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撞树糖尿病(糖尿病被车撞了)

澎湃新闻 0
文章目录:

晨练撞树治腰痛?专家:撞出“腰椎滑脱”重者需手术

赵老伯近两年老是觉得腰疼,听晨练的朋友说,撞树有利于腰部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腰疼,没想到最近一段时间腰疼越来越严重,不仅腰疼,腿疼明显加剧,正常走路都成问题,只能拄着拐杖,经确诊后,赵老汉得的原来是严重的腰椎滑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指出,很多人知道腰椎间盘突出,但事实上,常见的腰椎疾病还包括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腰椎的退变性疾病。出现腰椎滑脱后,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是活动后腰疼,活动量越大越疼;有的患者还可伴有下肢酸胀、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卧床后可缓解;有的患者走路时间长了,就会感觉走不动,需要停下来休息,再次起身行走时,走路的距离会缩短,然后再次停下来休息,行走的距离一次比一次短,这在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

那么什么是腰椎滑脱呢?董健教授解释,正常人的腰椎排列整齐,如果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其中一个腰椎的椎体相对于下方相邻的腰椎向前或向后滑移,即为腰椎滑脱。

“类似于肉夹馍一样,两个椎体之间是椎间盘,椎体就像上下的两块馍,而椎间盘就类似于加在中间的肉,腰椎滑脱类似于两片馍前后错位,从而造成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患者会出现腿痛、腿麻、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董健教授说,“有些老年人走不动路,会认为是自己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其实,也很有可能是由于腰椎滑脱造成了神经受压。”

由于人体卧床休息的时候,腰椎受力是最小的状态,所以对于腰椎滑脱的患者来说,多卧床休息有助于滑脱椎体的复位,能够缓解症状。“对于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以及椎管狭窄等退变性疾病的病人,我们最基本的治疗方式就是卧床休息,对于初次发作、症状、体征较轻的患者来说,效果非常明显。

当然,卧床休息时间过长,缺乏必要的肌肉锻炼会导致肌肉萎缩,因此,在症状、体征缓解以后,腰背肌的锻炼更是重要,也非常有助于预防症状的再次发作。”董健教授说,为此,董健教授还专门排演了一套有助于腰背肌锻炼的运动操。

“但这种回纳只是暂时的状态,一旦下来走路活动会再次造成滑脱,特别是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卧床休息可能就达不到效果了,对于这部分病人,就要进行手术治疗。”董健教授说。

那么哪些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呢?董健教授指出,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侧弯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则需要手术治疗。

当然,如果有腰椎滑脱但无症状,也可不必手术,就像前面的赵老伯,如果他体检发现有腰椎滑脱而平时无症状,只有生活注意,也可能不会发作,结果他去撞树,反而加重了滑脱,最后只能手术了。

研究发现,神经根长时间受压后如果出现持续麻木、肌肉萎缩、鞍区感觉减退、大小便或性功能障碍等神经损伤情况,则就算手术解除神经压迫后其功能往往恢复不良,有时不能完全恢复。所以,保守治疗时间也不宜过长,尤其出现神经损伤表现的患者。

“对于老年人来说,我们反而鼓励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手术,首先,腰椎滑脱的患者要卧床休息,但是老年人如果不运动老是卧床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而出现骨质疏松的话会增加手术和康复的难度;另外,年轻人神经的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可能睡几天就好了,但是老年人可能睡一觉神经水肿等症状没办法靠自身完全修复,症状会难以缓解。”董健教授说。

主要的手术方式是脊椎融合手术。脊椎融合手术是指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相邻椎骨通过椎体之间植骨的方式长为一体,从而使脊柱功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那么患者如何正确运动呢?董健教授指出,对于腰椎滑脱患者中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应该积极进行腰背肌锻炼、游泳等,对于症状较重者,如果平日没有体育活动,则不建议强行进行体育活动,每日散步半小时就可以了。

对于老年人常用的腰围,董健教授提醒,腰围的佩戴需要根据病情灵活掌握,在长期卧床治疗后,应遵照医嘱佩戴腰围,以巩固疗效,但是,当病情减轻,症状消失,则不应对腰围产生依赖,及时取下腰围进行腰背肌的锻炼。一般来说,佩戴腰围的时间为4-6周,最长不宜超过3个月。否则,长期无原则佩戴腰围会使腰背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反而造成腰背痛。

老人公园里撞树 真能锻炼身体吗

环城公园里一位老人撞树锻炼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

近日哈尔滨一位老大爷坚持撞树锻炼后,出现败血症的消息让不少人惊讶。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多处公园发现,撞树锻炼的老年人比较多。

公园随处可见撞树锻炼者

11月30日上午,记者在建国门外的环城公园看到,一位身穿深色毛衣的师傅正背靠大树,分开双脚站定,伸开双手后,就开始不断用背部撞击树干。“每次来公园锻炼,都会撞一会。”68岁的潘师傅说,这项锻炼他坚持了好几年。至于效果,他锻炼了很久,感觉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就是找个地方活动筋骨。

记者走访发现,撞树锻炼者大多是老年人,因为年龄偏大行走不便,像跑步、健步走等运动无法实现,为了健身而选撞树锻炼。

长期撞树影响树木生长

走访中,记者看到,为了减少和树木撞击的疼痛感,增大撞击面,有的市民选择树干粗壮、表面比较光滑的树木,有的人则给撞击的树木上垫上一块布,还有的人则是随机选择树木锻炼。

对于撞树锻炼的行为,环城公园一位保洁员告诉记者,有的人始终选择一棵树撞,这样导致有的树被磨得油亮,有的树树皮都被磨掉了。公园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长期撞树会造成树木根部松动,也会影响树木的长势,严重的会造成树木死亡。

对于撞树锻炼的方式,也有不少市民表示,看到报道说有老人长期撞树造成皮肤屏障,引起败血症。

骨质疏松患者不适宜

记者从西安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没有接到老人因撞树锻炼引起败血症的病例,但门诊治疗中确实有想通过撞树锻炼达到疏通经络,反而因为使用不当造成腰疼、脖子疼甚至骨折的病例。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晶表示,通过撞树来锻炼的方法,民间一直很流行。因背部属阳,有很多经脉和穴位,通过撞击刺激可以起到振奋阳气、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解剖来看,脊柱和脊柱两侧分布着丰富的神经、血管,一定程度的碰撞,可以改善人体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缓解肌肉的僵硬,达到舒缓肌肉酸痛的目的。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撞树锻炼。”张晶说,撞树锻炼不当可能引起骨折、心脑血管病、椎间盘突出或椎体滑脱、皮肤红肿或创伤等。“骨质疏松患者绝对不适宜撞树锻炼。”而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虚弱患者,不建议采用这种撞树的健身方式。

建议老年人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慢节奏运动锻炼,同时均衡营养、清淡饮食。 本报记者 郑伊琛

老人每天用身体撞树,能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医生:动就比不动强

最近,早晨起的比较早,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在小区里晨练,有意思的是,有的老人的运动方式非常奇特,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撞树。说实话,张医生自己实在是想不出来这种锻炼方式有什么作用。其实,张医生岳父在世的时候,也经常采用这种锻炼方式。他自己也说不出个原理来,不过经常向张医生炫耀他的锻炼成就。

这种锻炼方式到底对不对呢?张医生只能说:只要不受伤,动就比不动强!更专业一些的朋友经常在评论区问张医生: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真能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吗?为何会有人在锻炼的时候突然心跳停止?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并不难,但并没有朋友们想象的那么好回答。

张医生想说的是,凡事都有例外,我们不能用小概率事件去证明大原则是错误的。如果您仍偏执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就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错误。我们还是来看看指南是怎么说的。2023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就指出:中至高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减少相关。

因此,建议成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或等效的中等强度与高强度身体活动组合。其实这个强度并不算太大,每周锻炼5天,每天30分钟就可以实现,还有两天休息时间,朋友们并不会感到特别疲惫。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会产生疑问,必须锻炼150分钟吗?如果我身体条件比较好,可不可以适当的延长锻炼时间呢,这种延长,会不会取得更大的健康收益呢?研究表明,每周累计进行 300分钟 以上的中等或 150分钟以上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心血管病风险进一步下降。看上去还是非常不错的。

需要强调的是,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如果我们进一步增加身体活动强度,或运动时长,达到极高水平,会带来持续但逐渐减少的附加效益,但潜在风险不明确。也就是说,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健康方面的获益会越来越少,而风险会逐渐增加,因此不做常规推荐。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我因身体原因,无法进行中至高强度身体活动时,该怎么办?指南上是这么说的:即使身体活动水平低于当前的推荐量,心血管保护效果依然明显 。鼓励所有成年人达到建议的最低活动量,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者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选择适宜的活动强度与时间,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这也就是所谓的“动就比不动强”。

张医生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久坐等静态生活方式与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增加相关,并显著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减少久坐行为,特别是未达到当前推荐身体活动水平的朋友,可能更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这就意味着,改变生活方式,永远都不会太晚,无论您是18岁,还是80岁,都可以从运动中获益。

聊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坚持运动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点什么?汇总分析显示,坚持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行为模式改变12~18个月,可有效减轻并维持体重,可降低血压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减少新发糖尿病且不增加其他心血管病风险。低脂肪及低饱和脂肪饮食联合或不联合身体活动减重,都可以使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8%,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7%。

正因如此,张医生推荐将每周 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作为我们初始减重措施,每周 200~300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用于维持体重、减少反弹。热量摄入男性宜控制在每天1 500~1 800大卡,女性则为 1 200~1 500大卡。这可以在 6~12 个月内使体重下降 5%~10%,平均约 8 kg,并可使其他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持续改善 。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病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 。即便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吸烟仍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 。因此,大家应远离烟草,特别是青少年朋友。

张医生还想提醒朋友们的是,光自己不吸烟也不行,还要注意二手烟暴露的问题,这同样会增加冠心病、卒中等心血管病风险 。研究显示:不吸烟的朋友暴露于二手烟后,冠心病及卒中风险增加20%~30%,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也应避免二手烟暴露。张医生有一位朋友,全家都吸烟,最近刚刚生了孩子,张医生差不多提着他们的耳朵在劝他们戒烟,结果没有一个人在听。很多朋友会说,大不了我不在孩子旁边吸烟,我出去抽,不就没有问题了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三手烟的问题,二手烟,可能朋友们还比较熟悉,但三手烟知道的朋友并不多。所谓三手烟是指吸烟者在吸烟后,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在物体表面,如衣服、墙壁、地毯、家具、头发和皮肤等,并可能与空气中的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新的有毒化合物。这些残留物可以滞留在物体表面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并通过接触或吸入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化学成分复杂且有毒:三手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以及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不仅对人体有直接毒性,还可能引发基因突变和DNA损伤。
  2. 对儿童和非吸烟者危害更大:由于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更容易受到三手烟的伤害。
  3. 难以清除:三手烟的残留物很难通过简单的通风或清洁来彻底去除。即使在无烟环境中,这些有害物质也可能通过空气重新释放,持续对健康造成威胁。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该如何减少三手烟的危害呢?建议首先避免在室内吸烟:这是预防三手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次要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开窗通风有助于减少室内残留物的浓度。再次,注意清洁家居环境:使用专业的清洁剂和方法定期清理可能吸附了三手烟残留物的物品。

三手烟是一种隐形的健康威胁,尤其对儿童和非吸烟者危害较大。因此,朋友应提高对其危害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暴露于三手烟环境中,以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头条首发大赛#​#冬日生活记录#​#我在岛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