物质代谢的危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引起糖代谢严重紊乱,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酮体大量产生,组织未及氧化,肺及肾也未及时调节排出酮体,血酮浓度明显增高,出现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病死率极高,需紧急救治。

5.眼底病变

主要的表现于冠状动脉、主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糖尿病患者除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白内障外,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危害眼球的主要表现。轻者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

6.其他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脏病变:糖尿病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视力减退,重者失明。 脑梗塞,导致瘫痪、昏迷。神经损害,出现出汗异常、胃轻瘫、四肢麻木疼痛、感觉丧失、膀胱尿潴留、阳痿、便秘、腹泻等。在所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阳痿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原因。

该如何调节血糖,防治糖尿病?

开水里放一点它,堪比天然胰岛素,这里说的它指的就是富含铬元素的食物。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机体的糖代谢和脂代谢中发挥特殊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三价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吡啶甲酸铬主要通过葡萄糖耐量因子协同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影响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的代谢,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因此铬元素被誉为"胰岛素的增强剂"。

除此之外,糖尿病人在生活中还要坚持以下6件事:

1、定期进行监测是评价治疗是否满意的重要环节。

2、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作用于高血糖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部分轻度高血糖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即可达到治疗目标。其中包括:合理调节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限制食盐,每人每日不超过6克;少饮酒,戒烟;适量进行体育锻炼。

3、运动既能降低血糖,也可以使血糖下降6~7mmHg。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体力,减轻胰岛素抵抗。可以选择快步走、慢跑、太极拳、气功等方式,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20~60钟。

4、控制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避免血糖、血糖波动。

5、每周测量1~2次血糖,总结血糖波动规律,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调节用药。有条件的患者可自备血糖计,学会自行测量血糖。

6、日常的自我调理,高血糖最佳的治疗方法,绝不是药物治疗,而是注意日常饮食的调理与搭配。

@南方健康@头条健康@清风计划

#健康科普排位赛##糖尿病##青云计划#

糖尿病患者学会这16个方法,不用再担心患糖尿病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糖尿病足贵在预防,怎么预防糖尿病足呢?

1.学习糖尿病足相关知识

糖尿病患者应该系统的学习糖尿病足相关知识,加强自我行为管理,并保持足部清洁。

2.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建议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4.4-7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

3.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控制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控制血压<130/80毫米汞柱;

高血脂的治疗:糖尿病合并中危心血管风险时,LDL-C<2.5 mmol/L;糖尿病合并高危心血管风险时,LDL-C<1.8 mmol/L或下降>50%;糖尿病合并极高危心血管风险时,LDL-C<1.4 mmol/L或下降>50%。

抗血小板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该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

4. 戒烟

所有糖尿病患者戒烟或停用烟草类制品,减少被动吸烟。

5.适度规律的运动

规律及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是有足部皮肤破损和(或)溃疡时,受累肢体就不要活动了。

6.每天检查足部

条件:光线充足,如眼睛不好,戴上眼镜,看不清的地方使用镜子或请人帮忙。

重点检查部位:足底、足趾间及足部变型部位。

检查内容:各种损伤、擦伤、水疱;皮肤干燥、皲裂、鸡眼、胼胝(老茧)、足癣;

皮肤颜色:有无皮肤泛红、苍白、泛灰、发黑及皮下淤血等;

其他异常:足部突然或进行性肿胀,有无擦痕、伤口、或溃烂,若发现有小的伤口时,及时处理,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不要擅自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造成治疗困难或截肢。

7.坚持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洗脚

不过分泡脚,每天晚上用37℃(可用手先试一下水温以不烫手为宜)的温水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使用中性肥皂,洗后用干净的浅色毛巾轻轻擦干脚趾间的水分,并检查有无出血或渗液,保持足部干爽,如果脚趾间因潮湿而发白,可用酒精棉签擦拭处理。

8.保持足部皮肤的健康

对皮肤干燥易皲裂的患者,每次洗脚后用护理霜充分按摩,使皮肤柔软,防止干燥。适当按摩足部,注意不要将护理霜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严重的足部皲裂可使用含有尿素的特殊皲裂霜。

9.细心修剪脚趾甲

脚趾甲不能太长,应每1-2周修剪一次。剪趾甲时最好直剪,不要斜剪,不可剪得太深、太短,以免损伤甲沟引起感染;如果趾甲太硬可用温水泡软后再剪,不要用刀片扦硬茧或鸡眼等,趾甲角太尖利,可用趾甲锉锉滑,但避免用力太大或锉得太深;视力欠佳或手脚不便者应让家属代劳。

不要到公共浴室修脚。

一旦不小心伤了皮肤,不要自己擅自处理,最好去医院正确处理伤口。

10.选择使足部舒适的鞋袜

1)应在下午买鞋;买鞋需穿着袜子试鞋;两只脚同时试鞋;选择宽大、舒适、合脚、软底、透气性好的平底布鞋或休闲、运动鞋,鞋底要硬、鞋垫要软。使足趾在鞋内完全伸直,并稍可活动,以避免足部被挤压而影响血液循环(如足部伴有畸形(通常是足趾)应使用特制的鞋子,具体可以向足部专科医师咨询),禁穿高跟鞋及尖头鞋,以免高跟鞋给脚趾施加额外的压力,影响血液循坏,避免造成挤压伤或水疱的产生。

2)购置的新鞋,刚穿时应在易摩擦部位放置一点棉花等柔软物质,避免磨破;而且初穿时应先穿20-30分钟,看看是否已有哪个部位被磨红肿等,若没问题发生,可逐步延长穿着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小时,且应与旧鞋交替穿,以保护双脚。鞋内要保持清洁干燥,每次穿鞋前应先用手检查鞋内是否有小沙粒等硬物,以免把脚硌破,导致溃破。同时经常检查鞋子的内部,若发生有粗边、裂痕,应及时修补,避免损坏脚趾。

3)提倡穿棉线袜子。袜子要软、合脚、袜子尖、袜口不要过紧。不穿松紧口袜子,不穿有洞或修补后的袜子。汗多者袜子要勤换勤洗。推荐糖尿病患者穿五趾袜。

11.保暖

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温度过低使血管收缩、组织供血减少,所以患者要穿保暖的鞋袜和衣服,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取暖器等取暖用具,以免烫伤。保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足部干燥。

12.足部受伤的急诊处理

1)用清水或盐水清洗伤口(千万不要用有颜色的药水,如紫药水洗伤口);2)轻轻拭干;3)用医用敷料覆盖;4)每天更换敷料。

警示:如伤口在24-48小时内没有好转迹象,及时当医院寻找医生处理。

13.正确处理足部问题

1)胼胝的处理

去除胼胝应由专业糖尿病足医护人员进行。胼胝形成后立即修剪,每 2~3 周1 次,胼胝修剪后建议使用减压鞋具进行减压治疗。

2)嵌甲的处理

具有嵌甲的糖友,无论是修剪趾甲、拔甲、趾甲支架还是使用化学烧灼法去除嵌甲,均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不宜去公共浴室或修脚处修理嵌甲。

3)足畸形的矫形处理

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内分泌科和骨科医师的检查下判断有无足畸形,并在指导下进行矫形。

4) Charcot神经骨关节病的处理

Charcot神经骨关节病是一种影响足部和踝关节的骨骼、关节和软组织的炎症性疾病。4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单侧肢体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红斑、轻微或无相关疼痛,临床上应疑诊charcot神经骨关节病。建议在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内分泌科、骨科)进行治疗,以减少足畸形的发生及大截肢。

5)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处理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静脉充盈或曲张,皮肤改变或皮肤溃疡形成。对于存在慢性下肢静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该积极治疗,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14.减压鞋与减压支具

糖尿病患者特制的减压鞋和减压装置对于糖尿病足底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建议糖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减压装置来预防足溃疡。

15.足真菌感染的处理

糖尿病足患者一般因自主神经病变,足部出汗减少,导致足部干燥,但对于无神经病变的5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如在冬季穿保暖性较好的皮鞋,因工作需要,日常活动时间较长,足部常有汗出,久之可导致足部真菌感染,俗称“脚气”。

而脚气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尽量避免。可使用透气性较好的棉鞋,吸汗较强的鞋垫,不要过分注重鞋的外观,舒适健康才是重要的。

如果仍有大量脚汗,可在足趾间抹些爽身粉,以保持足部干燥;对皮肤瘙痒或有脚癣者切忌抓挠,可涂抗真菌软膏,如克霉唑和酮康唑等,足部严重的真菌感染,建议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用药。

16. 皮温的测定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均与皮肤温度存在关系。加强足部皮温监测,特别对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如果发现皮温异常,有助于发现隐匿的糖尿病足,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糖友朋友们,知道如何预防糖尿病足了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J].中华糖尿病杂 志,2019,11(2):92-108.

作者:陆小玉 主治医师 糖尿病足病师

审校:张美彪 主任医师

单位: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怀化分中心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

糖尿病要想血糖正常,牢记这5点,血糖降降降,你记住了吗?

1、运动别出汗

经很多糖友实践证明,运动的确可以降血糖,但糖尿病患者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血糖的暂时下降,而是长远的血糖平稳。所以,糖尿病患者运动要做到热而无汗。

具体机理是什么?感觉热还不出汗,就像锅里的水开了,马上就要顶锅盖,但还没到顶那个状态,这时候锅里的水,处于运化最快的状态。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热而无汗要慢慢去实践,尽量靠近这个目标,可以提高身体基础代谢率,对于糖尿病短期和长远治疗,都有深刻意义。

2、饮食调顺序

一般情况下,我们吃饭都是先吃主食(碳水化合物),再吃菜、肉,最后喝点汤溜缝。但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完全颠倒过来,具体讲就是先喝汤(汤要清淡、少油、少盐、少糖)喝半饱,然后吃肉、吃菜到六七成饱,最后再吃点主食(主食的量意思一下就行)。

实践证明,在食物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改变饮食顺序,血糖结果会明显不同。如果在量上还能有一点节制,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正在接受系统性的中医治疗,喝汤之前先喝中药。

3、情绪随太阳

古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太阳每天都会按时出来,周而复始的照亮人间,保持情绪平稳,多做实事,少发牢骚,对现代人非常重要,患得患失对人的消耗最大。用中医理论来讲,“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化火后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不利影响。

如果你觉得“情绪随太阳”要求太高,不好具体操作,可以暂时改为“起居随太阳”,尽量按照太阳的节律进行作息。太阳升起的早就早点儿起,太阳下山早就早点休息。

4、控制好食欲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我们是希望自己在通往健康的路上,还是希望自己在通往疾病的路上,这个由我们自己选择。意思就是,糖尿病是我们让自己得的,改变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如果你的口腹之欲并不强烈,单吃水煮白菜加适量牛肉,可以放开吃,吃的慢一点,吃到不饿就停。如果口腹之欲特别强,就要麻烦一些:① 要吃能占肚子、消化慢的食物;② 不要吃太能刺激食欲的食物;③ 不要看太多刺激食欲的图片、视频等等。

5、监测好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至为关键。很多糖友都在问,不采血能不能知道血糖变化?可以是可以,但是有一个前提,患者整体状态比较平稳。

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内外都胖,一类是外瘦内胖,共同特点是内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内胖的监测,来判断糖尿病的变化状况,监测内胖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是监测体质指数(BMI)。对大多数人来说,BMI测定结果比较可靠,BMI越接近24越好。第二是监测腰围。内胖主要是肚子大,具体方法是:平稳站立,两脚分开25~35cm,体重均匀分配在两脚,用软尺通过肚脐测量腰部周长。(软尺紧贴皮肤,不要压迫,测量精确到0.1cm)。

#糖尿病##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