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起病急(糖尿病起病急救措施)

中西医科王医生 0
文章目录:

流感大暴发,医生提醒:糖尿病若出现5个症状,应立即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年冬天,流感如同一个隐形的敌人,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对于普通人而言,它可能只是一场高烧、一阵咳嗽,甚至几天的疲惫便会过去。

但对于那些患有糖尿病的人,这场战役却远比想象中的艰难。更危险的是,有些症状看似平常,却可能是健康崩塌的前兆。

1. 糖尿病与流感:意想不到的“危险搭档”

在医学界,糖尿病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就像一只潜伏的野兽,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体的健康。而流感则更像一场“突袭战”,短时间内便能让人体免疫系统陷入混乱。两者结合,就像火上浇油。

当流感病毒入侵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时,血糖就像失控的过山车,忽高忽低。这让患者的病情更难控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例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危象之一,表现为严重的代谢紊乱)或心血管事件。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在流感季节住院的概率比普通人高3倍,感染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哪些症状需要警惕,直到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挽回。

2. 5个症状,糖尿病患者不得忽视

糖尿病患者在流感季节,身体的某些“求救信号”尤为重要。如果出现以下五个症状,应尽快就医:

① 血糖持续飙升且无法控制
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监测就像司机驾驶时盯着油表。而当流感到来时,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激素分泌失衡,血糖可能快速飙升。如果发现血糖连续几天高于16.7 mmol/L(300 mg/dL),即便调整饮食和药物也无效,可能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危象的前兆,需要立即就医。

② 感觉极度口渴,伴随频繁排尿
很多人以为多喝水、多排尿是感冒的正常现象,但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这可能是酮症酸中毒的信号。

当体内胰岛素不足,身体开始分解脂肪供能时,会产生大量酮体。这些酮体就像“垃圾”,堆积太多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③ 呼吸变得奇怪,出现“烂苹果味”
有时,糖尿病患者的呼吸会带有一种特殊的“烂苹果”气味。这其实是酮症酸中毒的另一个信号——血液中的酸性物质增多,导致呼吸带有异味。如果发现这一现象,千万不要忽视,应立即前往医院检查。

④ 持续恶心、呕吐或胃痛
流感期间,很多人会出现胃肠不适,但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这可能并不是单纯的胃肠炎,而是体内酸碱平衡被打破,酮体堆积导致的代谢性危象。特别是当呕吐无法缓解时,患者可能已经进入危险阶段

⑤ 极度疲惫,甚至意识模糊
流感会让人感到疲惫,但这种疲惫通常可以通过休息缓解。如果糖尿病患者感到异常乏力,甚至开始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可能是高血糖危象、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的严重表现。这种情况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3.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脆弱?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在流感面前如此“弱不禁风”?答案在于免疫系统。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通常较低,身体对抗病毒的能力减弱。更糟糕的是,高血糖为病毒提供了“养料”,还会削弱白细胞的杀菌功能,让感染更加难以控制。

流感病毒会引发炎症反应,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本就“脆弱不堪”,炎症可能加速心血管疾病、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这就像一座原本就不稳固的桥梁,流感的到来加速了它的坍塌。

4. 如何保护自己?医生的建议

面对流感和糖尿病这对“危险搭档”,糖尿病患者需要未雨绸缪。以下几点建议可能帮您免于危险:

① 接种流感疫苗
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因流感住院或死亡的风险。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能为身体筑起一道“防火墙”。

② 加强血糖管理
流感季节,糖尿病患者应更加频繁地监测血糖。如果发现血糖异常波动,应及时调整饮食、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适合的应对方案。

③ 注意饮食和休息
流感期间,身体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糖尿病患者应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④ 备好急救药物
流感期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可能迅速变化。家中应备好降糖药物、胰岛素及相关急救药物。必要时,随身携带病情说明书,方便医生了解您的病史。

⑤ 不忽视任何异常
糖尿病患者在流感期间需要格外关注身体的变化。任何看似“普通”的症状,都可能隐藏危险。及时就医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式。

5. 健康的未来,从防患未然开始

糖尿病患者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比普通人更需要呵护。但流感季节并不是无解的危机。只要掌握科学知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许多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未来的冬天,也许流感依然会如期而至。但如果我们对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足够敏感,对健康的每一个细节都足够重视,疾病带来的威胁就会大大降低。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在流感季节中安然无恙,拥抱更加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患者流感防治指南》.

2. 世界卫生组织. 《流感疫苗接种建议》.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糖尿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管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北海13岁女孩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抽搐病情危急

13岁女孩患上糖尿病?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多数人认为糖尿病是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其实,儿童糖尿病患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

13岁女孩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至昏迷抽搐

近日,我院儿科重症团队就接诊了一位年仅13岁的女孩子,因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脑水肿入院。

据了解,患儿有糖尿病家族病史,1年多以前检查出患有糖尿病,一直口服药物控制血糖。

12月3日,女孩在出现了腹痛,头痛、呕吐,呼吸急促,不久就出现昏迷,反复抽搐的症状,家属第一时间将女孩送到了合浦当地医院治疗,但是情况未见好转,由救护车送到我院进一步抢救。

深度昏迷 严重脱水 病情危急

入院后,女孩处在深度昏迷和重度脱水的状态,病情非常危急。儿科副主任蒙海强立即带领重症团队医生展开救治,经检查女孩的血糖很高,血气分析PH低至6.8,达致命性严重酸中毒,结合病史,考虑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立即实施补液支持、静脉使用胰岛素。

进行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力高达350毫米水柱,存在严重的脑水肿,一道难题摆在医护人员面前,女孩重度脱水需要补充液体,严重脑水肿又需要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这可如何是好?

团队合作 转危为安

经验丰富儿科团队在有创血压监测及床旁超声指导下进行精细液体疗法,实施脱水降颅压的同时积极补液,维持足够液体入量、内环境稳定,从而保障合适的颅脑灌注压,并予亚低温治疗保护脑神经。经过儿科重症团队的努力,女孩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此外,患儿还有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现象,经过医护团队精细有序的治疗,感染和出血情况也得以控制。

综合治疗2天后,女孩的病情明显好转,神志清醒、对答清晰、内环境稳定、血糖控制稳定,无脑损伤后遗症,顺利出院。

出院后不久,女孩的妈妈给儿科重症医疗团队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她激动地说:“非常感谢蒙海强副主任及儿科重症团队的医护人员,感谢你们救了我女儿一命,你们的专业素养值得信赖,你们的医德医风值得点赞。”

团队介绍

北海市人民医院儿科和平院区儿内科开放71张床位,新生儿40张床位,银滩院区儿内科开放26张床位,新生儿10张床位,其中两院区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共开放10张病床,两院区急诊儿科24小时开诊,科室拥有小儿常频及高频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电子支气管镜、床旁血液净化机、床旁超声、亚低温治疗仪、体外除颤监护仪、高频振动排痰仪器等先进设备。监护病房诊疗范围:危重症儿童的救治,如呼吸危重症、脓毒性休克、心力衰竭、癫痫持续状态、重症神经系统感染、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并承担各种儿童外科疾病术后复苏、生命支持及监护。

关于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指的是15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的糖尿病,以Ⅰ型糖尿病为主,Ⅰ型大约占90%,Ⅱ型大约占10%。

儿童糖尿病,尤其是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这种病症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导致儿童糖尿病: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是儿童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果父母或近亲中有糖尿病患者,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自身免疫反应: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孩子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了胰腺中的β细胞,这些细胞负责产生胰岛素。随着β细胞的破坏,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等也可能触发或加剧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糖高脂的饮食,也会增加儿童患糖尿病的风险。

儿童糖尿病有何症状?

Ⅰ型糖尿病起病多数较急,常见症状是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体重下降,即为“三多一少”。

婴幼儿多尿多饮不易发现,约20~40%的患儿第一次就诊时表现酮症酸中毒。

Ⅱ型糖尿病发病较隐匿,多见于肥胖儿童,有较强的Ⅱ型糖尿病家族史,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部分患儿伴有黑棘皮症,多见于颈部或腋下。

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眼底病变、脂肪肝等慢性并发症。

儿童糖尿病如何预防?

▲▲“多懂点儿”,即知识预防

接受健康教育,学习糖尿病知识。何谓“多”?就是既要知晓家庭有无糖尿病史,又要知晓防治措施。

▲▲“少吃点儿”,即饮食预防

何谓“少”?就是进食要留有余地,不可一味满足食欲,七八成饱即可,饮食尽量清淡,避免“高糖、高脂、高淀粉”食物。

▲▲“勤动点儿”,即运动预防

运动可以减少脂肪组织和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的危险。适当锻炼还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粘。

▲▲“放松点儿”,即心理预防

避免精神创伤,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从而保证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糖尿病患上后,3种并发症需就医,4件事不能做,千万别大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甜蜜的负担”,一旦缠上身,就像给生活按下了“慢性控制键”。

虽然单看高血糖这件事,似乎没那么吓人,但糖尿病的真正杀伤力在于它的并发症。

每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而住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的人不计其数,所以这件事马虎不得。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盯着血糖仪上的数字,还得留意身体发出的各种警告信号。

一些并发症一旦出现,需要及时就医,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事情,是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碰的。

接下来就详细讲讲,哪些并发症需要警惕,以及哪些行为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并发症更容易危及生命,而慢性并发症则会悄悄破坏身体的各个系统。

以下3种情况是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的“雷区”。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险信号之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尤其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

它的发生是因为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身体为了维持能量供应,开始分解脂肪,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酮体会让血液变酸,进而导致全身的代谢紊乱。

酮症酸中毒的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以及明显的口渴感,有些患者还会闻到类似烂苹果的气味,这是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丙酮。

一旦症状加重,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加深甚至昏迷。

医学数据显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在5%左右,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并及时治疗。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伴随血糖持续升高(通常超过14mmol/L),需要立刻去医院处理。

2. 糖尿病足:小伤口也能酿大祸

糖尿病患者的脚是“高危地带”,因为高血糖会破坏微血管的功能,导致脚部的血液循环变差,伤口难以愈合,同时神经受损会降低对疼痛和压力的感知。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糖尿病足成为了一个“隐形炸弹”。

糖尿病足的初期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伤口,比如鞋子磨破了皮,但如果不注意,感染会迅速扩散,导致组织坏死,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截肢风险是普通人的15倍,而糖尿病足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脚部出现溃疡、红肿、疼痛加剧,或者皮肤颜色发黑,意味着感染可能已经失控,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平时要注意穿合适的鞋子,避免脚部受伤,定期检查足部状况。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看不清世界的风险

糖尿病对眼睛的伤害不容小觑,视网膜病变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发生病变,最初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力模糊、眼前有黑点或者视野缺损,严重时可能完全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超过1/3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失明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如果出现视力下降、眼部疼痛或者视野缺损,应尽早就医,防止病情恶化。

除了需要警惕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红线”不能碰,这些行为可能让血糖失控,甚至诱发严重后果。

1. 不能随意停药或者减药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的血糖控制得不错,就擅自停药或者减少用药剂量。

这种行为非常危险,因为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血糖的平稳靠的是药物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作用。

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糖迅速飙升,诱发急性并发症。

研究显示,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曾有过自行调整药物的行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在调整后血糖出现了波动。

患者用药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调整方案,而不是凭感觉“自由发挥”。

2. 不能高糖高脂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核心。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而高脂饮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同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额外负担。

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高糖高脂饮食者的并发症风险比普通饮食管理良好的人高出30%。

饮食上应该以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为主,比如全谷物、蔬菜和优质蛋白,同时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3. 不能长期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糖代谢效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尤其明显。

研究显示,每增加2小时的久坐时间,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就会增加10%。

适量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控制,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或者游泳。

运动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改善心肺功能和心理状态,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加分项”。

4. 不能忽视压力管理

压力过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通路影响血糖调节,比如刺激皮质醇的分泌,而皮质醇是一种升糖激素,会让血糖更难控制。

长期压力大还可能导致失眠、情绪波动,这些都会间接影响糖尿病的管理。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瑜伽、冥想或者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有研究表明,心理状态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比焦虑抑郁人群低20%以上。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综合管理生活,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管理并不只是“控制血糖”这么简单,它需要饮食、运动、心理和药物的全方位配合。

那么,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这些环节的有效平衡?

是否有科学的“糖尿病生活指南”可以帮助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提升生活质量?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王小英.基于互联网进行院内与院外延伸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中国医学创新,2024-12-25